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中國作家]

郁達夫[中國作家]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8月29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896年12月7日出生於浙江富陽滿洲弄(今達弄)的一個普通家庭。三
郁達夫郁達夫
歲喪父,家庭窘迫。兄弟三人,大哥乾農活,二哥打工。七歲入私塾。九歲便能賦詩。
1908年就讀於富陽縣立高等國小堂。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學堂(與徐志摩同學),後又到嘉興府中學堂和美國教會學堂等校學習。因參與學潮被校方開除,次年春改讀蕙蘭中學。
1911年起開始創作舊體詩,並向報刊投稿。
1913年,9月隨長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學。1914年7月考入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科部。畢業後被分發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三部。
1914年7月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後開始嘗試小說創作。
1916年改讀法學部政治學科。
1917年7月畢業,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學習。日本留學時的郁達夫
1921年6月,郁達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組織成立創造社,擔任《創造季刊》、《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編輯,同年10月,出版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由此奠定了郁達夫在新文學運動中的重要地位。
1926年底返滬後主持創造社出版部工作。《洪水》半月刊,發表了《小說論》、《戲劇論》等大量文藝論著。
1926年3月16日,郁達夫、成仿吾、馮乃超等一群年輕孤傲的創造社作家發起創刊了自己的刊物《創造》,用以發表他們自己的文學主和實驗作品。
1928年加入太陽社,並在魯迅支持下,主編《大眾文藝》。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
1932年12月1日,小說《遲桂花》發表於《現代》2卷2期。後收入《懺余集》。
1933年初,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4月移居杭州後,寫了大量山水遊記和詩詞。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參議。郭沫若、郁達夫、王獨清、成仿吾
1938年,赴武漢參加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並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常務理事。1938年底,郁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並從事宣傳抗日救國,星洲淪陷後流亡至蘇門答臘,因精通日語被迫做過日軍翻譯,其間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編《星洲日報》等報刊副刊,寫了大量政論、短評和詩詞。
1942年,日軍進逼新加坡,與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化名趙廉。
1945年8月29日,在蘇門答臘失蹤(後來默認45年為其卒年),終年四十九歲。
1952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於1957年6月頒發了烈士證。1945年8月29日晚,他在南洋的一個小市鎮失蹤,9月17日遭日本憲兵殺害。
1985年9月27日,新華社報導: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之事已從日本學者鈴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資料得到證實。日本橫濱市立大學副教授鈴木正夫早在1966年,他就開始了對郁達夫南洋流亡生活的研究。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又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作調查,先後尋訪了上百名了解情況的日本人士。前不久,鈴木正夫經過種種努力,終於找到了當年下令殺害郁達夫的日本憲兵班長。這名憲兵班長承認,是他下達了殺害郁達夫的命令,從而證實了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的推測。

文學成就

文學主張

郁達夫郁達夫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和人生際遇,郁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代表作品是《沉淪》,郁達夫在《沉淪》中大膽地描寫了男女性愛、性心理,同時也發出了“祖國呀祖國!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吧!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的悲號。郁達夫在自傳體小說中,除了反映下層知識分子失意、苦悶外,還有一些作品通過知識分子的視角反映處於社會底層民眾的疾苦,表現了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和關懷,如《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郁達夫的小說創作因為對傳統道德觀念提出了挑戰,並且首創了自傳體小說這種抒情浪漫的形式,對當時一批青年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國文壇一股浪漫派的壯觀潮流。郁達夫還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就已出版日記的作家。

創作經歷

早期的散文創作
郁達夫郁達夫

早期:(1920年—1933年)。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他一共寫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議論雜文,表現了他從日本回國時滿懷希望的心情和見到滿目瘡咦的祖國後無限失望的感嘆,既有他對革命的前途感傷悲觀的思想,又有對革命慷慨激昂,疾聲吶喊的激進的理論。首先強烈地表現作家個性,他在散文中無所顧忌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細節進行詳細的描寫,非常強效地表現了他“自敘傳”的獨特風格。第二,憂鬱感傷的情凋。郁達夫的散文,與小說一樣與眾不伺,憂鬱感傷的情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創作中。第三,恣肆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迴腸盪氣的詩的調子。另外,郁達夫散文中那種不拘形式縱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達夫的散文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迴腸盪氣的詩的情調,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裡的苦悶心情,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

