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德)康德譯者:苗力田
叢書名: 世紀人文系列叢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7208054355
上架時間:2006-9-14
出版日期:2005 年4月
開本:32開
頁碼:152
版次:1-1
所屬分類: 哲學/宗教 > 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內容簡介
本書是康德關於倫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經典。雖然它的篇幅不長,但集中論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論的代表作,對西方的倫理思想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此書由苗力田教授從德文原本譯出,現被選為《袖珍經典》的一種。全書包括譯者的一篇長序,可作為康德原著的導讀,同時還選了英國著名康德研究專家H.J.帕通的“論證分析”作為附錄,逐段解釋、分析,大大降低了閱讀康德原著的難度。目錄
代序 德性就是力量——從自主到自律前言
第一章 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
第二章 從大眾道德學過渡到道德形上學
第三章 從道德形上學過渡到純粹實踐理性批判
結束語
附錄 論證分析
譯者後記
前言
古代希臘哲學分為三個部分:物理學、倫理學和邏輯學。這種分類與其主題的本性完全一致,人們只能對有關學科所根據的原則加以補充,以便保證對它們的充分的理解,同時進一步正確地規定其必然的劃分,除此之外就不能作更多的改進了。.全部理性知識,或者是質料的,與某一對象有關;或者是形式的,它自身僅涉及知性的形式,涉及理性自身,一般地涉及思維的普遍規律,而不涉及對象的差別。形式哲學稱為邏輯學,質料哲學按所研究的對象及其所服從的規律,又分為兩種。因為規律只有兩種,或者是自然規律,或者是自由規律。關於自然規律的學問稱為物理學,關於自由規律的學問稱為倫理學。前者是自然學說,後者是道德學說。
邏輯學沒有經驗部分,也就是沒有這樣一個部分,在那裡思想的普遍必然規律,要以來自經驗的論據為依據:因為,若不然它就不是知性或理性的標準,適合於一切思維,並為真理必然所證明。與此相反,不論自然哲學,還是道德哲學,都有自己的經驗部分。因為自然哲學須給作為經驗對象的自然界規定自己的規律;道德哲學則須給在自然影響下的人類意志規定自己的規律。自;然規律是萬物循以產生的規律,道德規律是萬物應該循以產生的規律,但卻不能排除那些往往使它不能產生的條件。
人們可以把全部以經驗為依據的哲學稱為經驗哲學,而把完全以先天原則來制訂自己學說的哲學稱為純粹哲學。單純是形式的純粹哲學,稱為邏輯學;當它限制在知性的一定對象上的時候,就稱為形上學。
按照這種分類,產生了兩種形上學,一種是自然形上學,一種是道德形上學。從而,物理學既將有它的經驗部分,也將有它的理性部分。倫理學也是這樣,不過經驗部分特別稱為實踐人學,把理性部分本身稱之為道德學。
各行各業,一切手工和技藝都通過分工而取得進步。按照這種分工,一個人並不把一切都包下來,而是每個人只限於做某種在操作上和其他有顯著區別的事情,這樣就可做得更周全、更輕巧。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工作還沒有進行劃分、每個人還都是個百事通,那么這些行業就處於落後狀態。現在我們要提出一個不是不值得考慮的問題,那就是讓純粹哲學的各個部分,都配備一個特殊的人。並且,為了整個學術事業的利益,有必要警告那些為了迎合公眾趣味,習慣於把經驗和理性以自己也莫名其妙的比例混合起來加以兜售的人們,警告那些自稱為獨立思想家,而把只在理性上下功夫稱為鑽牛角尖的人們,請他們不要同時做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在做法上完全不同,每一件都需要一種不同的才能,而把這些才能集合在一個人身上,只會使他一事無成。還有一個問題值得考慮,那就是學問的本性似應要求隨時把經驗的部分和理性部分謹慎分開,在狹義的(經驗的)物理學之前,再加一個自然形上學;在實踐人學之前,再加一個道德形上學。這種形上學必須謹慎地清除一切經驗的東西,以便知道在兩種情況下純粹理性能做多少事情;它自己從什麼地方先天地吸取這種學說,並且道德形上學的事業是由隊伍龐大的全體道德學家來完成呢,還是只由感到這種使命的少數人來完成。
在這裡,我的意圖是討論道德哲學。所以,我只限於這樣提出問題:人們是否認為有必要制訂出一個純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經驗、一切屬於人學的東西的道德哲學;因為從責任和道德規律都有自明的普遍觀念來看,必須有這樣一種哲學是很顯然的了。每個人都會承認,一條規律被認為是道德的,也就是作為約束的根據,它自身一定要具有絕對的必然性。“你不應該說謊”這條誡律(Gebot)並不只是對人類有效,而其他有理性的東西可以對此漠不關心,其餘的真正道德規律也莫不如此。從而,約束性的根據既不能在人類本性中尋找,也不能在他所處的世界環境中尋找,而是完全要先天地在純粹理性的概念中去尋找。同時,任何其他單純以經驗原則為依據的規範(Vorschrift)雖然有一定的普遍意義,然而它即使有極小一部分甚至一個念頭是出於經驗的話,也是一個實踐規則,永遠不能稱之為道德規律。..
