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龍[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子龍[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子龍三國趙子龍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追隨劉備,功績卓著,有勇有謀,善始善終,卒於公元229年,追謚為順平侯。

趙雲簡介

趙雲蜀國五虎大將第三位。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戰著稱。原為公孫瓚的部下,後歸劉備

劉備被曹軍打敗於當陽長坂坡,趙雲六進六出曹操百萬軍中,救出了甘夫人與阿斗。劉備東吳招親,趙雲領軍護衛,後

攔江截救阿斗,一桿長槍,神出鬼沒,渾身是膽,一生征戰無數,屢建奇功,後拜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

趙子龍常山趙子龍
侯。公元二二七年隨諸葛亮進攻關中,失利於箕谷,退回漢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歲。 後人有詩讚趙雲說: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
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
趙雲
字 子龍
終屬 蜀
性別 男
籍貫 冀州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
容貌 身長八尺,姿顏雄偉
官職 牙門將軍 偏將軍領桂陽太守 留營司馬 翊軍將軍 中護軍 征南將軍 鎮東將軍 鎮軍將軍
爵位 永昌亭侯 順平侯(追謚)
生卒 156—229
子女 趙統(長子)、趙廣(次子)
曾效力過的勢力 袁紹、公孫瓚、蜀漢
趙子龍趙子龍
簡明歷史傳記:趙雲(生年不詳——卒於公元229年)。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初為郡吏,少有名聲。漢獻帝初平二年,趙雲率義從吏兵投公孫瓚,隨之徵討,並於公孫瓚處結識劉備,二人傾心相交。後因兄喪,暫歸故里。建安五年,趙雲與劉備重逢於鄴,並秘密募兵數百,皆稱劉備部曲,以壯大其力量。次年隨劉備南入荊州。七年,隨劉備與夏侯敦、于禁等戰於博望,生擒敵將夏侯蘭。十三年,劉備兵敗長阪,趙雲保護其妻、子脫險,因功升牙門將軍。赤壁之戰後,隨劉備平定武陵、長沙、桂陽等四郡,以偏將軍領桂陽太守。十六年,劉備入益州,趙雲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留守荊州,任留營司馬。孫夫人慾帶劉禪還吳,趙雲與張飛勒兵截江留下劉禪。十八年,劉備召諸葛亮等入川,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溯江西上,攻克江州後,趙雲率軍攻取江陽、犍為等地。次年與劉備、諸葛亮會師,合圍成都。劉備平定益州後,以趙云為翊軍將軍。二十四年,曹操率軍南進,欲奪回漢中。運糧千萬囊至北山下,黃忠率兵前去奪糧,趙雲分兵隨黃忠出擊。黃忠逾時未歸,趙雲率數十騎接應,突然與曹操大軍遭遇。趙雲且戰且退,殺回軍營。隨即偃旗息鼓,大開營門。曹軍追至,疑有伏兵而退。趙雲急令軍士齊擊戰鼓,發射弓弩,曹軍驚慌,大敗而走,死者甚多。蜀漢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又遷鎮東將軍。五年,隨諸葛亮進駐漢中。次年為掩護主力攻祁山,領軍為疑兵,據箕谷以牽制曹魏大軍,雖因兵弱敵強而失利,但仍能聚眾固守,部隊因此無大損。退軍時趙雲親自斷後,全軍得以安全撤退。七年卒。後主劉禪追謚趙云為順平侯。趙雲戎馬生涯四十載,冷靜有謀,作戰勇猛,劉備贊其一身是膽,軍中稱其虎威將軍,《三國志》評價趙雲強摯壯猛,忠勇聞名;趙雲見識卓遠,仁義愛民,曾力阻劉備東征孫吳,主張維護孫、劉聯盟,益州初定時,又勸諫劉備將欲賜予功臣將士的土地房屋還與遭受了戰爭之苦的益州百姓,以安撫民眾,增強國力。

歷史記載

《三國志·趙雲傳》及其裴注原文: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雲別傳曰: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托。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雲別傳曰:初,先主之敗,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國色,范欲以配雲。雲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時有人勸雲納之,雲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雲無纖介。先是,與夏侯敦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趙子龍趙子龍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泝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雲別傳曰: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斗且卻。公軍散,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雲別傳曰: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
七年卒,追謚順平侯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謚。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謚,時論以為榮。雲別傳載後主詔曰:“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雲宜謚。”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陣戰死

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黃忠、趙雲強摯壯,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趙雲年表

