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最早對權變理論作出理論性評價的人是心理學家費德勒(F.Fiedler)。 他於1982 年提出了一個“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veness)”,即費德勒模式。這個模式把領導人的特質研究與領導行為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將其與情境分類聯繫起來研究領導的效果。他通過15年調查之後,提出:有效的領導行為,依賴於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相互影響的方式及情境給予領導者的控制和影響程度的一致性。
模式詳解
![](/img/0/741/nBnauM3X2MTM5YDMwEDOyMjN3MTM2kjM3YjM3MTNwAzMxAzLxg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費德勒不僅對領導方式作了分類,而且還對領導效能作了界定,並在此基礎上深入地探討了如何使各種領導方式充分發揮其功能的問題。費德勒認為,一個領導者,無論他採取何種領導方式,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最大的領導效能,要想取得理想的領導效能,必須使一定的領導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領導情勢相配合。領導情勢亦稱“團體-任務”情境,是指發生領導行為所處的人際環境。它包括領導者與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任務結構和職位權力三個要素。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是指團體成員對其領導者的情感,它包括尊重、友誼、信任、合作、接納、支持以及忠誠程度。任務結構是指團體目標與任務的界定是否充分明確而妥當,它包括目標對成員來說是否清晰,成果的可測度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具有正確性及完成任務的途徑或手段之多寡等。職位權力則指領導者現居職位所具有的權力之多寡或能使部屬服從指揮的程度。換句話說,也就是領導者現居職位能對部屬施展多大影響力,包括領導者的地位、權威與責罰、升貶、任黜、加薪、指派等能力。在領導情勢的三個因素中,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費德勒看來,一個領導者要想取得理論的領導效能,必須通過一定的領導方式來對領導情勢實施有效的控制,而領導者對領導情勢程度又決定於領導者使領導情勢三因素相互配合的狀況。根據這三個因素不同的配合情形,可以看出領導對情勢的控制程度有多高。因此,費德勒模式的最大優點於在它吸收了過去有關領導行為的研究成果,分清了不同領導方式能夠發揮領導效能的情境。
菲德勒模型(the Fiedler model)
![](/img/a/233/ml2ZuM3XxIDNzIjMwEDOyMjN3MTM2kjM3YjM3MTNwAzMxAzLxg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職位權力(position power)。職位權力指的是與領導者職位相關聯的正式職權和從上級和整個組織各個方面所得到的支持程度,這一職位權力由領導者對下屬所擁有的實有權力所決定。領導者擁有這種明確的職位權力時,則組織成員將會更順從他的領導,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2)任務結構(task structure)。任務結構是指工作任務明確程度和有關人員對工作任務的職責明確程度。當工作任務本身十分明確,組織成員對工作任務的職責明確時,領導者對工作過程易於控制,整個組織完成工作任務的方向就更加明確。
(3)上下級關係(leader-member relations)。上下級關係是指下屬對一位領導者的信任愛戴和擁護程度,以及領導者對下屬的關心、愛護程度。這一點對履行領導職能是很重要的。因為職位權力和任務結構可以由組織控制,而上下級關係是組織無法控制的。
菲德勒其人
![](/img/3/a5a/nBnauM3X3EDM1IzMwEDOyMjN3MTM2kjM3YjM3MTNwAzMxAzLxg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領導權變理論
領導權變理論主要研究與領導行為有關的情境因素對領導效力的潛在影響。該理論認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領導行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又被稱為領導情境理論。菲德勒模型(the Fiedler model) 是具有代表性的領導權變理論之一,其他代表性的領導權變理論還有:
領導生命周期理論(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SLT)
(1)命令式(telling)。
(2)說服式(selling)。
(3)參與式(participating)。
(4)授權式(delegating)。
路徑-目標理論(path-goal model)
(1)指示型領導方式(directive leader)。
(2)支持型領導方式(supportive leader)。
(3)參與型領導方式(participative leader)。
(4)成就指向型領導方式(achievement-oriented l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