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通俗解釋
通俗地講:當你極度口渴的時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暢快的,但隨著口渴程度降低,你對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斷減少,當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時候即是邊際,這時候再喝下去甚至會感到不適,再繼續喝下去會越來越感到不適(負效用)。
另一種解釋方法:你開了個小作坊,每天可以產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來幫手,於是現在變成了2個員工。人多了,工作時聊天誤工、兩個人相互推託依賴,都希望自己偷偷懶、省省力,於是效率變成了4.5件/天,在工資等激勵制度不變的情況下,產出效率會越來越小。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生活中的2則實例。
可以用各種理由來解釋邊際效用遞減,但最重要的是一種生理解釋。效用,即滿足程度是人神經的興奮,外部給一個刺激(即消費某種物品給以刺激,如吃麵包刺激胃),人的神經興奮就有滿足感(產生效用)。隨著同樣刺激的反覆進行(消費同一種物品的數量增加),興奮程度就下降(邊際效用遞減)。這個規律對我們理解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非常重要。
消費者購買物品是為了從消費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這樣,消費者為了購買一定數量物品所願意付出的價格就取決於他從這一定數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效用大,願付出的價格高;效用小,願付出的價格低。隨著消費者購買某物品的數量增加,該物品給消費者帶來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這樣,消費者所願付出的價格也在下降,所以,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動。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理論解釋
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有很多種。
心理或生理的解釋
效用是消費者的心理感受,消費某種物品實際上就是提供一種刺激,使人有一種滿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種反應。消費某種物品時,開始的刺激一定大,從而人的滿足程度就高。但不斷消費同一種物品,即同一種刺激不斷反覆時,人在心理上的興奮程度或滿足必然減少。或者說,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加,效用不斷累積,新增加的消費所帶來的效用增加越來越微不足道。19世紀的心理學家韋伯和費克納通過心理實驗驗證了這一現象,並命名為韋伯——費克納邊際影響遞減規律。這一規律也可以用來解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反證法
如果邊際效用不遞減,則假定消費者可免費取用某種物品時,消費者對其需要量都將無窮多。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消費者對任何一件物品的需要都會在某一點上停止。在這一點上,消費者的總效用最大,而邊際效用為零。
資源配置說
構想每種物品都有幾種用途,且可按重要性分成等級。消費者隨著獲得該物品數量的增加,會將其逐次用到不重要的用途上去。這本身就說明邊際效用是遞減的。比如水,按重要程度遞減的順序,分別由飲用、洗浴、洗衣、澆花等多種用途。水很少時,它被用作最重要的用途如飲用。隨著得到的水的量的增加,它會被逐次用到洗浴、洗衣、澆花等相對越來越不重要的用途上。這說明水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無可置疑,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正是由於邊際效用遞減,才存在著如何使稀缺資源實現合理配置的問題。所以邊際效用遞減假說在經濟學中很重要,它與後面要講到的邊際生產率遞減,從而邊際成本遞增,被看作是資源配置理論的兩大支柱。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以作為解釋消費者行為的基本規律。
需求規律與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商品的需求量與商品自身價格成反方向變動。即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線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但並沒有說明為什麼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化,即沒有說明需求規律存在的原因,關於這個問題,西方經濟學家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來解釋。
