銅廠鄉

銅廠鄉

銅廠鄉位於易門縣城西北部,東接六街鎮白邑村,西接綠汁鎮,南接十街鄉,北接小街鄉,總面積292.6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48米,在境內黑尼頂,最低海拔1400米,在境內妥甸崗,屬南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3.6℃,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主產烤菸、玉米、小麥、蔬菜、松籽、野生食用菌,政府所在地銅廠老街子,距縣城26公里。

基本信息

(圖)銅廠鄉銅廠鄉

位置·面積

(圖)銅廠鄉銅廠鄉

銅廠鄉位於金平縣西部,地處東經102°55′—103°03′,北緯22°43′—22°52′。東鄰金河鎮,南連勐拉鄉,西北接老集寨鄉和營盤鄉,北與元陽縣大坪鄉靛塘村委會接壤,地域面積270.5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111.3人。鄉人民政府駐銅廠街,海拔1600米,距縣城45千米,轄9個村委會,92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2003年全鄉人口31215人,其中農業人口498人,占9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9‰。世居著苗、漢、哈尼、彝、瑤5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7750人,占88.9%,少數民族以苗族為主,人口為21507人,占總人口的68.9%。

耕地面積

(圖)銅廠鄉銅廠鄉

全鄉耕地面積34604畝,占總面積8.2%,其中水田8561畝,旱地26043畝,糧食總產量9652.7噸。主要農作物有香蕉、草果、茶葉、橡膠、花椒等。主要農產品產量香蕉67.7噸,草果16噸,茶葉12.2噸,橡膠60.5噸,花椒3.5噸。

經濟概貌

2003年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2894.9萬元,農村經濟純收入2324.7萬元;農民人均有糧279千克,人均經濟純收入762元。地方財政收入97萬元,財政支出182.2萬元。有鄉鎮企業5個,從業人員490人,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558.4萬元。主要產品有:金、銀、銅、鐵、鉛、鋅、包穀酒等。

特色經濟

(圖)銅廠鄉銅廠鄉
全鄉地處山區,土地資源豐富,森林植被茂密,未開發利用的荒地面積近6.5萬畝,適宜發展草果、茶葉、花椒、八角、竹材等。綠色食品較多,以苗族乾板菜”風味獨特,尤以銅廠包穀酒享有盛名。通過幾年的努力,在發展地方特色經濟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有傳統產業草果950畝,收穫面積689畝;茶葉1424畝,收穫1399畝;花椒3160畝,收穫51畝;八角420畝。

優勢資源

(圖)銅廠鄉銅廠鄉

地形結構複雜,自然資源豐富。銅廠鄉地處岩溶山區,暗河溶洞較多,最高海拔2295.5米,最低海拔350米,高差相懸1945.5米。氣候差異較大,呈立體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7℃-22℃,極端最高氣溫33.1℃,極端最低氣溫0.9℃,年降水量1600-2800毫米。有魚里河、響水河、董棕河常年河流,魚里河四季不枯,上游易建壩蓄水,可發展水產養殖和引水開墾上千畝的農田,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全鄉森林覆蓋率29.3%,擁有國有林面積0.9萬餘畝,區內生長著國家二、三級保護動植物桫蘿、劍葉龍血樹、紅椿和穿山甲黃麂、苦豬等,此外有野生三七、黃蓮、山烏龜等珍貴藥材數十種;已發現金、銀、銅、鐵、鉛、鋅、鉬、石灰石、石膏等20多種礦物,探明銅鉬金屬儲量9456噸,鐵礦100萬噸,金礦儲量30噸,年產黃金500千克以上,長安沖金礦的開發,年產黃金可達1噸以上,是全省、全州、全縣黃金儲量最多的鄉(鎮)之一。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主要有苗族的“花山節”、“拖米彩”,瑤族“盤王節”,哈尼族“矻扎扎”、“祭龍”,彝族的“六月節”等,結合那蘭電站在沿邊建設的優勢,可開闢具山水風光、民族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專線。