中期的散文創作
中期:(1933年—1938年)。這個時期,是他思想的一個低潮期,由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極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種落後的“名士”風度,留連忘返于山林江湖。
晚期的散文創作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他參加了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他用筆參加戰鬥,寫下了許多政論文章,用自己熱情的聲音來鼓舞人們戰鬥。郁達夫早期散文創作的風格。

創作分析

摧折的女性之美
郁達夫郁達夫
郁達夫雖然在散文中傷感得無以復加,但他也並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他的心中總有一個誘惑著他的理想。這個理想談不上崇高,也不具備多么深刻的內涵,但對郁達夫來說,卻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動他奮鬥,創造的動力,這就是女人的愛。郁達夫對女性的這神聖、痴想的情感,一方面當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現,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著五四人的發現的光芒。郁達夫將女性作為自己的理想來追求,這種行為和藝術傾向,雖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備“崇高”的屬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識卻是鮮明可見的。
感傷的表現形式及其意義
在郁達夫散文中,其強烈的傷感情緒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頹廢,一是憎恨。郁達夫主要是以這種病態來發泄一個從封建禮教羈絆中覺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悶。這種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著五四“人的發現”所寄寓的積極的意味。與之相比,郁達夫由感傷所發生的憎恨情緒其積極意義就更為鮮明了。郁達夫以憤世嫉俗的筆調,在幾分玩世不恭,幾分無奈,幾分感慨中將社會的黑暗,下層人的不幸,來了個痛快的揭露,將自己對社會的憎恨作了十二分的強烈的表現。郁達夫將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煩惱,所悲苦,一齊傾向這個黑暗的時代,向一個不人道的制度發出了一個哀鳴著的青年的控訴,表現了顯而易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傾向,這種傾向雖不能說很深刻,但鮮明的態度、強烈的情緒卻也給這種傾向塗上了積極戰鬥的色彩。
感傷情調的積極意味
這種積極的意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郁達夫的頹廢以及這種頹廢的具體表現——性苦悶,不僅是一己的感受,而且是作為一個社會問題提出來的。這種頹廢和性苦悶,是當時青年的普遍心態,郁達夫則以自己的感受,集中地表現了這種“時代病”,從而將一個尖銳的問題提到了歷史與社會面前,所以,具有積極性。第二,郁達夫的感傷、頹廢包含著對封建舊道德的自覺的挑戰。

個人著作

著作

名稱 備註 初版信息
沉淪 短篇小說集 1921,泰東圖書局
蔦蘿集 小說、散文合集 1923,泰東圖書局
小說論 理論著作 1926,光華書局
戲劇論 理論著作 1926,商務印書館
文學概說 理論著作 1927,商務印書館
日記九種 日記集 1927,北新書局
孤獨者的愁哀 戲劇集 1927,創造社
達夫代表作 小說、散文合集 1928,上海春業書店
在寒風裡 小說、散文合集 1929,廈門世界文藝書社
懺余集 小說、散文合集 1933,香港天馬出版社
達夫自選集 小說、散文合集 1933,香港天馬出版社
浙東景物紀略 散文集 1933,浙江鐵路局
屐痕處處 散文集 1934,現代書局
達夫日記集 日記集 1935,北新書局
達夫短篇小說集 小說集(上下冊) 1935,北新書局
達夫遊記 散文集 1936,上海文學創造社
達夫散文集 散文集 1936,北新書局
閒書 散文集 1936,良友圖書公司
我的懺悔 散文集 1936,良友圖書公司
藤十郎的戀 劇本 1937,上海文化書局[14]

譯作

名稱 備註 初版信息
小家之伍 小說集([德國]F·蓋斯戴客等人著) 1930,北新書局
幾個偉大的作家 文藝論文集([蘇聯]高爾基等人著) 1934,中華書局
達夫所譯短篇集 短篇小說集([德國]F·蓋斯戴客等人著) 1935,生活書店

