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萊菲耶思潮

歷史上堅持奉行伊斯蘭教初始教義和信仰的一種主張和思潮,“賽萊菲耶”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尊祖者”。 Qayim,1292~1350)的支持和弘揚,他們在抨擊當時教內種種離經叛道行為的同時,皆主張恢復早期純正的教義和信仰,但他們並未以“賽萊菲耶”自稱。

賽萊菲耶思潮概述

賽萊菲耶思潮(al—Salafiyyah)
歷史上堅持奉行伊斯蘭教初始教義和信仰的一種主張和思潮,“賽萊菲耶”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尊祖者”。一說系al-Salaf al-Salihin的簡稱,意為“虔誠的始祖”,因力主遵循其說,故名。此稱謂之產生和沿用,同歷史上不同教派、學派之爭密切相關。早在9世紀,罕百里教法學派創始者伊本·罕百勒因對當時的教法傳統持有異議,就曾提出僅以《古蘭經》和聖訓為立法、釋法的依據,反對運用意見、創製和類比等方法。13~14世紀,持此種主張的著名學者、教法學家伊本·泰米葉,一方面極力反對當時流行的“公議不謬說”和“創製之門關閉說”,主張教法學家有創製的自由,同時又力主教法學家和伊斯蘭學者只能根據經、訓的字面意義釋法、行教,反對“標新立異”。其主張後來得到他的弟子伊本·嘎伊姆(Ibn Qayim,1292~1350)的支持和弘揚,他們在抨擊當時教內種種離經叛道行為的同時,皆主張恢復早期純正的教義和信仰,但他們並未以“賽萊菲耶”自稱。

18世紀末,瓦哈比教派運動在阿拉伯半島興起,該派自稱“一神論者”,曾提出“回歸古蘭經”的著名口號,譴責蘇菲派的聖徒崇拜、聖墓崇拜等習俗和脫離經典指導的宗教生活,主張恢復伊斯蘭教初期(即前3代)的純潔信仰和本來精神,故後世學者多以“賽萊菲耶”相稱。其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於埃及、北非等地興起了運動,西方學者稱之為“現代主義運動”。一批有愛國之心和維新思想的伊斯蘭學者和青年知識分子,在流亡埃及的著名宗教思想家、哲學家哲馬魯丁·阿富汗尼及其弟子穆罕默德·阿布篤的領導和影響下,積極投身於宗教、社會改革活動,而以阿布篤的影響更大。

相關內容

阿布篤認為,埃及民族衰落的原因有3:一是統治者離經叛道,以世俗法代替了“安拉之法度”,二是宗教領袖們愚昧無知,熱衷於派系糾紛,忘卻了以純正信仰教育民眾的職責,三是蘇菲首領以精神導師自居,傳播異端邪說,把信眾的心靈引入迷途。因而,變革現實的唯一可行之路,是通過教育和改革,復興早年伊斯蘭教生機勃勃的活力。為此,他們以“賽萊菲耶”自稱,外界後來也以此相稱。其改革主張包括4方面:(1)重新解釋伊斯蘭教法原理。認為,《古蘭經》啟示分為兩類,宗教戒律性的主命,必須嚴格遵循,社會立法性的啟示,可作靈活的解釋;對聖訓律例儘量避開,只承認具有嚴謹的傳述世系又不違反常識的少量聖訓;對類比作唯理主義的解釋,視為“創製”或“獨立判斷”原則;對公議則力主擴大其範圍,甚至將其比附為現代國家中的立法議會。(2)復興伊斯蘭文化。主張大力發展宗教教育,樹立民族自信心,培養新一代穆斯知識分子,肩負起復興宗教文化與社會改革的重任。

(3)調和宗教與科學。認為宗教與科學並無矛盾,這兩種真理皆源自安拉啟示,前者引導人們用智慧來認識自然界的奧秘,故宗教是科學的“良師益友”。(4)調和宗教與理性。認為理性主義傳統為伊斯蘭教所固有,弘揚理性就必須以理性作為分辨真理與謬誤、有益與有害、純正信仰與異端邪說的尺度,並以“理性信仰”來代替“盲目信仰”。賽萊菲耶運動曾對世界各地的宗教改革運動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印度的阿里迦運動和印尼的穆罕默迪亞運動(亦稱現代主義運動)皆深受其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