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哲學

希臘哲學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本源,西文“哲學”一詞出自古希臘文菲羅索菲亞(philo — sophia),意為愛智慧。對希臘人來說,智慧不是感性認識,而是關於事物的原因和原理的知識。希臘哲學(Graeco philosophy)公元前6~公元5世紀出現在希臘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別是小亞細亞西部、義大利南部的哲學學說。希臘哲學開始於對自然的思考。這個自滿自足的世界觀長期統治著人們的思想,直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第一批哲學家才開始尋找比神話世界觀更為合理的自然觀和道德原則。

簡介

《雅典學院》的細節圖《雅典學院》的細節圖

希臘哲學(Graeco philosophy)公元前6~公元5世紀出現在希臘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別是小亞細亞西部、義大利南部的哲學學說。又稱古希臘羅馬哲學,是西方哲學最初發生和發展的階段。古典希臘哲學,或稱早期希臘哲學集中在辯論與質詢的任務。在很多方面,它同時為現代科學與現代哲學鋪設了道路。早期希臘哲學家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從未間斷,從早期穆斯林哲學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運動和現代的普通科學。

淵源

背景和環境

希臘哲學開始於對自然的思考。人們不滿足於神話世界觀而開始對自然進行哲學思考。

希臘半島土地貧瘠而多山,隨著人口繁衍,希臘人只能向海外謀求生存和發展,他們在愛琴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和島嶼建立了眾多的殖民地。公元前 6世紀波斯自東向西入侵,造成了國家領土的變遷、民族的遷徙和融合,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更加頻繁。當時處於領先地位的埃及和巴比倫文化西漸,醫學、曆法、度量衡、算術、天文等方面的技術和知識傳到希臘地區。外來文化和自身積累的經驗技術相結合,孕育出新思想的萌芽。

希臘人是航海的民族,希臘人在從事海外殖民和貿易的航海活動中很容易發現天文、氣象、海流等自然現象的規律性。試想:茫茫大海上一葉扁舟,面對海天一色的空闊,觀望星移斗轉的天穹,這樣的自然環境怎能不激發出對自然奧秘的遐想?一旦人們知道經驗觀察可以發現規律,並能作出正確的預測時,他們眼裡的世界就不再是受外部力量任意支配、變化無跡可循的現象;人們開始有了變化的觀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觀念,並且認識到,秩序和原因就在運動變化的事物之中。

神話世界觀

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希臘人最初是以神話來理解和反映他們周圍的世界的,他們構造的神話在各民族的神話中最為完整和系統。希臘神話所表現的世界觀有以下的特徵。

第一,自然力和社會活動的人格化。

第二,神人同形同性。

第三,迷狂的宗教精神。

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圖式。

希臘神話自公元前9世紀始已成體系,希臘人用它解釋自然界和社會發生的一切現象,指導宗教和道德活動。這個自滿自足的世界觀長期統治著人們的思想,直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第一批哲學家才開始尋找比神話世界觀更為合理的自然觀和道德原則。

形成

希臘人的哲學思維是在 古風時代形成的。按照古希臘思想家的看法,哲學的產生需要如下一些條件: 1. 驚異,即看到事物有驚異感,有提出問題、窮根究底的能力。 2. 閒暇,即有從事腦力勞動的物質條件。 3. 自由,即思考的自由。古希臘城邦的形成,奴隸制的發展,相對民主和自由的社會環境以及缺乏系統、嚴格的宗教教條和宗教倫理為希臘哲學的產生和高度發展創造了前提。

希臘最早的哲學是自然哲學,即對於自然界本身的探討和解釋,與人生沒有關係。

主要學派和人物

米利都學派

1、泰勒斯(公元前 7 世紀末— 6 世紀初)

希臘小亞米利都人。第一位自然哲學家,認為水是萬物的始基,一切生於水還於水,大地漂浮在水上。創立了用自然本身的物質去說明自然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在哲學史上他被譽為哲學之父。

2、阿納克西曼德(約公元前 611 — 546 年)