人物軼事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的兩周,郁達夫沒有迎來凱鏇的歡呼,卻迎來了他的噩耗。那晚8時許,郁達夫正在家中與幾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個土著青年把郁達夫叫出去講了幾句話,郁達夫隨即回到客廳,與朋友打個招呼就出去了,從此便再也沒有回來。1985年9月27日,中國官方新華社報導: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之事已從日本學者鈴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資料得到證實。鈴木正夫早在1968年就開始了對郁達夫南洋流亡生活的研究。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又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作實地調查,先後尋訪了上百名了解情況的日本人士。

個人生活

戀情經歷

文學與戀愛,在郁達夫是互為表里的。戀愛的激情,本來就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觀其一生,無時不在飛揚著由戀愛所激發的才情,然後表現到文學的創作之中,寫就了一章章不朽的名篇;而其戀愛經歷也如同他的文學名篇一樣,煥發著迷人的光彩,悵惘也罷、迷離也罷、悲歌也罷,一併都成了傳世的名作。
富陽高等國小堂讀書期間,與比鄰的“趙家少女”,有過一段“水樣的春愁”的初戀之情,大約在同一時期,他還與倩兒等兩位姑娘有過類似的戀情。
1914年~1920年,與後藤隆子、田梅野、玉兒等產生過戀情。後藤隆子被郁達夫暱稱為“隆兒”,是郁達夫下宿處附近的“小家女”。田梅野是名古屋旅館的侍者,玉兒也是侍女。1919年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期間多次嫖妓,並寫下成名作《沉淪》。
1917年,當郁達夫從日本回國省親時,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結合下,奉母命與同鄉富陽宵井女子孫荃訂婚。
1921年~1927年,在安慶時與妓女海棠的荒唐戀情,在北京與妓女銀娣的交往。
1927年,邂逅了王映霞,郁達夫一見傾心,遂求再見、三見,於是上演了現代文壇一段轟轟烈烈的戀愛傳奇。
1941年,當時郁達夫為躲避日本人迫害,化名趙廉,在印尼與朋友經營一家酒廠,碰到年僅20歲的何麗有。

