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地點:今江蘇省南京市,寺廟東起今天的南京晨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西至雨花路,南達雨花台,北抵秦淮河,周圍九里十三步,民間至今尚有“騎馬關山門,九里十三步”之說。塔位於寺廟北部。
塔高:有史料稱高度為二十四丈六尺一寸,按明代營造尺一尺等於今31.7厘米計算,合78米。還有記載為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合100餘米。根據中外資料的分析比較,前者尺寸的可能性較大。即便如此,其高度已相當驚人,是南京古城牆平均高度的六倍半。
形制:九級八面琉璃寶塔
金陵大報恩寺簡介
金陵大報恩寺為明朝永樂皇帝主持建造。前身是東吳時期所建的初建寺,六朝時的長乾寺和宋朝的天禧寺。
東吳赤烏10年(公元247年)吳王孫權因太子孫登夭折,身邊重臣相繼去世,於是召見西域來訪的僧人康僧會,會見後,便下令建造建初寺。建初寺成為江南佛寺的鼻祖。
六朝時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寺廟已初具規模,影響日盛,名稱也改為“長乾寺”。
宋朝神宗天禧元年(1017年),寺廟經過修繕,皇帝“詔改長乾寺日天禧寺”,據史料記載,此時大報恩寺已有石塔,用於存放唐代高僧玄奘的頭頂骨。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春正月“詔改天禧寺為元興慈恩旌忠教寺”,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工部侍郎黃立恭奏請募眾財為修葺。明成祖(1403-1424年在位)永樂元年,初即位,就令對天禧寺大規模的整修;但修好不久卻遭無名僧人放火,將寺焚毀。成祖《重修大報恩寺敕》中說,寺院被焚之後,“崇殿修廊,寸木不存。黃金之地,悉為瓦礫。浮圖煨燼,頹裂傾敝,周覽顧望,丘墟草野”。接著說,“朕念皇考皇妣罔極之恩,無以報稱;況此靈跡,豈可終廢,乃用軍民人等……新建,充廣殿宇,重作浮圖,此之於舊,工力萬倍。以此勝因,上薦父皇母后在天之靈,下為天下生民祈福,……乃名曰大報恩寺”。這就是大報恩寺之名的由來。
大報恩寺在明清鼎盛時期,曾與靈谷寺、天界寺並稱為金陵三大寺。
建塔歷程
金陵大報恩寺塔與大報恩寺並非同時,明代修寺前,並沒有這座塔,永樂初年寺廟修造完成後遭遇僧人放火焚毀。永樂十年(1412年)重修時,方才興建這座塔。當時明成祖朱棣發布御旨說“依大內圖式,造九級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報恩寺”。
據明代王士性《廣志繹》記載,大報恩寺塔建塔的資金是用鄭和下西洋回來剩餘的百多萬兩黃金,受明成祖朱棣皇帝之命由黃立恭主持建造的。建造時動用了大量囚犯、工匠和士兵,達10萬人。《明史》 “鄭辰列傳”中記載“南京敕建大報恩寺,役囚萬人。”耗銀248萬餘兩,工程始於永樂十年(1412年),宣德六年(1431年)竣工,花了整整19年功夫才建成。
精美絕侖的琉璃寶塔
我國最早的琉璃塔始於北宋,在明朝達到鼎盛,金陵大報恩寺塔是通體琉璃塔。當時建塔的琉璃構件是要經過兩次燒造,一次是高溫燒制坯,一次是低溫燒制釉,釉面厚而光滑,平整光亮,耐久性能佳,用在建築上,能經歷風吹雨打,日曬雨淋,經久不變,現在開封的一座建於北宋的琉璃塔歷經千年風雨,至今完好。