沿著導師泰勒斯開闢的道路提出世界本原是一種抽象的無限,只有無限才能永恆存在,無限在運動中產生矛盾,如冷與熱、乾旱與潮濕等,把世界萬物統一到一個相同的概念之中。

3、阿納克西美尼

阿納克西曼德的學生,公元前 6 世紀中期前後。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空氣,它的膨脹和收縮產生了世界萬物。一切都在永恆的空氣中發生和轉變,其中也包括神靈。

米利都學派,這三位早期哲學家均是米利都人,且保持著師承關係,因而被稱作米利都學派。

公元前 5 世紀初,波斯毀滅米利都後,米利都學派也隨之消失。泰勒斯等人力求從自然本身去解釋自然現象根本原因的做法開創了一種與神話和宗教根本不同的思維方式。

畢達哥拉斯學派

公元前6世紀中期, 是薩摩斯島人,後移至南義大利。是目前所知的頭一個使用“哲學”一詞的人。自栩為愛智者。認為,有人活著為名,有人活著為錢,還有少數人不為名不為利,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這就是專注于思考自然,增加才智,做智慧的人。這種人就是哲學家。 畢達哥拉斯把哲學視為一種人生方式和高尚的境界。畢達哥拉斯是數學家,在尋找世界萬物本原和變化動因時特彆強調數,認為抽象的數是萬物之本。由數而有形,由形而有物。

數比米利都學派所倡導的物質本原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如萬物可以量化,一個蘋果,兩張桌子,三個人等。畢達哥拉斯的這種用事物屬性數字來說明一切的做法,表明人的抽象思維已達到了普遍性和規定的高度。在用數來解釋世界的同時,畢氏還發展了由米利都學派最初提出樸素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賦予數更多的含義。他認為有十類對立物,如奇數和偶數,右與左,雄與雌,明與暗,靜與動,善與惡,有限與無限等。對立面的和諧統一就是數的和諧統一。畢達哥拉斯學派特彆強調和諧統一,把它作為其哲學的最終追求。他們本身也是這樣實踐的。他們用苦行來力求達到完美的做人境界。這種和諧論在社會領域有很大市場,代表人們在社會鬥爭中的一種態度,即中庸、調和思想,在古希臘和後來的古羅馬有相當影響。

愛非斯派

赫拉克利特的樸素唯物主義同米利都學派和畢達哥拉斯學派不同,赫拉克利特是位脫離社會政治活動的古代專業哲學家。他雖出身名門,也無痛苦的政治失意經歷,卻甘心過一種淡泊的生活,全身心地從事哲學問題的研究。他的關於世界基質的重要論斷繼承了米利都學派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認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他不是由任何神或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照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在他看來,世界萬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規律,他把這一規律稱作“羅格斯”。羅格斯易於隱藏,大多數人對它視而不見,但又隨時遇到。人們智慧與否的衡量尺度就是能否認識羅格斯。博學的人不是智人、哲人,因為他們只是博聞多見,掌握了感性知識。智慧的人照真理行事和統治,懂得駕馭一切事物的洞見。這樣他就提出了普遍規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種認識能力的命題。赫拉克利特思想中閃爍著智慧之光的地方還有辯證認識。他的著名格言有一切皆流,一切都在變,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等等。而一切轉變都有一定的尺度或條件,都是由事物內部的對立面的衝突、鬥爭達到一定程度後產生出的一種結合與和諧。和諧受到破壞便轉化為新的事物。這些思想是對辯證法的極妙說明。