婚姻家庭

郁達夫結過三次婚,三位夫人分別是:孫荃、王映霞、何麗有;此外,在新加坡時,還有一位同居情人李筱英。郁達夫共有子女11人,健在者8人,其中孫氏生育4人:龍兒(早夭)、郁天民、郁黎民、郁正民;王氏生育5人:飛、靜子(早夭)、雲、亮(早夭)、荀;何氏生育2人:大亞,美蘭。
原配孫荃
郁達夫的原配在當時是鄉間少有的才女,讀過一些詩詞,在郁達夫指導下,曾寫了不少好的古體詩。郁達夫與原配夫人孫荃
郁達夫自從大革命時期去廣州以後就和孫荃分居,並於1928年2月到上海和王映霞結婚。孫荃與郁達夫分居後就吃長素,念佛誦經,沒有再嫁,1978年3年29日逝世,享年82歲。
長女郁黎民1925年生,湖南省桂陽一中當老師,她還是湖南省政協委員。丈夫名鄒笙,已退休。
郁天民生於1926年,幼名阿熊。他本住在杭州,後來攜妻兒回富陽縣鄉下與母親同住。他本人在縣文化館工作。天民和他父親一樣,愛喝酒,最喜邊喝酒邊談天。他曾是富陽縣政協主席,1987年底病逝。妻子陸貞(陸費澄),現是富陽教師進修學校會計。
小女兒郁正民1927年生,幼名胖妞。河南師範大學教授,已退休。
第二任妻子王映霞
郁達夫是1928年與王映霞結婚的,因為動亂,產生了種種誤解。1938年郁達夫任新加坡《星洲日報》副刊主編,王映霞和兒子郁飛與他一起到新加坡,但維持了12年的婚姻還是破裂了。痛苦之餘,當時32歲的王映霞於1940年8月獨自乘輪船返國,在國民黨外交部工作。郁達夫與王映霞解放後,她的生活旅程不平坦。1986年11月,上海市長江澤民聘王映霞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並發了聘書。她參加了館內的春潮詩社。她一直忙於撰寫回憶錄,整理郁達夫書信。她平生有一大願望,就是要把和郁達夫在一起的第一手資料留下來供文學史家研究參考。已出版的有《半生自述》和《郁達夫書簡》。
王映霞和郁達夫所生的兒子,現還健在的有郁飛、郁雲、郁荀三人。
郁飛1938年隨郁達夫和王映霞去新加坡,時年11歲。爾後郁王離婚,王映霞一人返國,郁飛跟郁達夫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因戰亂,郁達夫決定把郁送回國。本來是想託付當時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的沈從文教授,但那時後方公教人員極清貧,怕以後接濟中斷,給沈從文造成困雄,最後請返回重慶原籍的尤夫人盧蘊伯(四川航運界盧德敷之妹)帶郁飛回去,交給已在重慶任行政院秘書長的陳儀。陳儀不負故友的託孤,在音訊始終不通的情況下,將郁飛撫養成人。
1949年,郁飛在浙江大學外文系畢業,最初分配去新疆,因"不說謊話而開罪於人"。1957年"反右",郁飛被劃為"右派",下放改造,被關押長達20年之久。由於政治原因,他原在廣播電台任播音員的妻子也跟他離婚。生二子,皆成家立業。郁飛經王映霞介紹,續娶浙江杭州第四醫院醫生王永慶為妻,兩人十分恩愛,對王映霞也很尊重,常有來往。
郁雲,1931年出生。王映霞和郁飛去新加坡時,郁雲和郁荀使寄居在福建的外婆金氏家中。嗣後又寄居在父親的朋友家中,再三轉居。郁雲先在東吳大學讀法律,後又讀企業管理。較長時間在上海紅星軸承廠工作,現已退休。他的夫人嬌憨可愛,在盤尼西林廠當技本人員。生二子,大子郁偉,次子郁剛。
郁荀,1936年生,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在昆明大學任教。妻子余綺華在昆明大學工會工作。。
情人李筱英
郁達夫於1940年和王映霞離婚後,李筱英突然出現,使他本來已一潭死水的心池,又再掀起波瀾。李筱英是福建人,畢業於上海暨南中學,能說流利的英語、上海話。1941年,李筱英剛滿26歲,因和丈夫意見不合而離婚。當時她是新加坡情報部的華籍職員,後來又擔任新加坡電台的華語播音員。李筱英十分崇拜郁達夫的文學才華,並主動向他示愛。46歲的郁達夫在政治失意和家庭破裂之餘,遇上這位花容月貌的佳人,一拍即合,兩人感情迅速發展,不久李小姐搬入郁家同居。但是,郁達夫和李筱英的結合遭到當時僅13歲的飛反對。郁達夫礙於兒子不接受李筱英,也不便正式結婚。1941年12月,李筱英痛苦地搬出郁家。
第三任妻子何麗有
何麗有女士
郁達夫的第三任妻子何麗有是印尼華僑,廣東籍。日本侵略軍侵占東南亞後,1943年郁達夫在印尼化名趙義,在李爺公務(PajakoemBceh)和朋友家記酒廠。9月經朋友介紹,和華僑姑娘何有結婚。何有本名陳蓮有,因其貌平庸,郁達夫跟她開玩笑,改名何麗有,即何麗之有。因她沒有受過教育,不懂華文,欣然接受這個名字。她一直以為郁達夫是普通酒廠老闆,直至郁達夫被日軍殺害,人家才告訴她郁達夫是中國文化名人。
何有和郁達夫生了二子一女。兒子取名郁大亞,郁達夫的用意是含有諷刺日本軍國主義推行的"大東亞大學共榮圈"之意;次女美玉在郁達夫被日本人殺害翌日誕生。
郁大亞,1944年生,已婚,現住九龍牛頭角東華南村。他初到香港是在燒臘店做工,當司機。
郁美玉,1945年生,1970年畢業於北京中學,以後分配去南京市南開國小教書,現專職在南京搞僑聯工作。丈夫胡序建是胡愈之的侄兒,1984年任中共南京市委副書記,十多年中先後分管宣傳、文教、統戰、政法等方面工作。1993年3月南京市委副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委副書記;1998年2月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其間:2001年3月—2001年6月中央黨校部省級進修班學習);2003年1月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南京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做官戀愛

