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副刊

副刊,是報紙上用文學體裁反映社會、文藝色彩較濃的、能給讀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常見於各種報紙區別於新聞的版面和欄目。當下的商業報紙進入厚報時代,客群細分,為了吸引讀者購買閱讀和吸引廣告商,也為了和電視、電影、圖書、網路等傳播媒體爭奪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報紙副刊類的版面越來越豐富。可以說當下報紙副刊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盛期。

副刊由來

“副刊”這個名詞,最早是1921年在北平出版的一家頗受讀者喜愛的報紙——《晨報》上出現的一個獨具一格的專欄,當時叫做“晨報附鐫”。後來由於這個專欄改為單頁,特地聘請一位精於隸書的著名書法家來寫題名。但隸書內壓根兒沒有“附”字。於是這位書法家靈機一動揮毫寫了“副”字。從此,“副刊”這名詞,就在我國北平第一次出現了。魯迅先生的贏得國際聲譽的小說——《阿Q正傳》就是在《晨報》副刊上發表的。

歷史發展

辛亥革命前後的副刊,從“諧部”到“鴛鴦蝴蝶派”。

1900年以後,中國的思想界面臨著一個十字路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人們進一步看清了帝國的虛弱和腐朽。以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黨人中的激進派試圖力挽狂瀾,但其努力落空了,在清朝政府的鎮壓下,唐才常等人殉難,從而打破了一些知識分子對維新改良政治的幻想。在思想界急劇的動盪分化中,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正式登了歷史舞台。他們開始利用報刊進行組織宣傳活動,不斷擴大陣線和積蓄力量,在海內外控制了60餘種日報和50餘種雜誌。

與此同時,維新派也沒有銷聲匿跡,他們同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到處爭奪陣地和民眾,除了《清議報》、《新民叢報》等雜誌外還擁有不小數量的日報。激烈的鬥爭給報紙帶上了強烈的政治色彩,也給副刊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並首先造成粵港報紙“諧部”的發生和流行。

辛亥革命前後,資產階級民主派在上海的著名報刊還有《天鐸報》以及並舉為“橫三民”的《國民新聞》、《中華民報》和《民權報》。其中,刊登副刊性文字最多的還要算戴天仇主編的《民權報》。它發表了大量的筆記和長篇小說,如徐枕亞的《玉梨魂》、吳雙熱的《孽冤鏡》、李定夷的《紅粉劫》等,開始鴛鴦蝴蝶派文學在報刊上的泛濫。所謂“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的香艷主題開始充斥報端,竟然有了《代西施寄范蠡書》《代崔鶯鶯寄張君瑞書》等;以及《香閨四時樂》《閨中百宜》《銷魂酒令》,出語下等,開了以後所謂香囊、香艷叢話、花月尺牘之類黃色出版物的先聲。他們在婚姻問題上“把風流與戀愛並講,把戀愛和花酒看得一樣”,在別的問題上也必然是想入非非。後來的“鴛鴦蝴蝶派”更其庸俗,以至於後期代表人物不得不自嘲自解地“歸納”:

“一個”派:一個鄉村女子,一個嫁兩家的可憐婦人;

“血”“淚”派:綺閨夢、自由夢、鄉樓針影、書窗燈影;

“姻緣”派:金玉姻緣、鶼鰈姻緣、海外奇緣、鸞鳳奇緣;

此外偵探小說有寶石派、言情小說有禽鳥派、花草派。

以《民權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民主報紙副刊體現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資產階級文學的另一面,同時,也是社會上其他報刊中大量出現言情小說、劍俠小說、偵探小說以及所謂的“社會小說”以後,使得副刊在自身的發展中產生了變異。

