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可以報考選調生的人群:
根據中組部有關政策規定,主要是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優秀應屆畢業生。根據中央有關政策,2011年來,參加基層服務項目、符合選調生條件的往屆高校畢業生(像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等)也可以報考。
高校畢業生比較適合報考選調生
實踐證明,並不是所有的高校畢業生都適合報考選調生。綜合各方面意見,以下人員比較適合: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具備從事機關工作的基本素質和黨政領導人才的潛質,適應基層艱苦環境,在校期間綜合表現優秀,學習成績良好,民眾威信較高的高校畢業生。
報考選調生有無戶口和生源地限制
一般來說招考不限戶籍(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不限生源地。
對研究生實行什麼政策
在考錄計畫上,實行計畫單列。在分配上,博士研究生安排到市直部門掛職鍛鍊;碩士研究生到縣市區工作。
對比公務員
選調生是公務員的一種,錄用後直接為公務員編制。
選調生是省委組織部的後備幹部,放到基層鍛鍊,人事權歸省委組織部管轄,委託接收單位考評。調動範圍是全省建有黨組織的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民社團。可以理解成一種特殊的幹部身份。
總的來說,選調生提拔速度比公務員快得多,一般本科畢業定科員,碩研定副科,博研定正科。但相應報考條件限制也比公務員高得多,首先是一類大學應屆畢業生,其次必須是省內高校應屆畢業生或籍外省應屆畢業生,以前還要求要是黨員,2012放寬到共青團員了。相對來說公務員就松多了,達到條件既可。
選調生是公務員,並且與通過正常招考被錄用的公務員有不同,選調生”與公務員隨著國家對公務員隊伍實行“逢進必考”的原則,報考“選調生”和公務員成了當前和今後大學生走進黨政機關,實現“學而優則仕”理想的唯一途徑。這兩條道路有異曲同工之處 :
1、選調生與公務員相同都要有一年試用期,期間只有見習期工資,第二年定級,定科員二級;
2、選調生雖是後備幹部身份,但試用期結束後的前兩年需要在基層工作,期間碩士定副科級(非領導職務、級別),之後才可參與全省的人員選調。
3、選調生碩士正式入編(試用期結束)後的第二年定副科級(非領導職務、級別),執行副科級工資。但需要注意級別和職務(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的區別,比如非領導職務可以是副主任科員。
4、選調生是省、市、縣委組織部掌握的後備幹部,而招考錄用的公務員,是各機關工作人員,關係由該機關的人事行政部門管轄,而非各級黨委組織部。
5、選調生一般要分配到基層去鍛鍊,條件艱苦,福利少(不是單一情況,東部、中西部部分發達地區情況明顯不同),但兩三年後就會上調。
6、培養管理的措施不同。
村官考試
總得來說選調生與各單位招錄的國家公務員都是國家公務員,而“大學生村官”不屬於國家公務員。具體來說有以下四點:
一、報名條件不同;
二、培養目標不同;
三、選拔程式不同;
四、培養管理的措施不同。
二者區別
選調生也屬於公務員系統,但與普通公務員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一)報名條件不同
選調生的報名條件除符合一般國家公務員的報名條件外,還要求是政治素質好,有志於從事黨政工作並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學生。主要選調本科生、研究生中的共產黨員、優秀學生幹部和三好學生。
(二)培養目標不同
選調生的培養方向主要是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和縣級以上黨政機關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人選;公務員一般招考的是非領導職務國家公務人員。
公務員一般招考的是非領導職務國家公務人員。
(三)選拔程式不同
選調生的選拔採取本人自願報名、院校黨組織推薦、組織(人事)部門考試考核相結合的辦法;而公務員錄用考試採取筆試和面試的方式進行,不需要院校黨組織推薦。
(四)培養管理的措施不同
選調生到基層工作採取崗位培訓、脫產輪訓等多種形式,選調生在基層工作期間,至少要脫產培訓一次,時間一般不少於3個月;而公務員主要採取崗位培訓的形式,在工作初期一般不安排脫產培訓。
(五)管理使用有所差別
選調生是省委組織部的後備幹部,放到基層鍛鍊,人事權歸省委組織部管轄,委託接收單位考評。調動範圍是全省建有黨組織的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民社團,可以理解成一種特殊的幹部身份。
公務員是針對具體職能的職位,人事權一般歸該單位人事機構或上級單位人事機構或人事廳管轄。一般只要有人事權的單位都有管轄權。調動範圍取決於人事歸屬單位,在該單位人事管理範圍內調動。
