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規範化栽培

農作物規範化栽培是完整的試驗、示範、推廣三結合綜合技術體系,它標誌著我國農作物栽培從以經驗指導為主轉向以科學指導為主,從側重單項技術轉向運用綜合栽培技術,從以定向性研究為主轉向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注意巨觀控制與微觀調節結合,從而使農作物栽培管理進入指標化、規程化、模式化。

簡介

(1)指標化栽培 在總結農作物多年大面積豐產經驗的基礎上,根據作物生育進程優選出不同產量水平的植株形態和生理指標,採取有效栽培措施,實現各項指標以獲取預期產量。例如,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研究雜交稻葉齡指標化栽培,根據水稻器官發生的同伸規律、肥水促控效應,以主莖葉片發生順序作為高產管理指標,累積推廣面積2600萬畝,產量增加12%。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的小麥葉齡指標促控管理技術,根據小麥生育進程中器官同伸規律和對應關係,以主莖葉片數作為外部形態指標,以葉齡作為肥水效應的管理依據,在我國累積推廣面積4500多萬畝,小麥增產10%~15%。
(2)規程化栽培 根據農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和科學栽培經驗,優選生產上行之有效的栽培技術組裝配套,進行大面積開發示範,實現預期的產量指標。例如,河北省農業科學院組織協作,在黑龍港地區研究冬小麥耕作、施肥、灌水基礎上,制訂冬小麥綜合配套規程,開發區250萬畝小麥增產80%以上。內蒙古自治區哲里木盟實行玉米“六統一分”規程化栽培,即統一畦式、品種、機播、灌溉、施肥、治蟲和分區責任管理,全盟300多萬畝玉米平均畝產超過500公斤。
(3)模式化栽培 在多年試驗基礎上綜合組裝單項技術和科技成果,運用系統工程和電算技術,建立農作物生育軌道和高產模型,為指導大面積農作物高產穩產提供諮詢服務。例如,湖南省婁底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建立“農藝系統有限單元組合結構模型”、“模糊綜合評審及結構最佳化”、“生產函式模型及其計量經濟分析”等24個程式,提出了6個水稻品種的綜合農藝措施數學模型,在全區推廣面積1200萬畝,水稻增產14.6%。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組織多學科協作,研究春小麥綜合農藝措施數學模型,在河西地區15個縣、市按統一方案開展380多項次田間試驗,編寫出29個作物栽培BASIC程式,累積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小麥增產33.7%。
上述3種形式的內容和做法雖略有差異,但其實質和目的完全相同,也可以把它們視為農作物栽培技術規範化的不同層次。相對說來,模式化栽培綜合性較強,精確度較高。但建立模型不是目的,也不是模型愈複雜愈好,評價其科學水平仍是以促進生產力發展為標準,其獲得的最終研究結構仍然必須以通俗的語言和形式普及到實踐中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