1897年,上海《字林滬報》出版《消閒報》,隨正張附送,被視為中文報紙正式出版副刊的開始。

1905年革命黨人鄭貫一在香港出版《有所謂報》,內容分莊諧兩部。諧部刊登非新聞性的消閒文字,就是副刊的前身。

1911年《申報》出版副刊“自由談”,1914年《新聞報》出版副刊“快活林”,為副刊文字賦予一個欄目的名稱。

副刊文字一向放在新聞、廣告之後,被戲稱為“報屁股”。副刊文字也曾一度被放在報首的,在香港首推《華僑日報》。1925年創刊的《華僑日報》,第一版是“香海濤聲”副刊。《明報》在創刊之初,也是以副刊放在第一版的。

副刊的範疇非常廣泛,傳統的副刊文字有小說、詩詞、戲曲。現代的有影劇、讀者服務、漫畫、攝影、婦女、青年、旅遊、時事新聞之背景介紹及評論,往往也被列入副刊的範疇。

《明報》的副刊,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一直維持兩個版位,一版為小說,另一版為雜文。馬經、足球、讀者信箱等,當時並不被視為副刊。到了八十年代,《明報》副刊迅速擴張,過去只有一欄的篇幅如婦女窈窕,擴展成為七八欄字的窈窕版,一欄的讀者來信也擴充成一個專版。《明報》的副刊內容,有校園、窈窕、明知、讀者、娛樂、體育、名廊、消費情報、馬經。對《明報》管理層來說,“副刊”一詞有特定的意義,並不是像其他中文報社一樣,泛指非新聞文體和廣告即為副刊。

《明報》的副刊,是指由創辦以來,一直維持著的“小說”及“雜文”兩版。這兩個版位的約稿工作,傳統上由金庸或總編輯潘粵生負責。兩版的編輯,只是扮演催稿、校對的角色。其他版位如校園等,編輯可以自行組稿約稿。這也是《明報》在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特色。長期以來,《明報》“小說”、“雜文”兩版的副刊作者,大多是社長的老朋友,大多習慣直接與金庸或潘粵生接觸。他們有什麼不滿,也直接向社長反映,這也造成了兩版編輯不會刪改“小說”、“雜文”版的稿件,也不會主動與兩版作者聯繫,免得自找麻煩。

在具體運作上,《明報》副刊有一套明確的編輯方針,而且形成文字,指導副刊編輯怎樣處理副刊稿件。這點在香港中文報章的經營運作,是罕見的做法。《成報》副刊經營多年,且被金庸視為“言之有物,值得借鑑”的副刊,但是《成報》副刊編輯,並沒有得到社長何文法對副刊的編輯方針指示,更沒有書之成文。

現在“副刊”已成為我國報紙的一大特色,內容豐富多彩,趣味盎然,形式活潑。不僅富有教育意義,而且能夠開闊視野,啟迪智力,增長知識,使讀者喜聞樂見,愛不釋手。同時,副刊質量優劣對報紙的發行量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副刊文藝性的消減

所謂副刊的文藝性,是指副刊在內容上偏向於登載文學或文藝作品,與新聞版相比而言,在整體形式特徵上更富於審美性這一特點。

副刊從誕生時起就推動著地區和民族文化的發展,是最能體現報紙的文化個性、區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質的構件。

副刊最初是為了補充因新聞不足而產生的空白。五四時期,副刊成為文學革命和知識啟蒙的平台,各種思想的交鋒,也成就了晨報副刊、京報副刊、民國日報覺悟副刊、時事新報學燈副刊,這也奠定了副刊偏重文藝性、知識性的傳統。

20世紀90年代,在市場經濟和信息全球化等影響下,文學不得不與以影視藝術為代表的視覺文化平分秋色。信息大爆炸時代,傳媒不得不以追求迅速傳播信息為目的,而副刊作為報紙的一部分,必須要考慮其作為文化產品該如何在市場中銷售。為了迎合客群的需求,副刊純文藝性的天地越來越小,內容更追求生活的貼近性、現實性和趣味性。現代副刊在放棄了虛的文學抒情和華麗辭藻的同時,也放棄了實的理性思考和思想深度。副刊的文藝性逐步減弱,正因此,有些學者和讀者都遺憾地表示“文藝副刊沒落了”。

