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簡介

跑馬城是一種闖關守城的遊戲。在空曠之處,分為人數相當的兩列,兩列相距約十幾米,相對而站,手拉手形成人牆。遊戲開始時,甲隊喊:“急急令!”乙隊喊:“跑馬城。”甲隊喊 :“馬城開。”乙隊喊:“打發格格送信來!” 甲隊喊:“要哪個?” 乙隊喊:“要某某。甲隊喊:“某某不在家。” 乙隊喊:“要某某某。”這時甲隊的某某某便向乙隊的人牆奔跑並猛力撞去,如果把乙隊的人牆撞開,就贏回一個人帶回甲隊,如果沒有撞開,自己就歸為乙隊。然後再由乙隊先喊,反覆進行,最後哪隊人多哪隊獲勝。這個遊戲是滿族人闖關守城的一種反映。
遊戲方式

在做這個遊戲的時候,要把十個以上的兒童平均分成兩隊,每隊五到六人。每一隊的小朋友要手牽著手排成一排,站在自己一方的界線前。兩方之間的界線,相距約十米左右。這時候,一方要向另一方挑戰並唱到:“急急令,跑馬城。馬城開,打發格格送馬來!要哪個,要紅纓;紅纓不在家,要你青格薩!青格薩不會喝酒,要你大青狗。大青狗不會吃食,要你小叫驢。小叫驢不會拉磨,要你乾草垛。乾草兵刀,我的兵馬由你挑!”歌謠也可以是:“急急令,跑馬城,馬城開,打發格格送信來,要哪個,要小蘭,小蘭不在家,要你們親哥仨,親哥仨兒不會喝酒,要你們老母狗,老母狗不會吃食兒,要你們小叫驢,小叫驢不會拉磨,要你們乾草垛,乾草垛,插兵刀,我的兵馬讓你挑。”

然後挑戰方要向對方點將,甲隊喊:“急急令”,乙隊答:“跑馬城”。甲隊喊:“馬城開”,乙隊答:“打發格格送信來”。甲隊喊:“要哪個”,乙隊答:“要小蘭”。甲隊喊:“小蘭不在家”,乙隊答:“要××”。甲隊的××聽到點名後,鼓足力氣向乙隊飛跑衝撞過去,乙隊拉緊手臂竭力阻擋,如果能夠衝破對方的陣腳,就可以“俘虜”對方一人歸隊,如果沒有將對方的陣腳衝破,則要被對方扣留,接著更換另一隊挑戰。這樣重複進行,遊戲的最後,以人多的一方為勝。
(二)
跑馬城還有另一種遊戲方式。在這種遊戲方式中,兒童依然要分成兩隊,並且人數相當,只是在遊戲開始之後,由一方向另一方挑戰變成兩方互相挑戰。甲隊說:“ 急急令。”乙隊說.:“扛大刀。”甲隊說:“俺的兵馬任你挑。”乙隊接著問:“挑幾個?’甲隊答道:“要三個。”這時候,乙隊便挑選出強壯精幹的人到甲隊中拉人,而此時甲隊則極力阻攔,不讓把人拉走。如果拉過界線,被拉者就要歸降拉者的這一隊。然後兩隊更換角色,接著進行下一輪的跑馬城遊戲。遊戲結束時依然要以人多的一方為勝。
遊戲評價

其實說起來,現在社會的青年男女們也可以玩這樣的遊戲啊。出去郊遊的時候,甚至在公司閒暇休息的時候,這樣的活動不但能培養團結合作精神,還能促進彼此間的感情嘛。
遊戲探源

“跑馬城”是帶有濃郁軍事色彩的遊戲。相傳,宋朝時候,稱為“北國”的遼、夏、金、元異族屢屢犯境。他們善騎射、驃悍、驍勇,呼嘯而來,呼嘯而去,殺擄、搶掠……秦地與“北國”相距很近,常是他們騷擾首選目標,因而也就爭戰不休。為了禦敵,秦地百姓訓練兵勇,築寨建城……隨著歲月流逝,今日的爭戰痕跡依然——不僅表現在許多地名上——趙家寨、楊家城、安家堡、大壕營、保全屯,而且也滲透到生活中——“跑馬城”遊戲就是一例。
遊戲描述

“叫戰”的人站在兩隊中間的開闊地,領著本隊人喊“竹子鈴……”本隊的人齊聲附合,當喊到“要哪個?”時,隊員們就會一齊喊出一個經過商議的對方一個人名來,點到誰,誰就得出列,做“攻城”的兵。若不出列,視為“敗陣”,須主動加放到對方的行列里去當“俘虜”。這時,“叫戰”的人就可以歸隊了。
這個被點的“將”,東移西挪尋找薄弱環節做突破口,或聲東擊西,或佯攻試探、或突然襲擊、或橫衝直撞。如果他“沖”對方佇列得勝,可任意挑選對方一人(一般都擇身強力壯的)拉回到自己的佇列里,壯大自身力量,如果連“沖”3次都不能打開缺口,即成了另一隊的戰利品——“俘虜”,必須加放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那個佇列之中。如此反覆,直到個個喊得聲嘶力竭,“沖”得筋疲力盡,一隊七零八落,潰不成軍,這才“停戰”,雙方握手言和,並約好下次決戰的時間和戰場,回家的路上雞一嘴,鵝一嘴的評價這場“戰爭”中的成敗、勝負、得失,對立的敵意早被笑罵、指責、埋怨衝到九霄雲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