所以,全部實踐知識、道德規律及其原則和其餘帶有經驗成分的知識有著本質差別,而道德哲學是完全以其純粹部分為依據的。在套用於人的時候,它一點也不須借用關於人的知識(人學),而是把他當作有理性的東西,先天地賦予其規律。這些規律,當然也需通過經驗把判斷力磨鍊得更加敏銳,以便一方面準確地判斷它們發生效力的場合,另一方面給它們創造為人們意志所接受的條件,以及在實踐方面產生強烈的印象。因為,作為多方受制於愛好(Neigung)的人,雖能接受純粹實踐理性的理念,但要使它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具體起作用,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僅僅為了從思辨方面尋求先天存在於我們理性之中的實踐基本命題的泉源,一個道德形上學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如果找不到主導的線索,找不到正確評價的最高標準,那么道德自身就會受到各式各樣的敗壞。要使一件事情成為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規律還不夠,而必須同時也是為了道德而作出的;若不然,那種相合就很偶然並且是靠不住的。因為,有時候並非出於道德的理由,也可以產生合乎道德的行為,而在更多情況下卻是和道德相違反。現在,除非在一種純粹哲學裡,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在實踐上也至關重要的、真純的道德規律。所以,形上學必須是個出發點,沒有形上學,不論在什麼地方也不會有道德哲學。那種純粹原則和經驗原則的雜拌兒是不配稱為哲學的,因為哲學和普通理性知識的區別,正在於它把普通理性知識所模糊把握的東西闡述在特殊的科學之中。它更不值得稱為道德哲學,這種混雜自身就要毀掉道德的純潔性,是與道德的固有目的背道而馳的。
請不要以為在這裡所要做的事情,著名的沃爾夫(Wolff)都已寫在他名之為普遍實踐哲學的道德哲學引言裡了,這完全不是一個什麼新的領域了。正因為這是普遍實踐哲學,所以它所考察的不是一種特殊的意志,不是一種不須一切經驗的動因、一種完全由先天原則來決定,被稱之為純粹意志的意志。它所考察的是一般意願,以及在這種一般意願下屬於它的全部行為和條件。這樣看來,它和道德形上學的區別,正如普通邏輯和先驗哲學的區別一樣。在這裡,前者所闡明的是一般思想的活動和規則,後者闡明的則是純粹思想的特殊活動和規則,也就是其對象完全先天地被認識的思想的活動和規則。所以,道德形上學所研究的,應該是可能純粹的意志的觀念和原則,不是人的一般意願的行為和條件,這些東西大都來自心理學。普遍實踐哲學也超越自己的許可權而談論道德規律和責任,但這一事實並不能否定我的意見。因為,這一學科的著作家並沒有改變他們的觀點。他們把只先天地由理性所提供、自身完全是道德的動機,和那些經驗的、知性通過經驗比較而提高成的普遍概念一視同仁,完全看作同類的東西,不管在來源上是否相同,只注意它們總量的大小。他們用這樣的辦法制訂出他們關於約束性(義務)的概念。這樣的概念雖然並非不道德,但這種道德性只能像在一種對一切可能道德概念的來源不分先天或後天的哲學裡所能期待的那樣。
由於計畫在將來寫一部道德形上學,我預先寫下這個原理。除了純粹實踐理性批判之外,也許根本不存在其他的原理,正如已經發表了的純粹思辨理性批判,也就是形上學原理一樣。不過,對純粹實踐理性批判的需要並不像純粹思辨理性批判那樣急迫。因為,在道德方面,人類理性就是連最普通的知性也容易達到較大的正確性和完滿性。相反,在理論方面,理性的純粹套用則完全是辯證的。其次,在純粹實踐理性完成之後,我就有必要同時說明它在原則上和理論理性的一致,因為,歸根到底只有一個理性,只是在運用方面有所不同罷了。然而,除非夾進一些與此無關的考察並引起讀者的混亂外,在這裡我就不能把這件事做得完美無缺。由於這種緣故,我不用純粹實踐理性批判,而用道德形上學原理這個名稱。
第三,道德形上學這個名稱雖然嚇人,但對於大眾化、對於普通理智的接受頗為相宜,我發現把這原理作為導言單獨來寫是有用的,因為這樣,在將來就不須把這裡不可避免的細節引進那些簡明的條目中了。
在這個原理里,現在主要的目的是找出並確立道德的最高原則,這是一種意圖完整、和其他道德研究全然不同、獨一無二的工作。對這一重大的、迄今尚未闡明的首要問題的意見,我若通過把原則套用於整個體系,也許會贏得更多的了解;通過多方面的展示,也許會找到更強的信念。不過,我寧肯放棄這些方便,因為它與其說是大眾需要,還不如說是個人所好,因為一條原則的使用輕易和它所顯示的面面俱到,不但不能證明這一原則的正確性,並且還要引起某種偏見,使人不能僅就它本身來進行研究,加以估量,而不計後果。
我相信,我在這本書里所採用的方法是最便利的方法,它分析地從普通認識過渡到對這種認識的最高原則的規定;再反過來綜合地從這種原則的驗證、從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裡得到套用的普通認識。所以,本書可以分為以下幾章:
1.第一章: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
2.第二章:從大眾道德哲學過渡到道德形上學。
3.第三章:最後,從道德形上學過渡到純粹實踐理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