(六)發展前景有所差別
選調生是省、市、縣委組織部掌握的後備幹部,而招考錄用的公務員,是普通的機關工作人員。選調生提拔速度比公務員快得多,一般本科畢業定科員,碩士定副科,博士定正科。我國幹部隊伍中,許多年輕有為的領導幹部都是選調生出身。所以,組織部門一直把選調生工作視為優秀年輕幹部的“源頭工程”。
選派生
各級組織部門為加大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力度,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鍛鍊成長,面向全國公開招考大學生選派到建制村及鄉鎮基層工作,這批大學生簡稱選派生。
發展歷史
選調生工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選調生是“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一部分。1965年6月,國家高教部黨委根據劉少奇同志建議,就分配一批高等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問題,向中央遞交報告。中央非常重視,及時批轉各地研究執行。但“文革”開始後被迫中斷。粉碎“四人幫”後,領導幹部青黃不接。中共元老陳雲提議下,中組部設立青年幹部局,黨中央加大年輕幹部培養選拔力度,選調生制度被拾起,成為幹部培養的重要手段。上世紀八十年代,選調生工作在全國展開。2012年,相當一部分高級黨政幹部是選調生出身。
按照黨中央關於抓緊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的要求,1980年以來,各省區市黨委組織部有計畫地從高等院校選調品學兼優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重點培養。“選調生”到基層工作,重點是培養黨政領導幹部的後備人選,同時為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培養高素質的工作人員。根據習近平同志關於“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要堅持和完善選調生制度,精心挑選優秀大學生到基層艱苦崗位和複雜環境去鍛鍊”的講話精神,今後選調生主要從具有基層工作經歷的大學畢業生中招考。
2000年,中央組織部發布了《中央組織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選調應屆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培養鍛鍊工作的通知》,對進一步做好“選調生”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2008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和完善選調生制度,精心挑選優秀大學生到基層艱苦崗位和複雜環境去鍛鍊”,隨著2008年中組部下發《選調優秀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培養鍛鍊工作暫行規定》,截止2012年底全國有近20萬選調生活躍在廣闊的基層大地。
進入2009年,隨著中共中央組織部等12部委《關於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台,選調生政策作了重要調整,把由原來的清一色從高校應屆畢業生中招考,轉變為“主要從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大學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層工作的高校畢業生中招考。”選調生招考政策的變化彰顯了中央從基層一線培養選拔幹部的用人導向,同時也釋放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用人單位從基層一線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會逐步建立和完善。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大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力度”,並號召“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經過多年實踐,選調生已成為一個優秀“品牌”,越來越受到各級組織和用人單位的歡迎,逐漸成為幹部隊伍的中堅力量。
選調機制
選調目的
重點培養黨政領導幹部的後備人選。
選調對象
主要選調本科生、研究生中的共產黨員、優秀學生幹部和三好學生。各省情況差別較大,部分省份只要求滿足學生幹部、三好學生和中共黨員三個條件中任意一個即可。
選調原則:秉持”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採取本人自願報名、院校黨組織推薦、組織(人事)部門考試考核相結合的辦法選調。
