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大宗祠

黎氏大宗祠

黎氏大宗祠位於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潢涌村,始建於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祠堂具有濃厚的嶺南建築特色,雖然經過了歷代的多次修葺,但仍保持了原來雕刻藝術的風格,線條細膩,是家族古建築藝術的寶貴遺產。

建築布局

黎氏大宗祠 黎氏大宗祠

祠堂布局取形於龜,建築為三進院落,兩天井,四合院式布局,祠深48米,寬24米,前有包台,兩側有廂房,東西共有房15間,占地面積2360平方米,祠堂面積1337平方米,是東莞現存最大的宗祠之一。

黎氏大宗祠 黎氏大宗祠

祠堂主體建築為廣東著名的硬山頂式,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門廳前台左右有墊台,兩條圓形紅砂石柱,前檐額壓檐披風,柱端兩邊梁架布滿了雕刻,有鳥獸蟲魚、雲雷如意等,雕刻精細,工藝精湛,頭門上端乘掛著“黎氏大宗祠”牌匾。大宗祠的基地是龜形,有頭、有手、有足、有尾,祠前三級水,六脈入村懷,祠堂正對著黃旗山的尖峰,因此祠的門聯寫著“門對旗峰百代孝慈高仰止,祠環潢水千年支派永流長”,聯是翰林學士黎溢海撰的。

越過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進堂(即正廳),其結構為抬梁和穿斗式相結合,顯得威武壯觀,這裡的每根屋樑,兩端皆橢圓形梁托,梁托上雕刻著彩雲、飄帶,檁上鑲嵌片片段預告雕,連梁鉤均刻有蟠龍等圖案,仰首凝望,玲瓏別致,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內進神台兩側保存安放有兩塊以精石為碑身、紅石為底座的刻碑,上面記載著宋、元、明李春叟等六名賢所撰碑記。六人字型不同,鐵畫銀釣,雕刻精緻。此碑文在明朝復建,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是東莞屬年最遠久的碑石,也是重點保護的文物古蹟之一。

建築現狀

黎氏大宗祠 黎氏大宗祠

祠後有一座蓮塘花木園,占地二畝多,祠的三進向家各有不同,內進正座,中進偏左,前進偏右,是祠宇中少有的特出向形,是江西大地師賴布衣點向的。當時建祠,有一段傳說,在平整祠地的時候,有一布衣芒鞋的文士,在祠地上左觀右望,前中後擺座了三張交椅,然後動身向石龍方向的路走去,當時潢涌建祠的子孫覺得此人奇怪,懷疑他是最 近到來東莞點穴皇姑墳的賴布衣,於是立刻派人向石龍方向的路上趕去,追至東江獨樹地帶,才尋到此先生,請問之下果是賴布衣,於是懇請他轉回指點建祠,但他堅決不肯再返,便說,看你祖宗有無福氣,我曾擺下三張交椅,向家三進不同,是風水地理的三元不敗格局,若果不曾移動,祠的三棟按照交椅方向而建,那就在任何時代都大興大發,否則移動了,就沒有大福。於是鄉人急急轉回,幸得三張交椅未動,於是就照地師吩咐建祠,所以潢涌大興大發源遠流長。

宗祠歷朝曾遭兵焚,毀祠三次,復建亦多次。在南宋德佑年間毀於兵火,元朝重建,元末再次毀於兵火,明朝又重建,抗日戰爭時又被日軍燒毀,後又重建。明永樂三年(1415年)擴建,清嘉慶十年(1805年)再擴建,而成為現今的宗宇。在1993年,黎氏大宗祠為東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信息

乘坐公交61路至“潢涌”站下,往北步行是岔路口,往東沿著潢涌德本坊大街二巷一直走到底。

黎氏大宗祠 黎氏大宗祠

主要景點

黎氏大宗祠始建於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祠堂具有濃厚的嶺南建築特色,雖然經過了歷代的多次修葺,但仍保持了原來雕刻藝術的風格,線條細膩,是古建築藝術的寶貴遺產。 祠堂布局取形於龜,建築為三進院落,兩天井,四合院式布局,祠深48米,寬24米,前有包台,兩側有廂房,東西共有房15間,占地面積2360平方米,祠堂面積1337平方米,是東莞現存最大的宗祠之一。 祠堂主體建築為廣東著名的硬山頂式,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門廳前台左右有墊台,兩條圓形紅砂石柱,前檐額壓檐披風,柱端兩邊梁架布滿了雕刻,有鳥獸蟲魚、雲雷如意等,雕刻精細,工藝精湛,頭門上端乘掛著“黎氏大宗祠”牌匾。大宗祠的基地是龜形,有頭、有手、有足、有尾,祠前三級水,六脈入村懷,祠堂正對著黃旗山的尖峰,因此祠的門聯寫著“門對旗峰百代孝慈高仰止,祠環潢水千年支派永流長”,聯是翰林學士黎溢海撰的。

東莞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