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報恩寺塔的興建
的雨花路東側。明朝永樂十年 (1412年) ,朱棣敕工部於原址重建:“依大內圖武,造九級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報恩寺”,方才興建這座塔。 大報恩寺塔的修造,由鄭和等人擔任監工官。由於大報恩寺在永樂、宣德年間建造,當時鄭和正率領下西洋船隊多次遠洋海外,因而對工程難以全力監管。為此,宣德三年(1428年) ,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已回國任南京守備的鄭和“用心提督”,限期完工。建造大報恩寺塔花了整整19年功夫,耗銀248萬餘兩,動用了囚犯、工匠和士兵達10萬人。竣工以後,鄭和還特地從海外帶回了“五穀樹”、“婆羅樹”等奇花異木種植在寺內。
大報恩寺塔的簡介
大報恩寺塔的高度古人並無明確記載,只有“高百餘丈”
的籠統說法。而《大英百科全書》中據當時到過南京的外國人在塔下實測,高為二百六十英尺,約合80米,是南京城牆平均高度的6.5倍,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建成如此規模的通體琉璃塔,堪稱一大奇蹟。當時大報恩寺塔全塔上下有風鈴152個,日夜作響,聲聞數里;塔的飛檐下垂金鈴鳴鐸,門側、塔心置篝燈,共放置油燈146盞,油燈晝夜不熄,聲、樂效果甚是壯觀。
大報恩寺塔因此成為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1431年-1856年)南京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物,被譽為“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是當時中外人士遊歷金陵的必到之處。清代康熙、乾隆二帝來江南時均曾登臨此塔,康熙作詩云:“涌地千尋起,摩霄九級懸,琉璃垂法相,翡翠結香菸。締造人功巧,流傳世代遷。曠然彌遠望,萬象拱諸天”,乾隆還逐層題寫匾額。
西方的傳教士和商人則稱金陵大報恩寺塔為“南京的表征”,是“東方建築藝術最豪華、最完美無缺的傑作”,認為其可與羅馬大鬥獸場、土耳其索菲亞大清真寺、英國沙利斯布里石環、義大利比薩斜塔、埃及亞歷山大陵墓和我國的萬里長城並稱為當時的世界七大奇蹟。
大報恩寺塔和安徒生
據明朝《金陵梵剎志》載,大報恩寺“琳宮櫛比,名勝所萃,而規摹宏壯,罕與此儷。至浮圖之勝,高百餘文,直插霄漢,五色琉璃,合成頂冠,以黃金寶珠,照耀雲日。海外蠻夷、重譯至者,百有餘國,見報恩塔必頂禮讚嘆而去,謂四大部洲所無也。”
一些到過南京的歐洲商人、遊客和傳教士稱之為“南京瓷塔”或“中國瓷塔”。因此,大報恩寺塔不僅在我國的《儒林外史》等文學作品中頻頻出現,還被外國使者、傳教士、商人等傳到外國,盛名甚至遠揚至歐洲,這從《安徒生童話》中可以得到證實。
在這個充滿想像力的童話里,安徒生通過風媽媽四個兒子的敘述,描繪了世界各地的旖旎風光和獨特的景物,其中的瓷塔即表示著遙遠東方的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充滿嚮往之情。
相關傳說
朱棣把大報恩寺塔選擇在此,是否是這種考慮呢?這裡也有一個傳說,朱棣“靖難起兵”前曾向馬皇后發誓,如果當上皇帝後,便建一寺塔報答。在兵渡長江時,江中忽然湧出一座寶塔,朱棣一驚,忽然想起了起事前的誓言。在當了皇帝後第二天,出現了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有人報信給朱棣,朱棣聽說後讓人不要救火,結果大火把寺燒得一乾二淨。火滅後,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的灰燼雜物全部鏟淨,扔到長江里,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此即大報恩寺和大報恩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