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川椒(去目.微炒出汗)、葫蘆巴(炒)、巴戟天(去心)、地龍(去土炒),各四兩;蒼朮(去浮皮)、烏藥,各十六兩;川烏頭(炮.去皮.臍)、羌活(去蘆)、茴香(炒)、赤小豆、馬藺子(醋炒)、金鈴子(麩炒)、石斛(去根),各八兩;青鹽二兩。【炮製】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
治真氣不足,元髒虛弱,頭昏面腫,目暗耳鳴,四肢疲倦,百節酸疼,腳下隱痛,步履艱難,肌體羸瘦,面色黃黑,鬢髮脫落,頭皮腫癢,精神昏困,手足多冷,心胸痞悶,繞臍刺痛,膝脛酸疼,不能久立,腰背拘急,不得俯仰,兩脅脹滿,水谷不消,腹痛氣刺,發歇無時,心懸噫醋,嘔逆噁心,口苦咽乾,吃食無味,恍惚多忘,氣促喘乏,夜夢驚恐,心忪盜汗,小便滑數,或水道澀痛,一切元髒虛冷之疾,並能治之。常服補五臟,和血脈,駐顏色,潤發,進食肥肌,大壯筋骨。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圓,溫酒下,或鹽湯亦得,空心,食前服之。【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藥金字方劑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