集鎮建設

銅廠街是全鄉唯一的集貿市場,內設有農產品、生豬交易市場,年成交額達250萬元。

交通·通訊

全鄉通公路的行政村9個,村民小組52個,公路通車裡程71千米;4個行政村通電話,電話普及率達7.5%。

教育

建有中國小39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小13所,在校生2768人,適學兒童入學率98.5%。

衛生

建有鄉中心衛生院1所,醫療點1個,醫務人員11人,其中初級8人,擁有病床22張;村級醫療衛生室8個,醫生9人,病床18張。

鄉政府

(圖)銅廠鄉銅廠鄉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瑤傣族自治縣銅廠鄉 。銅廠鄉人民政府位於天全縣東南端銅廠鄉陳家村八組,全鄉轄7個行政村49個村民小組。按天全縣編委核實,該單位屬二級鄉機構編制。
[機構設定]銅廠鄉政府下設6個辦公室。包括黨政辦、武裝部辦公室、財政所、經濟發展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兩個中心:廣播文化服務中心和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轄區內經濟狀況]鄉境內75平方公里的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有煤炭、銅礦鉛鋅礦、水電資源,富含銅礦而得名,是投資開發森林、礦產資源的熱土,目前:按鄉政府“52111”發展思路通過招商引資已開發人工林5萬餘畝,引進水電開發裝機達2千千瓦/小時。
[辦事指南]按照“安全、穩定、發展、增收”的工作思路,積極營造招商引資的良好環境,服務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指導農業經濟,提供農業技術服務,協調企業正常發展,規範工業,農業市場行為,促進社會事務與經濟力量良性發展。

少數民族民風民俗

(圖)銅廠鄉彝族
銅廠是彝族鄉,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3%,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
(一)彝族的民風
銅廠的彝族民風純樸,勤勞耿直,喜朋好友,長幼有節,尊老愛幼。平日就餐,須讓長輩坐上席,村中老人最受尊敬。家有來客,必熱情相待,竭力挽留。村里只要誰家有建房起屋,婚喪喜事,村人就會自願前來幫忙,善於計畫者幫助出謀劃策,身強力壯者,出力幫助,不求報酬,只要能把事情圓滿辦好,人們都樂意。因而各彝族村寨都以和睦相處,團結互助聞名。
(二)彝族的婚姻習俗