大報恩寺塔的高度,古人並無明確記載,記載中只見“塔高入雲表”的描述,許多記載都說是高百餘丈,非常籠統。《大英百科全書》中據當時到中國的外國人在塔下實測的記錄,高為二百六十英尺,約合80米,這應是比較可靠的,它約是南京城牆平均高度的6.5倍。在生產和科學技術條件下,能建成如此規模的琉璃塔,的確是一大奇蹟。
根據歷史記載,我們可以基本清楚大報恩寺塔的情況。塔九層八面,周長100米,外壁用巨型白瓷胎五色琉璃構件堆砌而成,每塊構件表面均塑有佛像或動物圖形,重量達數百公斤。每層所用瓷磚數相等,只是體積自下而上逐層縮小。這些預製件的設計、製造十分精密,“塔上下金剛佛像千百億金身。一金身琉璃磚十數塊湊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鬚眉不爽忽,斗筍合縫,信屬鬼工”(《陶庵夢憶•報恩塔》)。
每層四座拱門都用五色琉璃構件造成,外設朱紅色的琉璃欄桿。門券均用飾有飛天、飛羊、獅子、白象、金翅鳥、蓮座、曇花、蔓草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鬥合而成,拱門之間的四個壁面上各嵌一尊白石雕成的護法天王像,內壁則布滿小型佛龕。塔頂為重達二千兩的黃金寶頂,內放置五顆寶珠,作為避風、雨、雷、電、刀兵之用。下面是九級鐵“相輪”,“相輪”之下為蓮花紋鐵“承盤”。“承盤”直徑4米,外面鍍以一寸厚的黃金,重4500斤。全塔上下有風鈴152個,風鈴日夜作響,聲聞數里。塔的飛檐下垂金鈴鳴鐸,門側、塔心置篝燈。共放置油燈146盞(一說144盞),每盞燈芯粗一寸左右,油燈晝夜不熄,號稱“長明燈”,選派一百名少年日夜輪值點燈,每晝夜耗燈油達64斤。明代王士性《廣志繹》記載:大報恩寺塔“琉璃九級,蜃吻鴟尾,皆埏埴成,不施寸木。”“神龍人獸,雕琢精工,世間無比。”可見建築工藝之精湛。長年白日金碧照耀,夜晚燈火騰焰,整座寶塔就像“火龍懸掛”,華燈耀月達數十里,是古南京最大的“亮化工程”。
天下第一塔的影響
塔建成後,登臨遊覽者不絕於途,被稱為“天下第一塔”, 寶塔倒影與秦淮燈船,相映成輝,為城中又一勝景,是當時中外人士遊歷金陵的必到之處。大報恩寺琉璃寶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物,塔尖高聳入雲,塔身五光十色,遠遠望去,異常壯觀。登上塔頂,放眼遠眺,宮闕民舍、青山綠水,盡收眼底。清代康熙、乾隆二帝來江南時均曾登臨此塔,還逐層題寫匾額,並作詩云:
涌地千尋起,摩霄九級懸,
琉璃垂法相,翡翠結香菸。
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1526-1590年)曾形容其“雄麗冠於浮圖,金輪聳出雲表,與日競麗”( 王世貞《游大報恩寺塔記略》),被譽為當時東南最壯麗的建築。
1655年,荷蘭來華使團的管事約翰•尼霍夫出版了一本《荷使訪問中國記》,描繪了當時登塔的感覺:“若站在塔的最高層,可以俯瞰全部城區和市郊,一直可以看到長江對岸,如此稀世奇觀真叫人賞心悅目。
歷次毀建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寺廟遭雷火襲擊,天王殿、大殿、觀音殿、畫廊140餘間焚為灰燼。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頂傾斜,僧人洪恩募捐銀數千兩使之得以重修。
清順治十八年以後,內府及地方均有撥款修理記載。最後一次是嘉慶七年(1802年)修復竣工後,繪塔圖並附志。