選調條件
1、有志於從事黨政工作並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學生;
2、必須通過選調生錄用考試。選調對象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志願到基層工作,身體心理健康,能適應基層工作需要,勤奮敬業,樂於奉獻;
3、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
4、全國普通高校國家計畫內統招、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應屆畢業生,學習成績優秀,基礎知識紮實,能如期畢業並取得相應的學歷學位證書。2011年來,部分省份參加基層服務項目、符合選調生條件的往屆高校畢業生(像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等)也可以參加報考;
5、本科生須是校級以上“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或者二等獎以上“優秀學生獎學金”獲得者,研究生須是校級以上“三好研究生”、“優秀研究生幹部”或者“研究生優秀獎學金”獲得者;
6、參加基層服務項目、符合選調生條件的往屆高校畢業生(像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等)報考,年齡方面各省份一般適當放寬。
標誌
“選調生”新標誌(LOGO),主要以“絲帶”、“星星”、“划槳”等重要元素來體現選調生的整體形象。
標誌將“選調生”拼音首字母“XDS”蘊含其中。絲帶下方交叉處為“X”、右弧和“X”右上方組成“D”、下方為橫寫的“S”。飄揚的絲帶寓意心情舒暢,漸變色寓意陽光照耀;星星象徵著黨的領導、中國夢及革命理想信念;右弧寓意選調生之路,即選調生起步基層、激揚青春、放飛夢想,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茁壯成長;標誌下方三條斜線呈現出眾人奮力划槳之勢,右弧寓意風滿帆揚,展現選調生團結一心,艱苦創業,乘風破浪,直掛雲帆的生動形象。標誌對“D”表現最直觀,D也是“地”的拼音首字母,絲帶整體形像宛如俯瞰的草書“乾”字,又如飄逸的“十”字,結合左上角“星星”,寓意著十餘萬選調生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精於務實,實幹興邦。
標誌歡快、靈動,傳遞著選調生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奮發有為的無限活力,充分展示出選調生“平凡孕育偉大、奉獻譜寫人生、汗水鑄就輝煌”的主題口號。選調生是中國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青春力量,整個標誌喻示著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考試相關
報考條件
1、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班級以上主要學生幹部,具備其中一個條件即可。報考青島市(不含各系統)的,兩個條件須同時具備。
班級以上主要學生幹部,包括:班長、班團支部書記,黨支部書記,院系學生會(研究生會)主席、副主席、秘書長、部長,校學生會(研究生會)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副秘書長、部長。不包括各類協會、研究小組負責人。任職時間須連續1年以上。優秀生(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等不列入報名條件。
2、對“211工程”高校畢業生、少數民族畢業生、報考法檢系統的重點政法院校畢業生,條件可放寬到班委、班團支部成員,院系學生會(研究生會)副秘書長、副部長,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副部長。不包括各種學習小組、團小組成員。重點政法院校包括: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
3、專升本學生的報名條件只限於本科階段。研究生的報名條件可從讀全日制大學本科算起;通過非全日制大學本科學習考取研究生的,報考條件只限於研究生階段。本科生不超過24周歲,碩士研究生不超過27周歲,博士研究生不超過30周歲。計算時間截至2008年1月1日,即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應分別為1984年、1981年、1978年1月1日以後出生。選調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務員。
報名方法
選調生考試報名採用網上報名的形式進行,報考人員在規定時間內登錄各地人事考試網進行網上報名。