任何購買行為都是一種交換行為,消費者以貨幣交換所需求的商品。交換過程中,消費者支出的貨幣有一定的邊際效用,所購買的商品也有一定的邊際效用,消費者通常用貨幣的邊際效用來計量物品的效用。由於單位貨幣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因此,消費者願意付出的貨幣量就表示買進商品的效用量,而消費者對兩種商品所願付出的價格的比率,是由這兩種商品的邊際效用所決定的,邊際效用越大,願支付的價格(需求價格)越高;反之,邊際效用越小,需求價格就越低。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既然邊際效用越來越小,那么,消費者對商品購買越多,所願支付的價格就會越少。這樣,消費者買進和消費的某種商品越多,他願支付的價格即需求價格就越低,反過來說,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可見,一個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價格反映了該商品的邊際效用,而邊際效用是隨購買數量的增加而減少的,於是價格也就隨著數量的增加而降低,或者需求量隨價格的降低而增加。因此,需求曲線也就是邊際效用曲線,它是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普遍性反思
一、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對同一物品消費時的規律
我們在談到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總是說消費一種物品的數量越多,即某種刺激的反覆,使人生理上的滿足或心理上的反應減少,從而滿足程度減少。這裡非常重要的是物品是指“同一”物品,消費者對不同物品的滿足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在連續消費某物品時,不同消費品帶來的刺激是鮮明的,滿足程度會大大提高,邊際效用會發生改變。
正如喜歡多動的小孩,總讓她做一件事情或玩一種玩具,她會感到非常不開心;一旦換一種遊戲或換一個地方,她就會感覺非常新奇,非常開心。這種情況是不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使用條件的。
又如,我們處於網路相當發達的時代,沒有網路,感覺生活就會不夠完整。什麼使得網路緊緊抓住了人民的生活呢?信息。網路上的信息是最快最全面的,能讓我們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全世界各個角落發生的新鮮事情,因而成了生活的一分子。但我們從網路上了解的信息是千姿百態的,初次見面的信息是最有價值的,而不斷重複的信息我們則會視為垃圾。這也正說明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對同以物品是有效的,不適合不同物品的消費情況。
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指的是邊際效用而不是總效用遞減
《邊規》的作者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只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的片面的觀點”,作者的例證是因細菌感染患病的病人需要靜脈注射某種抗生素三天方可痊癒,第一天注射後,沒感到有什麼變化;第二天注射後,就感到明顯好轉;第三天注射後,就恢復健康了。因此,他認為這裡的邊際效用是遞增的,而不是遞減的,因為第三天注射治好病後,消費者的滿足程度最大,邊際效用也最大,只有完成這第三針才能真正治好病,否則前面兩針很可能無效,甚至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
該作者的陳述看起來是很有道理的,其實不然。作者並沒有真正完全理解“邊際效用”的含義,邊際效用是指自變數變化所引起的因變數的增加量,強調的是增量。某病人靜脈注射某種抗生素,“第一天注射後沒感到有什麼變化”,這裡作者需要的是巨觀的變化,其實藥物在身體裡發生了不少的變化,在巨觀上表現出來,作者就視而不見。我們不能因為“第一天注射後沒感到有什麼變化”就說第一次注射的效用可忽略。“第二天注射後,就感到明顯好轉”,這是在第一天注射的基礎上產生的效果,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功勞歸到第二天注射上,忽視第一天的注射效用。第二天注射抗生素後的總效用是在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就在巨觀上表現為“明顯好轉”,如果沒有第一天的注射,病人能“明顯好轉”嗎?同理,可分析“第三天注射後,就恢復健康了”,總效用增加,達到最大,發生“質”的變化,但是此次效用增加的量卻較前兩次要低。該作者是混淆了“總效用”與“邊際效用”的概念。
正如“吃饅頭”的例子,吃第一個饅頭感覺最強烈,從“饑寒交迫”到“有饅頭吃”,這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有一種“質”的飛躍,當然其邊際效用最大。吃第二個饅頭感覺還是挺好的,只是沒有那么強烈的反應,說明邊際效用較第一個的邊際效用小……依次吃了幾個饅頭終於吃飽了。如果照作者分析“注射抗生素”邊際效用那樣分析的話,就該說“最後一個饅頭使我達到最飽,故其邊際效用最大”。顯然,是不正確的。