悲慘結局
儘管此塔美麗絕侖,世所共知,還是逃不過近代中國不絕的戰亂,最終毀於太平天國戰火。
關於毀塔的過程,有兩種比較流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1854年,清軍攻克雨花台,太平軍為防清軍占據對城內造成威脅,遂“用火藥轟之,復挖空塔座下基地,數日塔倒,寺遭焚毀”。
另一種說法是:1856年,太平天國爆發“天京事變”,北王韋昌輝殺東王楊秀清及其部署2萬餘人,翼王石達開與韋昌輝在此問題起了衝突,連夜逃跑,並此後在安慶起兵討伐北王。由於擔心石達開部隊占據制高點向城內發炮,大報恩寺塔被北王韋昌輝下令炸毀,僅存一青銅色塔剎(1930年代後失蹤)和8米高的石碑。
構件之謎
南京聚寶山外窯崗村一帶是燒制大報恩寺塔琉璃的官窯所在地。據《金陵大報恩寺塔志》記載,當時燒制大報恩寺塔時,一共燒制了三套構件,一套用以建塔,另外兩套編號埋入官窯地下,如果塔身上哪塊琉璃磚壞了,就從地下挖出備用磚,填補上。
明初,工部造塔管理制度嚴格,分工極細。這兩副塔材就近埋入窯場周圍,工部是如何將數量巨大、品種繁多的琉璃構件對號入座,並保存妥當的呢?塔材損壞後,又由誰辯識埋藏地點,補齊受損構件的呢?至今,史料上還沒有這方面的明確記載。而窯址上沒有其它古建築、只有一座明代建的小規模的眼香廟。南京民間傳說,是工部安排眼香廟和尚秘密看管大報恩寺琉璃塔件的。眼香廟的興建,是因窯工長年燒窯容易被窯場沙土傷眼,這才建廟請來眼香娘娘保佑窯工的雙目健康。該廟除了供奉護眼神外,在主持和尚手中有一張琉璃構件藏寶圖。工部會定期把報缺的琉璃構件清單交眼香廟主持。隨後主持會命人根據藏寶圖由眼香廟內的秘道潛下地下庫房將構件配齊。
1958年在眼香廟、芙蓉山、窟崗村一帶出土的大批琉璃構件上多帶有墨書的字號標記。構件現分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
可惜的是,當時正處於大躍進時期,不少琉璃構件被搗碎充作耐火泥,燒製成耐火磚用來建造小高爐。據當時參與收購耐火泥的人講,收購的耐火泥有幾萬噸。但眼香廟當年的和尚講,由於挖掘到眼香廟底下時發生塌方,所以眼香廟底下一塊尚未挖掘。後曾有文物部門在此簡單進行鑽探,估計底下可能仍有配件。
另一種說法是備件就埋藏於大報恩寺塔塔基下。民國時期中央大學的張惠衣教授在《大報恩寺塔志》中記載,太平軍毀掉琉璃塔時,備件庫也同時被炸毀。這一帶如今多是平房,尚未進行深入挖掘,將來清理時也可能會有更多文物發現。
重建之路
為傳承南京歷史文脈,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南京市決定重建大報恩寺和大報恩寺塔,再現金陵大報恩寺琉璃塔,並邀請著名古建築學家、東南大學教授潘谷西等制訂重建規劃方案。
金陵大報恩寺琉璃塔暨遺址公園規劃範圍為:北臨秦淮河,南抵正學路,西到雨花路,東至金陵機械製造廠房,占地約七點六公頃。重建後將建成遺址公園區、大報恩寺塔區、大報恩寺廟宇區、廟市商業區。為表現金陵第一名剎的氣勢,寺廟宇區的內容將包括廟前廣場、牌坊、山門、鐘鼓樓、香河橋、明代御碑、天王殿、左右配殿、大雄寶殿等。大報恩寺硫璃塔復建時,不但尺寸、形狀等照舊,還將採用原來工藝方法,確保五彩琉璃塔“原汁原味”。整個復建工程預計總投資將達十億元人民幣。於2007年開始動工,預計將在2010年左右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