資格審查貫穿考錄工作全過程。對報考人員在考錄環節中的違紀違規行為,按照《公務員錄用考試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辦法(試行)》(人社部發[2009]126號)等有關規定處理。
報考事項
“985”、“211”高校與各地聯合成立的分校、下屬獨立二級學院以及分校區,如其入學錄取分數線與“985”、“211”高校重點本科一致且報考人員畢業時獲得以“985”、“211”高校名義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則其2012年應屆畢業生可以報考,如不符合上述條件,則不能報考。
各“985”、“211”高校舉辦的一般本科,如其入學錄取分數線與該校重點本科錄取分數線一致。“985”、“211”高校舉辦的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網路教育等類型2012年畢業生不能報考。
關於職位類別。報考人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上公布的專業目錄報考自然科學類職位或人文社會科學類職位。如報考人員所學專業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上公布的專業目錄內,則按所獲學位報考相應職位。
考試用書
選調生考試一般不指定專屬教材。
考試題型
(1)一般來說,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公共基礎知識為客觀性試題,申論為主觀性試題。
(2)面試和專業科目考試由招錄機關確定考試方式和題型。
考試內容
一般為《綜合知識》和《申論》兩門,在綜合知識當中主要考《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公共基礎知識》。考試分為筆試和面試,筆試採取綜合知識測試、申論等多種方式,考察應試人員綜合素質和發展潛能。面試階段考試包括結構化面談和專業測試(根據單位需要進行,不計入考試成績)。選調生考試內容為綜合知識和申論兩門,在綜合知識當中主要考行測和公共基礎知識,申論和國考申論一樣但是相比較要簡單些,主要是綜合知識。
《綜合知識》的考試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
哲學部分主要考察的知識點有:哲學的基本問題、世界物質統一性問題、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實踐論、認識論、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等內容。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主要考察的知識點有:市場經濟的基本常識(市場的基本功能、市場經濟結構、市場規則、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巨觀調控(混合經濟)、供給與需求平衡、可持續發展戰略等。
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主要考察的知識點有: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黨的基本路線、經濟建設的發展戰略、三個代表及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
四、法律常識
主要包括:《法理學》、《憲法》、《民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五、行政管理
主要考察的知識點有:行政管理體制與改革、政府機構與改革、《公務員法》、行政監督等。
六、公文寫作與處理
一般包括:決定、指示、通報、通告、請示、報告、函、會議紀要、簡報等。
七、本地地情及對策
要求考生根據本地情況結合自身所學知識來給予判斷和解答。
《綜合知識》的考試題型一般包括以下六種:
一、填空題
二、選擇題(包括單選和多選)
三、判斷題(是非題)
四、簡答題
五、論述題
六、案列分析題
其中,填空題基本是取消了。論述題和案列分析題納入“黨政機關領導幹部競爭上崗”的考試內容。選調生的考試題型以選擇題(單選和多選)、判斷(是非)題、簡答題為主。從分值上看,單選一般占65-75分(總分100)、復選題:15-20分(總分100)、判斷(是非)題:10分(總分100)、簡答題:10分(總分100)。
媒體非議
《港媒揭秘中國選調生制度,現每年近萬名學生進入官員快升通道》 來源:鳳凰周刊
同樣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同時進入大陸官員系統,如果按照一般公務員招錄,半年之後毫無懸念仍是一名普通科員,不過,如果按照選調生招錄,有可能半年之後會跨越前者若干年,直接擢升副處級幹部。比如,23歲的焦三牛才從清華大學畢業,成為選調生被安排到甘肅工作,年初就被破格選拔為副縣級的武威市外事僑務辦公室副主任。
更為引人矚目的是,這樣的特例被官方媒體不吝讚揚,代表中共中央中組部的“仲祖文”亦發文肯定。