郁達夫《閩游日記》中,在1936年3月23日有這樣的記載:“晚上在中洲家吃飯,作霞信一,十時上床”這裡的“作霞信一”,即指寫給遠在杭州“風雨茅廬”的夫人王映霞的一通私人家信。原本身在異鄉給自己老婆寫封家信,也沒什麼可冏的啊。只是這封信和1936年4月2日南京《新民報》“各地通訊”欄目的一則《做官不忘戀愛,郁達夫兩頭忙》對照著一看,就知道當年大才子還真是被冏了一把。
信的最後一段提到:“這一封私信,你閱後以為可以發表,請拿去交給報社,頭上加一個‘閩海雙魚’的題目就對。杭州的友人,大約要想知道我的訊息的總也不少;借花獻佛,可以省去我許多作信之勞更可以省下我的幾張五分郵票。”
原來,大才子的家信在當時也是可以換稿費的硬通貨,郁達夫不但節省了幾張五分郵票,還要掙稿費貼補家用,也算是精明到家了。只是報社為了做噱頭,並未按照他的意思,沒有給這封信加上一個“閩海雙魚”的文雅題目,而是做了一個讓他夠冏的題目來娛人娛己。這一次,在福州一邊冏,一邊幸福的文學青年郁達夫再一次冏到極致無怨尤,畢竟還是拿到了稿費,冏一把也不在話下了。
名人的好處在於萬眾矚目,觸處皆有名利雙收;但壞處也在於此,私生活被窺探曝光,名人也會窘態百出。但既做了名人,就應有做公眾人物的心理素質,郁達夫的“雅量”可謂榜樣。

後世紀念

富陽故居

郁達夫故居,在富陽市區郁達夫公園內、低矮圍牆,一方庭院,郁達夫故居客堂,迎面就是斯人的一幅畫像清瘦、儒雅,蕭然獨立。在陳列窗里,兩張先後由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和民政部頒發的烈士證書,成為人們今日追思郁達夫抗戰事跡一個最近的起點。樓房的客堂里陳列著郁氏故互動贈的字畫,其中有魯迅先生《自嘲》七律詩軸。

杭州故居

郁達夫故居建於30年代,屬中式花園別墅,位於杭州市上城區大學路場官弄63號,叫“風雨茅廬”,是1933年4月郁達夫為暫避國民黨的政治迫害,從上海舉家移居杭州時購置的寓所。故居由當時學人馬君武題為“風雨茅廬”,由郁達夫自己設計。

社會評價

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夏衍
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烈士的名字。——胡愈之
郁達夫是“五四”時期浪漫抒情小說的巨匠。可是說實在的,他那支自由脫俗且富有情韻的筆更適於寫散文和詩。他的小說也是“散文的”、“詩的”,宛如一首首抑揚頓挫的獨奏曲或迴腸盪氣的詠嘆調。“五四”時代是短篇小說的界,郁達夫以其真率和才情,足以風靡一時,成為客群多文學青年師法的名家,魯迅之外無出於郁達夫之右者。他推進小說散文化和詩化,對於革新以故事情節作為主幹的古典小說而言,是功垂竹帛的。
從文學史來看,郁達夫挖掘內面世界一直進入到私密領域,由此出發來表現自我與世界的分裂和對立,並追究其中的糾纏,在中國新文學中可謂開啟了一種新的思路,由此以往被視為無意義的或理當壓制的“黑暗”領域進入文學領域,並與一些宏大或“高尚”的話題發生種種糾葛,其後在文學史上產生的種種變化,則更是超出了最初《沉淪》式的樸陋嘗試。不過,倘限在中國文學領域追根溯源,郁達夫的率先實踐,可說是功不可沒的。——劉志榮
達夫感情飽滿細膩,觀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學、西洋文學根基都雄厚。從氣質上來講,他是個傑出的抒情詩人,散文和小說不過是詩歌的擴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風雲變幻而又盪氣迴腸的長詩。這樣的詩人,近代詩史上是屈指可數的。在新文藝作家的隊伍中,魯迅、田漢而外,抗衡者寥寥。沫若兄才高氣壯,新詩是一代巨匠,但說到舊體詩詞,就深情和熟練而言,應當退避達夫三舍。這話我當著沫若兄的面也講過,他只是點頭而笑,心悅誠服。——郁達夫的好朋友、藝術大師劉海粟

民國時期作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