(圖)彝族的婚宴習俗彝族的婚宴習俗
銅廠彝族青年男女有社交、戀愛的自由。生產勞動、節日喜慶、婚喪祭典、上街趕集等都是男女青年相識戀愛的良機。在“二月九”、“正月十六”“六月二十四”等歌舞場上,男女青年更是邊唱邊舞,互相傾吐戀情。里士一帶的彝族還流傳著“唱調子”談戀愛的習俗,農閒時節,青年男女集聚到村外空曠的地方,燃起篝火,吹、拉、彈、唱,圍火起舞,姑娘、小伙相互對唱情歌。隨後,相互中意的姑娘、小伙一對對相繼離開,到附近的樹林裡談情說愛。青年男女戀愛,若雙方情投意合願結為終身伴侶,男方便請媒人說親,媒人不分男女,但須有妻室兒女且能言善辯。媒人到了女方家,先說明來意,如果她父母不同意,就會婉言謝絕;如果同意,則高高興興接下媒人提來的酒。第二次去提親時,媒人帶著小伙子去,讓女方父母審查伙子的人品、相貌,滿意了,就定親事。第三次便去吃定親酒,媒人同數人要拿著雞、肉、糖果等到女方家,女方家要請舅舅、叔伯等親戚設宴同樂。席間,商定姑娘出嫁的吉日、禮錢、嫁妝等。姑娘出嫁日一般不得與家中父母兄妹八字相剋,多擇吉日。姑娘出嫁前一天,新郎方要組成迎親隊伍去接親。迎親隊由新郎、陪郎、媒人及新郎的未婚姨表姐妹組成。迎親隊到女方家後,女方要盛情款待。當晚住女方家。全村男女青年歡聚門前,通宵歌舞。姑娘出嫁後,均有回門的習俗。離娘家近的,三天后回門,遠的,則七天或一個月後回門。回門時,有陪郎、陪娘相隨。回到娘家要雙雙跪拜父母,父母需以銀飾品回贈女兒女婿,並囑咐他們要勤勞持家,和睦相處。在娘家住數日後,夫妻結伴返回。
(三)彝族的喪葬習俗
(圖)彝族的喪葬習俗彝族的喪葬習俗
銅廠彝族的喪葬仍為土葬,但保留著許多古老喪俗。當一重病者即將絕氣時,要從病床上搬到堂屋中臨時搭起的喪床上,在眾親友的守護下,待病者喘盡最後一口氣,然後喪家首先理屍。病者絕氣後,喪家立刻放響事先備好的火炮,向村中及相鄰村寨報喪,然後請村中人到各方親戚家報喪。喪家要根據喪者的生辰八字及喪日,請師傅算出殯日。出殯日一般選在與喪家任何成員的八字都不相剋的吉日。擇好日後,喪家要買數十丈白布做孝布,還要請一班嗩吶隊迎接赴喪來賓。弔喪的一般要請一班嗩吶隊或花鼓隊並帶祭品前來,到之前都放火炮,喪家聽到火炮聲後,由直系親屬成行跪在門前迎接,弔喪人進屋後,便跪在靈樞前鞠躬,將點燃的香火分插於靈樞左右兩旁,把帶來的祭品置於靈樞前,以示祭奠。出殯時火炮轟鳴,鑼鼓喧天,嗩吶陣陣。眾孝男孝女哭泣著下跪,讓棺樞從頭頂抬過,如此反覆進行三次後,眾送葬者隨棺樞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送往墓地下葬,葬好壘起墳堆後返回。出喪後,喪家主人要請木匠做靈牌,將靈牌置於正堂上。日後,兒女過年過節,就常來此敬飯獻酒。
(四)彝族的飲食習俗
(圖)彝族飲食習俗彝族飲食習俗