以循規蹈矩的公務員招錄為參照系,各地“火箭式提拔”現象背後隱藏著體制性焦慮,選調生制度是一條富有特色的黨管入仕之路。它的存廢,走過波折曲線。
官員快升電梯
兩年時間內,甘肅共從清華大學引進優秀選調生21名。焦三牛這一批,一共14名,有2名博士、9名碩士、3名本科生,全部都是“80後”。他們到甘肅的第一站,就是蘭州市委黨校旁的寧臥莊賓館。省委書記陸浩親切接見,寄語他們“都有大有用武之地”。
留著小平頭,還顯得稚氣未脫的焦三牛一下子成為了焦點人物。
在武威市縣處級幹部選拔公示名單中,還有焦三牛兩位校友,兩人均出生於1986年,同為清華選調生,他們都會邁入副縣級幹部序列。另外,比焦三牛早來一年到武威工作的清華選調生康石,一年時間成為一地行政首長,現任涼州區清水鄉的鄉長(正科級)。
雖然地方政府可以證實這些高材生都是嚴格按照程式公開招錄,非“潛規則”,也非“朝中有人”,但是一名本科畢業生按照《公務員法》招錄之後,哪怕成長為鄉鎮主要領導,正常情況下大約需要5年至10年時間。如此升遷速度自然令人側目。況且,僅在武威一個地級市,“火箭式”提拔選調生就有此三例。
應屆畢業生用半年時間成為副縣級幹部,這是普通的公務員想都不敢想的,雖然他們同是千挑萬選,擠過獨木橋考試的倖存者。
無論是通過選調生推薦和考試,還是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都一步邁入了官員升遷通道,開始端上公職這金飯碗,但兩者又有所不同。
選調生是中共通過高校黨委組織部、團委等組織發現推薦應屆畢業生中有政治覺悟的優秀青年(本科生要求是中共黨員和學生幹部),進入官員培養“第三梯隊”,由各省委組織部牽頭,下派基層培養,為挑選出一批未來黨政幹部做儲備。選調生依據的是黨內檔案,而非《公務員法》。
湖北民族學院一位學生告訴《鳳凰周刊》記者,年末仔細思考後,他下定決心選擇了選調生,而不是公務員考試,理由是,相比之下,同樣的機會,“選調生提拔的機會更大”。
成為選調生就進入黨組織特別培養通道,雖然一開始被安排到基層,但目標是“培養成為黨政領導幹部”。高於所在單位多級的省委組織部會為他們專門建立了人事資料庫,這在官員升遷佇列里意味著“優等出身”,一旦出現上一級後備幹部需要補位,選調生會是熱門人選。
陝西省延安市2008年實施“延安市選調生成長計畫”。當地黨委發文明確提出,力爭在未來10年內,平均每縣區進入縣級黨政班子的選調生不少於2人,選調生擔任黨政主要領導職務的鄉鎮不少於本縣區鄉鎮總數的1/3,要使一大批選調生進入市、縣直部門任職或工作。限時,明確數量,強制規定,這是標明選調生“優等出身”的突出例子。
在“焦三牛”之前,一批“80後”選調生在地方官員選拔中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現任山東濟寧市市中區委書記張輝,是內地最年輕的廳官,他從學校選調到成為廳級官員的轉換僅用大約9年時間,現年32歲。
出生於1985年的范潔自2008年大學本科畢業後,通過選調生直接擔任江陵縣灘橋鎮黨政綜合辦公室副主任、團委書記,並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升遷四次,現任江陵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灘橋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另外,現任共青團泰州市委副書記孫靚靚(1984年出生),新泰市人民法院副院長的劉婷婷(1984年生),現任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鎮鎮長牟陽(1986年生),均為大學畢業通過選調生進入地方官員隊伍。
政治需求曲線
2013年開始,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不再從應屆生中招錄公務員,意味著應屆畢業生進入中央官員系統的最便捷道路,僅剩下先選調地方再連續提拔往上這一條路。
官方數據顯示,1965年至2004年,中共招錄選調生總量為7萬名。2004年後,國家整體人事盤面上,選調生成為官員補充的穩定來源,更為重要的是,各地重視選調生人事培養的趨勢持續強化。截止到2月底,已有14省市區發布2012年度選調生計畫。
《鳳凰周刊》記者進行最新不完全統計,2004年之後,每年穩定增長近1萬名選調生成為中共官員新鮮血液。2011年,內地共有21個省市區招收選調生規模達到12664人(參見下頁圖表)。除此之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2008-2011年間大約有500多名選調生分配至7省市區,一些地市也自主招錄了一部分選調生。
選調生的選拔始於毛澤東時代,當時的選調生是“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一部分。不過,選調生規則剛剛出爐就因“文革”而夭折。
“文革”後,領導幹部青黃不接。中共元老陳雲提議下,中組部設立青年幹部局,選調生制度被拾起,且成官員“育苗”的主要手段。
