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又稱為"過度識記",是教育心理學上的術語。是指達到一次完全正確再現後仍繼續識記的記憶。過度學習有利於識記材料的保持,但是也要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過度學習理論是由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提出的,主要含義是一個人要掌握所學的知識,一定要經常提醒自己通過反覆練習,才能得到鞏固。艾賓浩斯對這一效應作了最早的實驗研究。過度學習效應一般發生在識記學習和辨別學習中。艾賓浩斯的"過度學習"實際上是"適度緊張學習"。

基本信息

定義

過度學習,又稱為“過度識記”,是教育心理學上的術語,是指達到一次完全正確再現後仍繼續識記的記憶。過度學習有利於識記材料的保持,但是也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的重複再重複。研究結果表明,適當限度的過度學習比剛能背誦的效果好,但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如學習四遍後恰能背誦,則再學習兩遍效果最好,但再學習效果則適得其反,對人的身心造成危害。

早期研究

過度學習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理論是由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提出的,主要含義是一個人要掌握所學的知識,一定要經常提醒自己通過反覆練習,才能得到鞏固。艾賓浩斯對這一效應作了最早的實驗研究。他為測量超過記誦學習所需的過度學習的量,曾以不同的次數讀過幾組16個無意義的音節,結果發現,過度學習材料比剛能回憶的材料保持效果較好,而且其保持效果和原學習的分量大致成比例。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才華並不突出,別人用一天時間學完的東西,他要學好幾天。但是他對此並不抱怨,而是堅持了把問題弄得一清二楚,把需要記住的東西全記下來。奇怪的是,過了一段時間,別人幾天才能學完的東西,他用一天就能學完,而且掌握得比別人更好。在這裡起作用的,也是過度學習效應。

基本規律

過度學習效應一般發生在識記學習和辨別學習中。在識記學習中,W·E·克留格做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完全學會12個單間節後再進行50%至100%過度學習,1天、2天、4天、7天、14天及28天后所進行再學習中測不定期的保持量,顯示出過度學習使保持量增加,過度學習不僅促進了記憶的保持,而且對後面的學習增大了正遷移。

在辨別學習中,由於過度學習,使逆轉學習變得容易,這是L·S·里特發現的。動物(白鼠)在Y迷路中辨別黑白,達到10次練習中有9次正反應,再增加過度學習,然後再進行逆轉學習,結果逆轉學習次數減少,即由於過度學習,類似於辨別瓜的學習單元的習慣已經形成,對逆轉學習有促進作用。

現狀和闡釋

過度學習過度學習
20世紀60年代後,關於辨別學習的研究,大多是進行人的辨別學習研究。除了上面的辨別反應說,還出現了位置習性說、消去說、負反應迴避說、誘因說、二要素說、觀察反應、注意說等等。雖然上述各種學說還在爭議,但無論如何,“過度學習”的效果也有目共睹的,關鍵是要保持一個度。放鬆的狀態是不行的,但把學習的弦繃得過緊也不行。因為“過度學習”是指,如果把人學習某種知識掌握到當時再現不出錯的程度作為100%,那么要保持住這種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用一定的時間,用相同的注意水平來不斷鞏固這一知識。但這種鞏固一般保持在學習程度的150%以內為佳,在這一限度內,其學習心理效應最大。

艾賓浩斯所說的“過度學習”,不是毫無限度的“超度學習”。一般認為在一定範圍內,過度學習是必須的,超過了一定限度,就是很不經濟的,因為過度學習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一般說來,學習程度以150%為佳,其效應也最大。超過150%,會因學習疲勞而發生“報酬遞減”現象,學習的效果就會逐漸下降,出現注意分散、厭倦、疲勞等消極效應。

艾賓浩斯的“過度學習”實際上是“適度緊張學習”。要防止“報酬遞減”就應該做到:當學習鞏固到不再出現錯誤的水平時,就可以停止。如果此時再要求自己進行精力投入,那么學習效果將會下降,掌握能力將發生遞減,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時間越長越學習不進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