趙子龍趙子龍
辛未(191):初平二年。
趙云為本郡所舉,率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1],公孫瓚喜雲來附,卻嘲雲曰:“聞貴州人皆歸袁氏,君何獨迷而能反乎?”雲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之徵討。劉備時亦依託於公孫瓚,見趙雲,奇之,深加接納。公孫瓚遣劉備為田楷拒袁紹,趙雲隨之前往,為劉備主騎兵[2]。後以兄喪,辭瓚歸鄉。
庚辰(200):建安五年。
趙雲見劉備於鄴。
壬午(202):建安七年。
趙雲與夏侯敦等戰於博望,生擒夏侯蘭。
戊子(208):建安十三年。
趙雲於長阪身抱劉禪、保護甘夫人,皆得免難[3]。遷牙門將軍。赤壁戰後,隨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以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原太守趙范。趙范有一寡嫂樊氏,國色,范欲以之配趙雲,趙雲辭之。
辛卯(211):建安十六年。
劉備入益州,趙雲領留營司馬。後與張飛勒兵截江留後主。
壬辰(212):建安十七年———癸巳(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
趙雲與諸葛亮、張飛等率軍入川支援劉備。在攻克白帝、江州後,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平定江陽、犍為等郡縣[4]。
甲午(214):建安十九年。
趙雲與劉備、諸葛亮於成都會合,合圍成都。益州既定,拜翊軍將軍。時議欲以成都中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雲駁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即從之。
巳亥(219):建安二十四年。
趙雲於漢水大破曹操兵。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中號為虎威將軍。
辛丑(221):章武元年。
劉備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趙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劉備不聽,遂東征,留趙雲督江州。
壬寅(222):章武二年。
劉備失利於秭歸,趙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癸卯(223):建興元年。
云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丁未(227):建興五年。
趙雲隨諸葛亮駐漢中。
戊申(228):建興六年。
趙雲與鄧芝率疑軍據箕谷,以誘魏軍,為諸葛亮祁山伐魏主力爭取時間。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趙雲。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諸葛亮問鄧芝曰:“街亭之敗,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時雲有軍資余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5]
巳酉(229):建興七年。
趙雲病卒。
辛巳(261):景耀四年。
謚曰順平侯。


[1]:《真定縣誌》:常山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剛毅任使,尤擅騎射,郡人景仰。
[2]:《資治通鑑》:劉備見而奇之,深加接納,雲遂從備至平原,為備主騎兵。
[3]:《資治通鑑》:或謂備:“趙雲已北走。”備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身抱備子禪,與關羽船會,得濟沔,遇劉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4]:《華陽國志》: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
[5]:《資治通鑑》:亮問鄧芝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趙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

趙雲故址

現代趙雲祠墓地址

趙子龍故址
四川大邑:子龍廟,順平侯趙雲墓
趙雲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在大邑縣城東1公里銀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四周有石砌女牆,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國蜀漢名將。建興六年(228),隨諸葛亮攻漢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懸殊,退守漢中。翌年,病死成都。因趙雲曾在大邑戍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
河北正定:趙雲廟
一九九六年,正定縣人民政府斥巨資將舊廟拆建重修,對外開放。重修之廟占地二十餘畝,造型古樸,氣勢宏偉,其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順平侯殿。主殿魚貫中軸,左右配殿翼輔兩側,整個布局開闊大方,整齊勻稱。更以碑庭刻石,花草樹木點綴其中,由為肅穆典雅。現展出之趙雲故里碑,趙雲飲馬槽,均為廟內原存遺物,部分古代兵器、陶器為正定出土文物。其餘木牛流馬,紅崖天書等無不與三國故事有關者。趙雲廟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與世界文明之隆興寺、容國府毗鄰。景點聊綴,相得益彰。為弘揚民族文化,重現趙子龍雄姿,正定縣旅遊局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的趙雲廟已於1997年4月13日正式對遊客開放。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採用仿明清古建築結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新廟基本保留和豐富了原廟的歷史風貌,並與周圍的隆興寺、榮國府等著名景點連成一片、相得益彰。趙雲廟的落成開放為中外遊客及趙雲的海外後裔提供了一處瞻仰憑弔、遊覽觀光的場所。
台灣台南縣佳里鎮子良里(子龍里):子龍廟
出處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云:“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先主劉備贊趙雲一身是膽。世稱趙雲常勝將軍。談三國者,無不論及長坂坡,救阿斗之故事。雲之英明可謂婦孺皆知,子龍故里人士引以為榮:後代先賢奉為神明,建廟祭祀,香火頗盛。
清朝記載祠廟另有
河南南陽南三十里屯東趙雲祠墓
四川黎州(今漢源)大渡河守御所安靖壩左趙雲祠
湖廣桂陽州(今湖南郴州桂陽)城外芙蓉山下趙雲祠
湖北當陽(長阪)有子龍閣,子龍路;赤壁有子龍灘;監利有子龍崗。湖南常德安鄉有子龍庵;桂陽有蒙泉(又名萬軍泉,趙雲八角井)及平陽戍。四川成都和平街原名為子龍塘街,和平街國小在相傳是順平侯洗馬池故址;成都龍泉石經寺(歷名靈音寺,天成寺)相傳初為趙雲祭祀家廟。四川金堂鴻都觀後有洗馬池,雲頂山有漢將軍柏;廣漢有白馬寺仁聖宮。重慶長壽有趙雲寨;重慶市中大陽溝白龍池相傳為趙雲駐江州白龍馬廄;奉節有子龍屯兵處臥龍崗。陝西寧強有子龍駐軍處子龍山,另外在河北省正定縣政府附近的子龍廣場也正式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