愛利亞派

古希臘最早的唯心主義哲學是由愛利亞派明確表達出來的。畢達哥拉斯的思想雖有唯心的成分,但分野並不清晰。愛利亞派得名於義大利南部島嶼愛利亞,其代表人物為巴門尼得(約公元前6世紀或5世紀人)。巴門尼德反對赫拉克利特的兩種認識觀,認為一切皆流之類辯證認識只是感性認識或經驗認識,沒有從思想上說明道理,因而只是一些假象。把握真理必須同感性經驗相脫離,依靠純粹思想、邏輯思維。只有思想是真實的,是達到真理的唯一道路。這種主客觀相分裂的認識標誌一種與原始樸素哲學不同的新哲學形態,即邏輯思維的出現。巴門尼德頭一個明確劃分出思維與存在的區別。他認為世界明顯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人的主體認識,另一部分是作為人們認識對象的客觀世界。在主體認識方面又分作兩種,一為感官經驗,巴門尼德稱之為意見;一為思想認識,巴氏稱之為真理。他的哲學思考就建立在兩種認識的對立基礎上,而不是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統一。在他看來,真理性認識表現在“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絕不是赫拉克利特那種既存在又不存在,一切都向自己對立面轉化。他認為赫氏的這種思想只是意見,是虛假的感覺。他還認為我們經驗感受到的 外部世界千變萬化,處處呈現出不真實。與之對立的必有一個真實的世界,純粹的存在,它只能通過邏輯思維去發現。所以人的精神思維就等於純粹的存在。巴門尼德是主觀唯心主義的最早的主要代表,他的思維方式使希臘哲學到達邏輯思維的新高度。

由於愛利亞派的出現,哲學解釋上的唯物和唯心、運動和靜止的分野開始明確化。唯物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唯心就是認為人的思考法則即邏輯思維規律高於物質存在,客觀存在需要思維來確定,思維不通就不可能存在。這種基本的分歧貫穿著西方哲學的始終。

自然學派

在巴門尼德之後,就唯物論而言,最傑出的人物是 德謨克利特(約460—370BC.)。德謨克利特是色雷斯阿布德拉城人,一生著述宏富,但所傳不多。他的哲學的基本核心是原子論。他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物質,內部無空隙,不再可分,構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原子和原子之間只有量的多少,無質的差異。如太陽和月亮均由光滑和球形的原子組成,靈魂也由此構成。“沒有東西能從無中所生,也不能消失於無”。各種物質現象的變化、生滅均由於原子在空間的排列不同所致。原子論把唯物主義思想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擺脫了過去唯物主義的感性色彩,如空氣、水等,找出了超感性的物質概念。德謨克利特的虛空是個更具創造力的概念。他並不認為原子充滿宇宙,而認為在原子與原子之間、原子集團和原子集團之間有很多空間,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條件。因為空間只有處於虛空狀態,事物才可置身其中。虛空中的原子運動以旋渦形式進行,原子在旋渦中機械位移,排列組合,從而產生世界萬物。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第一次給作為一切現象的基礎的物質提出了一個相當清晰的物理學上的本體概念,理論的嚴密性和確切性超過前人,因而他的哲學是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高峰。在德謨克利特之後,古希臘的唯物主義哲學趨向沒落;而唯心主義哲學則隨著蘇格拉底、柏拉圖哲學的發展而逐漸占據了優勢地位。

蘇格拉底學派

蘇格拉底(469—399BC.)是開創希臘哲學研究新方向的劃時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對象從自然轉向了社會和人類的內心世界,專門探討人類的心靈智慧與活動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會、人生的基本問題,在西方人的生活領域豎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宮殿,雖然這是唯心主義的追求,卻顯示了人類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從此人自身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希臘哲學開始邁向一個新的高峰。蘇格拉底是雅典一個雕刻匠的兒子,出身貧寒,但崇尚知識,多方求學,逐漸成為具有全面文化休養的哲學家。他述而不作,沒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兩個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的作品中得知的。他認為放棄對人自身的探討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學追求便集中在認識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題圍繞人的精神修養,比如什麼是幸福、美德、真理、正義等等,其中所貫穿的一個最嚴肅的主題就是說服人們不要專注於對身外之物的追求,而應去改造自己的靈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在雅典法庭受審時曾對同胞大聲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們,熱愛你們。我要教誨和勸勉我遇到的每一個人……你們不能只注意金錢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們不要老想著人身和財產,而首先要改善你們的心靈。金錢不能買到美德,美德卻能產生一切美好的東西。這就是我的教義。無論你們怎樣處罰我,我決不改變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學是道德哲學。他的討論雖以唯心主義為出發點,但包含著許多合理的核心,如辯證的認識,認為真理總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反面轉化。再如討論中的問答方法,即辯證法最初的涵義,通過反覆問答,揭示對話者的自相矛盾之處來達到正確認識。他強調知識的作用,強調理性,要求人們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內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發現真理,並提出概念在認識中的作用,確立了一系列概念範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