通過選調生,地方一時出現了許多20來歲的縣級領導。來源主要是高等重點院校中一部分往屆大學畢業留校工作的團幹部、輔導員。選調人數,大省每年200名左右,小省50名左右。但是接班梯隊度過短暫的“人才荒”後,便進入按部就班的軌道,地方官員升職通道有了連續的資歷排隊承接,怎么還會需要從學校招來大量新人插隊到他們前面?於是,選調生選拔在1986年戛然而止。
但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經濟大潮席捲內地,許多精英更願意“下海”而非進入政府,一度導致公務員這個鐵飯碗不像現在人氣如此旺盛,基層官員層面更難以吸引人才。各地組織部門出於現實需要,不得不部分激活選調生機制,在1999年更是全國性恢複選調生選拔,充實基層。
中共中央黨校還從2002年始,開辦選調生(地廳級)培訓班,此後每年一期。2003年之後,中國政治頂層換屆,選調生以每年1萬名左右穩定增長,而近幾年,在黨委四級換屆視窗期,選調生在各地受“關照”的熱度急劇升溫。
政情觀察人士分析,排隊升職的官僚體系一旦運作夠一個周期,層層下壓的年齡累積使得人事更新滯後,以選調刺激基層僵化人事體系,從源頭注入新鮮活力當是組織部門有所考慮。
換屆視窗期中,類似選調生制度這樣相對靈活的組織手段,成為地方黨組織人事新陳代謝的方便方式,並得到中共機關報在內的官媒讚許。
《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官方媒體連續評議“焦三牛”,就連中組部也發表署名“仲祖文”的署名文章,鼓勵各地不拘一格降人才,反映中央對地方的期許,同時也反映著當前組織系統的某種焦慮。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白智立認為,選調生制度回潮與基層政權權威削弱有關。中央的方針是向基層傾斜的,公務員越來越要求具備基層工作經驗,這樣的趨勢從李源潮出任中組部部長以來越來越明顯和強化。
2008年,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和完善選調生制度。當年,中組部下發《選調優秀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培養鍛鍊工作暫行規定》,成為地方選調招錄的巨觀指導。在中組部部長李源潮2010年的講話中,選調生作為“基層一線黨政領導幹部培養選拔鏈”緊密一環,成為中共未來10年幹部培養規劃組成部分。
基層官場“外來客”
選調生第一次晉升,一般發生在工作兩年後,本科選調生如何從科員到副科,碩士選調生如何從副科到正科,博士選調生如何從正科到副處,這是他們仕途的第一道關卡。選調生有政策優勢,組織部門已經把他們放在目的地為“黨政主政官”的起跑線上,等於為這個初入官場的群體一開始就許以日後升職的政治承諾,不過他們在基層的鍛造,在本土官員看來也許只是“過客”。
晉升機會的競爭中,選調生擁有政策優勢,他們是上級組織部門優先考慮的對象,他們往往擁有高學歷,往往很年輕,但是本土官員往往擁有本地官場“親友團”的人脈支持。
對鄉鎮而言,你不是這個鄉鎮的人,就屬於外地。而在縣裡,同地級市不同縣的,別人也都把你當成外地,甚至在一個縣裡的各地鄉鎮官員,也會抱團形成自己的人脈。
並不是所有的選調生都能交上“火箭提拔”的好運,也有可能陷入地方官場泥潭。
河北省2004年選調生招錄,為冀西北偏遠的縣委組織部分配了四個名額。四名從大學校門走出的選調生到當地鄉鎮工作不到九個月,就有三人辭職,只有家在本地的一個女生留下。辭職的三人選擇了到外面打工。
其中一名已經辭職的選調生張顯(化名)坦言,“待遇太低,每個月只有500多元,作為選調生,大多不是本地人,工作後面臨吃飯,租房、社交等,我們期盼已久的年終獎,已經減半再減半了。”
而未來升官的渺茫更是促使他下決心轉行,他說,“省市里在搞選調時,對選調生有一定的培養計畫,但在地方,根本沒有執行。到現在為止,發展得最好的也才進縣直機關。地方對選調生不重視,他們不敢用、暫緩使用、不想用,更別提提拔重用!”
據張顯觀察,在地方上,有的本地幹部為了媚上,讓有關係、有後台、有背景、有門路的先上;有的為了保護小團體的既得利益,拉幫結派,堵住別人成長的道路;有的為了搞平衡,一個讓上一個不讓上;有的為了控制選調生,怕被原先由自己領導的選調生成為自己的上級,惡意詆毀,千方百計地阻撓選調生成長。
中組部在關於選調生的選拔培養方面,有這樣的表述——“重點培養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同時為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培養高素質的工作人員”,這些定調和表述,在地方上有時被扭曲成為提拔“官二代”、“富二代”的依據。
一再被輿論屢次聲討的“官二代”現象中,選調是一條常被“官爸爸”私用的便道。“官二代”藉助選調生的選拔制度進入官場後,沒在基層待幾個月就坐“直升機”,步步高升,這並不鮮見。
白智立認為,依照黨內檔案可以變通靈活使用的選調捷徑不受國家法律約束,地方黨組織擁有太多自主權,游離在社會監督之外,體現中國官員入口管理的混亂。應該在法律和社會監督框架之下,讓選調生在內的所有基層公務員公平公開競爭領導幹部職位,堵住官場“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