副刊新聞性的興起

副刊的新聞性應當是廣義的,只要具有時代感、切中人們當下所關心的事物即可,不必像新聞那樣追求時效性,成為單純新聞的延伸物。

從副刊本身的特性出發,筆者認為,副刊的新聞性不是時效性,而是引導著整個社會可能的未來走向的,與當代社會現象、社會思潮相關的、具有時代氣息的表現。

副刊新聞性的興起原因在於:1.傳媒競爭的加劇,讓報紙的主導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很多報紙將副刊視作與其他媒體抗爭的陣地和武器,副刊增強新聞性是不可避免的。2.據調查,現在人們對一張報紙的關心有80%的因素是新聞,這就意味著,如果副刊缺少了新聞,再豐富的內容、再多變的樣式也無法阻止讀者的流失。

《南方周末》副刊和《北京青年報》副刊,從一開始就和新聞聯繫在了一起,無論是人物、事件還是評論都有新聞由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新聞性在現在的副刊中其實占據著主導地位。

內容分類

其內容可以從下列創刊號目錄中看出一個大概:

題詞:不會保皇詐,不會痛哭流涕

文章起點:無所謂發刊詞

俗話史:中國人始祖“黃帝故事”

談風:白米呼冤枉。半天吊

舞台新籟:陳子壯登台(班本)

社會心聲:無所謂(粵謳)

燈前卜:第一號謎面

詩潮:(近體詩詞)

這八個欄目大體分為四類。前四欄以俳文時論為主,具有議論的特點;舞台新籟和社會心

聲則

是說唱文學與戲曲班本。作品都有地方特點和通俗性質,是用廣州放眼寫作的班本、龍舟、南音和粵謳。有的演唱民族歷史故事,有的揭露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反映人民的疾苦,如《中國民族史》(南音)、《粵民偷恨》(龍舟)、《官字二個口》(粵謳),都是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形式。還有《炸藥世界》(班本),則反映社會動盪,鼓吹採取暴力行動。這些作品在副刊上的出現,往往與正刊的言論相配合。除了謎語一類,重要的還

詩詞欄

這些詩詞已經一掃改良派副刊上的“花粉”氣,慷慨激昂,具有鼓動力。如所刊載的律詩《感作》:

“神州萬戶落漩渦,閒殺雄兵可奈何;嘆息頭顱輕一擲,伊誰收拾舊河山……山河滿地擾塵氛,一說瓜分不忍聞,安得貔貅軍十萬,橫刀誓掃犬羊群。”

詩中鮮明地表現了武裝起義的戰鬥精神和革命的激進主張。這種風格和思想一直延續到了鄭貫公對《有所謂》的編輯。鄭貫公是一個進步的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也是個優秀的副刊編輯工作者,他雖然帶有本身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如熱衷提倡暗殺主義,把反清和

排滿混為一談,並且時不時流露出憤世嫉俗而輕薄為文的態度,但他以潑辣的作風,感言

人之所不敢言,開創了具有戰鬥風格的副刊。在他的《無所謂》和《有所謂》的影響下,

粵港報紙諧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而社會效果強烈,影響到了大江南北的許多報紙。

諧部與粵港報紙

背景介紹

“諧部”的名稱在廣州《時敏報》(1903年)首次出現。但“諧部”的濫觴應該從1900年《中國日報》算起,“卷末附以諷刺時事之歌謠

諧文等類,曰鼓吹錄;其後海內報章多增設諧部一欄,蓋濫觴於此。”

《中國日報》是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報紙,體現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將圖國民之事業,不可不造國民之議論”的新認識(革命派的宣傳重點是在商人和市民之中,必然要以針砭現實的通俗文學為工具。)《中國旬報》是它的姊妹刊,帶有彙編的性質。《鼓吹錄》附於