銅廠多為彝族漢族雜居,彝族的飲食習俗與漢族大同小異,都是一日三餐或兩餐,主食以大米為主,鋪以蕎、麥、豆類,肉食主要有豬肉、雞肉、羊肉、牛肉等,喜歡切成大塊煮食,大都在過冬時或過年前殺豬,醃製臘肉作為平時的主要肉食。銅廠彝族大都喜歡喝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有的地方到了彝家,給你上的首先是酒,如果你不把酒喝下,他就會認為你看不上他,不倒水給你喝。許多地方還有自己釀製白酒的習俗,將大米、高梁等蒸熟,放入適量酒麴,盛入罐內蓋嚴,置於陰涼處放數月,取出即可食用,味似啤酒但稍辣,十分可口。
(五)彝族的服飾
銅廠彝族的服飾與漢族相同。但部分地方上了年紀的婦女還流傳著穿滿裝,頭上纏包頭,腰間帶圍腰等習俗。真正的彝族的民族服飾已很少見人穿,只有在節慶日跳舞時見有少數人穿著。

(圖)彝族的宗教信仰與祭祀彝族的宗教信仰與祭祀

(六)彝族的宗教信仰與祭祀
銅廠彝族的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人們認為大自然中許多沒有生命的東西都附有精靈,一個家庭中凡是祖先遺留下的一切東西如衣服、首飾、銀子、用具,都可附上精靈,認為它具有保護家人的魔力,主要體現於各種祭禮活動中。其中最主要的祭禮活動有祭龍,每年正月初一或正月十六,各村在世輩選定的一棵大樹(龍樹)下,殺雞、羊,以酒肉獻祭龍樹,祈求早下春雨,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祭畢,眾人圍樹聚餐,酒宴至夜,歌舞達旦。若當年天旱,四五月再進行“接龍”儀式,舉行與祭龍相似的儀式,祈求下雨。
(七)彝族的傳統文化
銅廠的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各地開展的民族傳統文化很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碧多村每隔三年的農曆正月初四的“跳啞吧”,妥電崗農曆二月九的“蘆笙舞”,窩拖田農曆六月二十四的“左腳舞”。
碧多“跳啞吧”:碧多彝族先祖為了保護村裡的人畜平安,建立了太平會專門負責組織、指揮和實施村裡的祭祀、驅疫逐邪的跳啞巴活動。碧多的“跳啞巴”活動隔三年組織一次,時間為陰曆正月初四一天內進行,整個活動由“祭神”、“起壇”、“跳啞巴”、“殺啞巴”、“吃啞巴肉”、“慶祝”六部分組成。“跳啞巴”是易門縣銅廠彝族鄉碧多村委會碧多村獨有的一種彝族舞蹈。曾由原易門縣文化局副局長李貴良根據其編導的彝族民間舞蹈《跳啞巴》,參加過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展演,後赴北京、天津演出,獲雲南省文化廳頒發的一等獎和省文學藝術創作獎勵資金會二等獎。作為雲南儺戲、儺文化的一種,“跳啞巴”至今還保留有較多的原始風貌,它在特定的民族中傳承和發展著,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圖)左腳舞左腳舞

“左腳舞”:每年的農曆的正月十六、二月二、六月二十四,銅廠各個彝族聚居地區的民眾都要組織大規模的左腳舞會。夕陽西下,遠遠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民眾不邀而到,彈起龍頭弦子,大家不分民族,男女和聲或齊聲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並肩,圍成一個個的大圓圈,歡跳左腳舞,徹夜狂歡。伴著錚錚作響的弦音,和著高亢清脆的歌調,他們時而蹉腳閃腰,時而折步跌腳,時而甩腿對腳,時而擺手轉身,舞步整齊統一,舞姿輕盈健美。左腳舞的調子種類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有好客調,如:“喜歡也要來,不喜歡也要來,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來……”;有歌唱美好生活的,如“好玩呢,好玩呢,好是好玩呢,又彈弦子又跳腳,阿里羅阿里羅阿里阿里羅……”;有歌唱豐收年成的,如“月亮出來了,弦子調好了。月亮圓又圓,月亮露笑臉,我們大家一起跳,歌唱豐收年……”;有吟唱愛情的,如“不來就說不來呢話,莫讓阿妹空等著……”。其中,全鄉的彝族左腳舞會又以妥電崗農曆二月九的“蘆笙舞”和窩拖田農曆六月二十四的“左腳舞”規模最大。
(八)王文躍的皮影畫及皮影戲

(圖)銅廠鄉銅廠鄉

王文躍自幼喜愛美術,從小喜歡繪畫,在他8歲時,新莊的李長顯(現已故)來舊廠村表演皮影戲,覺得好玩,便跑到幕後去看,對精彩有趣的皮影畫充滿了好奇,之後,便用小刀、小剪子、小鋸片等將一些小紙片刻成小影人、小房子、小動物等,成為“紙影畫”。後來,王文躍又向李長顯請教皮影畫的製作技巧,並嘗試著用牛皮製作,將“紙影畫”換成名副其實的“皮影畫”。王文躍製作皮影畫的過程為:找來一些新鮮牛皮,將牛皮繃撐壓平風乾後,再用推刨將牛毛推盡,用鉛筆在牛皮上畫成各種形狀後再用小鑿子、牛角刀等將這類牛皮圖形雕琢成各類人物、兵器、房屋、動物等,在各物件的活動處插入竹棍並用牛筋連綴,這樣一件件精美的皮影畫就做成了。王文躍現有皮影畫300餘件,裝滿兩大箱子,這些皮影畫,有的形象生動,有的寫意誇張,主要用於表演皮影戲,也可作為工藝品出售或收藏,集實用性與觀賞性為一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