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四紙

連四紙

連四紙,一種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的紙,原產地在鉛山縣,其原料是毛竹的嫩竹竿,因此紙質薄而均勻,潔白,有著“壽紙千年”美稱。

產地鉛山縣

連四紙連四紙
連四紙的原產地在鉛山縣,既“連史紙”,紙質較厚者又稱為“海月紙”,素有“壽紙千年”美稱,早在元代即被譽為“妍妙輝光,皆世稱也”的精品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鉛山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今屬上饒市。境內峰巒起伏,水系發達,植被茂盛,水土保持良好,盛產毛竹。“鉛山惟紙利天下……”。明高濂《遵生八箋》把“鉛山紙”列為元代“妍妙輝光,皆世稱也”的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中數處記載了鉛山造紙,對鉛山紙品——連四、柬紙等作了說明,並給與很高評價。

特點

紙質薄而均勻,潔白如羊脂玉,書寫、圖畫均宜,多用來製作高級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箋、扇面原紙等。它紙白如玉,厚薄均勻,永不變色,防蟲耐熱,著墨鮮明,吸水易乾。所印刷的書,清晰明目,久看眼不易倦。用於書寫作畫,著墨即暈,入紙三分。可與宣紙相提並論,歷來為國內外書畫家所鍾愛。《辭源》說:“(連史紙)原料用竹。白,質細,經久色質不變。舊時,凡貴重書籍、碑帖、契文、書畫、扇面等多用之。產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鉛山縣所產為佳。”元代以後,我國許多鴻篇巨著、名貴典籍多採用有“壽紙千年”之稱的連史紙,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等即用此紙印製的。

鉛山連四紙

鉛山連四紙產地分布在武夷山脈的南、北麓崇山峻岭之間。鼎盛時期有2000餘張紙槽。

連四紙連四紙

“片紙不易得,措手七十二”。連四紙的原料是毛竹的嫩竹竿,即於立夏前後嫩竹將要長出兩對芽葉的時候砍伐取用。紙料需經過幾個月日曬雨淋而自然漂白。生產周期一年。製造過程的技術關鍵一是水質,二是配
紙質潔白瑩輝,細嫩綿密,平整柔韌,有隱約簾紋。防蟲耐熱,永不變色,“壽紙千年”。舊時,貴重書籍、碑帖、契文、書畫、扇面等多用之。連四紙對於承繼和傳播中華文明發揮了極大作用。書畫家、鑑藏家欣賞它獨特的品質韻味,許多字畫、印譜、拓本等不朽佳作依託它得以傳世。連四紙技藝是歷代造紙工人長期經驗積累和智慧結晶。既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內涵,卻又難以完全用現代技術所替代。
目前面臨停產但尚可搶救的狀況。
連四紙自然天成,靠手工操作,憑經驗駕馭。雖沒有具體的理化指標,但是技藝傳承,自有規律,自成體系。如今,委實是一份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亟需加以保護、儘早搶救。

特徵與價值

“片紙不易得,措手七十二”。連四紙的原料是毛竹的嫩竹竿,即於立夏前後嫩竹將要長出兩對芽葉的時候砍伐取用。紙料需經過幾個月日曬雨淋而自然漂白。生產周期一年。製造過程的技術關鍵一是水質,二是配藥。

紙質潔白瑩輝,細嫩綿密,平整柔韌,有隱約簾紋。防蟲耐熱,永不變色,“壽紙千年”。舊時,貴重書籍、碑帖、契文、書畫扇面等多用之。連四紙對於承繼和傳播中華文明發揮了極大作用。書畫家、鑑藏家欣賞它獨特的品質韻味,許多字畫、印譜、拓本等不朽佳作依託它得以傳世。連四紙技藝是歷代造紙工人長期經驗積累和智慧結晶。既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內涵,卻又難以完全用現代技術所替代。

目前面臨停產但尚可搶救的狀況。

連四紙自然天成,靠手工操作,憑經驗駕馭。雖沒有具體的理化指標,但是技藝傳承,自有規律,自成體系。如今,委實是一份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亟需加以保護、儘早搶救。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