牛頓常說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他在前人不斷積累的經驗上前進了一小步就發現了真理,雖然只是前進了一小步,但是正好完成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而顯得非常關鍵。古語有云“功虧一簣”,也是說明最後一步的關鍵作用。雖然最後一步關鍵,使總效用達到最大,可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忽視了基礎建設的豐功偉績。因此,相同事物的消費是滿足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
三、邊際效用遞增規律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邊規》舉反例:“某工程隊要以南北走向用10000節鐵軌鋪一段鐵路,與一條東西走向的鐵路相接。當然越鋪得多,鋪這段鐵路對於工程隊來說,重要性就越大,成就感也越大,即邊際效用越大。”如果只鋪了第一節鐵軌,鐵軌就因缺貨而漲價50%,該工程隊很可能放棄這個工程,這說明這第一節鐵軌是可有可無的,其邊際效用最小。如果在鋪完9999節鐵軌時,鐵軌沒有了,該工程隊絕不可能放棄這個工程,哪怕漲價300%,也一定要買一節回來鋪上,如沒有它,前面的9999節鐵軌的效用就等於零,這說明最後一節鐵軌是最重要的一節鐵軌,因而它的邊際效用最大,這裡邊際效用也是遞增的。
這裡,如果作者換一個角度來看,把一條鐵路的完成作為一次完整的消費,當一條鐵路建好之後,再在相同兩地之間建第二條鐵路,它的效用增加很顯然比第一條鐵路的效用要小得多。這是完全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
不否認作者分析的第9999節鐵軌重要性,可是作為一次消費是具有完整性的。在對消費品中一個元素進行消費時產生的 作用暫不用“效用遞減規律”來解釋。如一輛汽車,必須要有所有的汽車零件包括引擎、輪胎、車身等等組合在一起才可能完成汽車的消費,產生效用。只使用引擎、或只推動輪胎、或光坐在不能前進的車廂里是永遠也達不到消費汽車的效用。所以,我們套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一定要克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壞習慣。
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就是說對於每一件事情,開頭就是第一次,它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最大的。因此“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也是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
四、邊際效用遞增規律是否真的存在
邊際效用遞增規律在西方經濟學教材里雖沒有明確提出,但是有位學者盛曉白頗有見地的提出了這個規律“在網路經濟中,消費者對某種商品使用得越多,增加該商品消費量的欲望就越強,出現了邊際效用遞增規律”,並從質量和性能、需要層次、知識含量三個方面將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邊際效用遞增規律進行了區別。
邊際效用遞減涉及的產品或服務總存在一個限度,多是比較簡單的物質產品,在質量和性能上沒有變化,簡單重複性的消費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而邊際效用遞增涉及的產品或服務,在質量和性能上不斷改進,在消費數量增加的同時,也不斷給人們以新的刺激、從而能不斷提高人們的滿足程度;且針對人們的社會需要或精神生活需要,這種需要幾乎是無限的。因此人們的滿足程度就不會隨著商品或服務數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是恰恰相反;如果消費者擁有的知識越多,他對知識、信息的需要就越多,因而在擁有一定的知識後,就會對掌握更多的知識產生更加迫切的需要,形成知識的累積效應。
其實,盛學者提出的邊際效用遞增規律都是建立在不同產品消費時的邊際效用。作者認為質量和性能上不斷改進,不斷給人們新的刺激,提高滿足程度,質量和性能提高后的產品與原產品是不同的新產品,對消費者來說效用本來就不相等;對社會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就要分情況討論,到底是指什麼呢?豐富多彩的生活當然越多越好,但是簡單重複的社會需要或精神生活需要也是滿足遞減規律的,譬如與人民生活日益緊密的網路,它提供的信息如果重複,也就落得垃圾一場;最後,知識累積效應需要許多不同知識的疊加累積,相同的知識是沒有裨益的。
由此可見,邊際效用遞增闡述的現象都是變動的、複雜的、進步的事物,這與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簡單重複條件迥然不同。邊際效用遞增闡述的現象確實是存在的,可是它能用“邊際效用遞增”來描述嗎?是否有科學的根據?這也是我們努力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