旬報,另有目錄。旬報輟刊後,戲曲、

俳文、歌謠一類的文字,繼續“移而實於

日報篇末”。從此以後,香港和廣州的革命派報紙均注重戲曲歌謠,設有各種形式的“諧部”,以至於粵港保皇派各報,也不得不爭相效仿,以爭取讀者。

主要特點

從現存的《鼓吹錄》來看,文章短小辛辣,富有戰鬥力,有的諷刺守舊官僚,有的諷刺當道捕拿“新黨”,有的借妓女之口,諷刺官場腐敗:“妾祖歷任顯宦。妾聞祖訓曰:欲作顯宦,先學逢迎,上司所好者好之,所惡者惡之,則所為必至”,“無往不利”。有的公開諷刺李鴻章,題目是《責某公文》:“……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公實主持之。此國償百萬,彼國償千萬,公實居間之,公之謀國也,不可謂不忠矣。然吾所為公惜者,獨不能一死耳!”《鼓吹錄》和此後的粵港報紙“諧部”還刊有許多戲曲班本、

南音和

粵謳以豐富多樣的文藝形式喚起國民精神。

代表副刊

無所謂

粵港報紙中傑出的副刊是《無所謂》和《有所謂》,它們都是資產階級民主派報人鄭貫公編輯的。

在《無所謂》的發刊詞里,鄭貫公就顯示了其反對清政府黑暗政治,憤世嫉俗的思想。他認為,在國家內憂外患的逆境中“浮生夢夢、大局塵塵”,使人焦急。因此,需要“借酒澆懷,因詩遣興”,利用文藝作品澆漓胸中的塊壘,啟迪世人的精神。

豎三民

辛亥革命前後,于右任創辦的“豎三民”(《民呼日報》、《民吁日報》和《民立日報》)的副刊堪稱上海地區的典型代表。

《民呼日報》日出四大張,兩張廣告,兩張文字。“凡分三大部,曰言論之部、曰記事之部、曰叢錄之部。……”(《民呼發刊廣告》)。《叢錄之部》在第四版上,與《閱者投箋》欄合為一頁,以諧文、筆記和詩詞為主。其諧文的特點是擬以某種古文或套用文體,或者你以諷刺對象的口吻,戲虐中見抨擊。如揭露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侵占我國主權的《新條約》諧文(載《民呼日報》7月16日《叢錄之部》):

今有甲與乙訂一預定之條約,其文曰:甲為熱心全保乙生命權利獨立,預防種種危險之故,特訂立條約,各由同等之全權,互相驗明簽字為據(約為中字,如有齷齪,以甲之親筆為主)。

(一) 自立約簽訂之後,甲應竭力保全尊重乙之生命權利不為他人之所侵損。

(二) 甲主保全乙之權起見,應注意乙之家室財產,如乙之妻非甲之許可不得讓與他人,乙妻亦不得與他人私立契約。

(三) 甲與乙為證明睦誼起見,所有乙之內室門戶及往來之路,準甲隨時往來並代為修理照料。

《叢錄之部》的諧文特別注意配合時事和正刊文字,當時發生過租界印捕橫行不法,強姦民女劉阿妹一案,副刊發表諧文《擬印奴遵斷甘結》,抨擊帝國主義在治外法權下縱惡的

罪行。文章擬被輕描淡寫地判刑四年的印捕口吻:“四年之中亦不敢有再犯,即四年之外,倘值情不自禁再有強姦民女情事者,自願仍準此例案……”

民吁日報

存在只有40餘日,副刊文字比較弱,戰鬥性也差一些。而“豎三民”中副刊最有影響的是民立八版。《民立報》創於1910年重九日,囊括了一些頗有名氣的資產階級

報人如于右任、景耀月、呂志伊、邵力子以及署名宋溫夫的宋教仁等。其發表的諧文和詩篇大都充滿了激奮的感情,如周實《民主報日少屏索爰賦四章》之一:

“崑崙頂上大聲呼,共挽狂瀾力不孤;

起陸魚龍鱗爪健,處堂燕雀夢魂蘇。

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作待剪除;

千萬億年重九月,自由花發好提壺。”

鴛鴦蝴蝶派的興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