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貨幣流通量(amount of currency in circulation)是指市場上實際流通的貨幣總量。目前我國貨幣流通量統計實際就是針對流通中的現金量,即M0進行統計,通常又稱之為市場貨幣供應量。這是一個時點指標,實際工作中往往計算報告期末的貨幣流通總量。該指標的數值可以直接從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綜合信貸計畫執行表“流通中的貨幣”項目獲得。計算公式為:期末市場貨幣流通量=期初市場貨幣流通量+本期現金投放總額-本期現金回籠總額
該式中,現金投入與回籠分別指銀行將現金從業務庫投放到市場上和現金從市場回到銀行業務庫的數量。投放貨幣就增加了貨幣流通量,反之,回籠貨幣就減少了貨幣流通量。增加或減少貨幣流通量主要是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貨幣流通量過少,不能滿足商品交換的需要,就會影響經濟發展;貨幣流通量過多,超出了商品交換的需要,就會出現通貨膨脹,同樣會影響經濟的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貨幣涵蓋範圍的大小和流動性的差別,把貨幣供應量家族劃分成三類:
M0(市場貨幣流通量)是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
M1(舊稱狹義貨幣供應量)是指M0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
M2(舊稱廣義貨幣供應量)是指M1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客戶保證金。
M3(廣義貨幣)是M2加上私有機構和公司的大額定期存款。
M4是M3加上各種有價證券,包括本票、債券等。
分類特徵
M0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鬆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1。
M2流動性稍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指M2。
M3貨幣供應指標,是一個衡量貨幣供應的主要指標,它包括鈔票,硬幣,活期存款和4年期的定期存款,即 M3=M2+其他金融機構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在長期中,所有M3貨幣都是可以無損變現或用於抵押的(如果不考慮央行信用)。但M4在長期中能否無損變現或用於抵押則要考慮企業信用問題。
歐洲央行用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幅度來衡量通脹的壓力。通過考察不同層次的貨幣對經濟的影響,以從中選定與經濟的變動關係最密切的貨幣資產,作為中央銀行控制的重點,有利於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並及時觀察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央行對M3每年設一個增長目標範圍,高於範圍的M3增長引起通脹擔憂。由於美元信貸的過於泛濫,美聯儲在2006年3月宣布停止M3的報告。
決定因素
一是一定時期的商品價格總額,即各種商品的價格與商品數量的乘積的總和;二是貨幣流通速度,即同一時期內貨幣在買主和賣主之間轉手的次數。用公式來表示就是: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M)=待流通商品數量(Q)×商品價格水平(P)/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V)
這個公式表明了貨幣需求量變動的基本規律。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貨幣需求量取決於商品價格、流通的商品數量和貨幣流通速度三個因素。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這是金屬貨幣的流通規律。至於紙幣的流通規律仍是以金屬貨幣流通規律做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