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迎恩門現高16米,寬26米,進深14米。城基內填沙土,外砌紅石,開有三個門洞,城樓在1958年後改建為現代混凝土結構,並非古代傳統建築的抬梁式結構,屋頂仿建成重檐歇山頂,鋪有綠色琉璃瓦,屋脊立有脊獸,兩重屋檐之間被鏤空,檐下有極為精簡的斗拱,檐柱呈深紅色,柱間上連彩繪枋,下連白色圍欄。建築總體用色大紅大綠,鮮艷非常。城門邊立有一圓碑,正面刻有城門簡介,背面刻有民國時期東莞縣城圖。對比中國其他的城樓建築,迎恩門城樓的立面比例十分特別,城樓幾乎占盡整個城基,不留任何柱外空間。
歷史
據崇禎年《東莞縣誌》載,洪武十七年(1384年),指揮使常懿因見東莞縣城狹細逼仄,開始實施擴城計畫,新城主要向西南和東南方擴展,將缽盂山(即今日人民公園)和道家山(即今日文化廣場一帶)囊括入城中,擴城後的縣城有四座城門,東門曰和陽(今東門廣場)、南門曰崇德(今人民公園南門廣場)、北門曰鎮海(今北門橋),而迎恩門就是在擴城之後修建的縣城西門。迎恩門原建有瓮城,俗稱“仔城”,以增強城池防禦能力。仔城上刻有“迎恩”二字。因古代由廣州城到東莞城宣旨的朝廷官員都由西邊水路來,所以西門名“迎恩”,意即“奉迎聖恩”。
受天災與兵禍影響,明清歷代都對城樓修葺或重建,隨時缺壞補治。清鹹豐四年(1854年),反清組織三合會首領何六在東莞石龍回響洪秀全太平天國起事,率一眾流民進攻縣城,城內寺廟、衙署連同城樓遭到焚毀,戰爭過後城樓重建。
民國時期,隨著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的傳入,因經濟發展,城市擴張與市政建設對土地的需求日增,城牆和城門這種“封建舊物”嚴重阻礙城市發展,應該被淘汰拆除,全國掀起第一輪拆牆運動。省城廣州、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城牆均在這個時期被拆除。但東莞並沒有跟隨這股時代風氣,縣城城牆和城門都在這個時期倖存下來。
1952年,因縣城需要擴建馬路,城牆上的紅粉石被拆用作鋪設路基,裸露出的土牆也被陸續拆除,而四座城門中的東門(和陽門)、北門(鎮海門)和南門(崇德門)全部被拆除,僅剩西門獨存。
1958年西城樓重修,將原本的單檐屋頂改建為重檐歇山頂,拆除城內東莞資福寺(今莞城中心國小)的大雄寶殿,將大雄寶殿的綠色琉璃瓦用到西城樓屋頂上。
1975年為舒緩交通壓力,在原本唯一的門洞兩邊各加一個門洞,變成三個門洞。改革開放後,城樓的登樓外梯道被拆除,終於變成今天西城樓的模樣。
東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東莞市位於珠江口東岸,穗深港經濟走廊中段,北距廣州50公里,南距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為地級市,不帶縣,現直轄32個鎮區。全市陸地面積2465平方公里,本地戶籍人口156萬人,外來暫住人口近500萬人。 |
景點 | 威遠炮台 | 旗峰公園 | 綠色世界 | 隱賢山莊 | 南社明清民居 | 銀甁嘴 | 黎氏宗祠 | 村頭貝丘遺址 | 石排鎮燕嶺摩崖石刻 | 銅嶺榴花塔 | 可園 | 東莞展覽館 | 海戰博物館 | 鴉片戰爭博物館(林則徐紀念館) | 觀音山森林公園 |冠和博物館 | 虎門大橋 | 虎英森林公園 | 黃大仙古廟 | 蔣光鼐故居 | 金鰲洲主題公園 | 黎氏大宗祠 | 旗峰公園 | 沙角炮台 | 石龍金沙公園 | 同沙生態公園 | 袁崇煥紀念園 | 粵暉園 | 棕櫚谷水城 | 虎門石洞森林公園 | 東莞市科技館 | 榴花公園 | 南社明清古村落 | 鳥語林 | 水濂山森林公園 | 迎恩門城樓 | 長安公園 | 長安郊野公園 | 東莞飲食風俗博物館 | 佛靈湖郊野公園 | 東莞會議大廈 | 康王廟 | 塘尾明清古村落 | 田饒步生態旅遊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