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職能
正文
貨幣本質的具體表現。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基本職能。貨幣的各種職能是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貨幣最早具有的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商品進入流通之前,先由貨幣表現和衡量其價值,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在流通過程中,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這是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貨幣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領域作貯藏備用,從而具有貯藏手段的職能。隨著商品賒銷交易的出現,貨幣在這裡不再執行流通手段職能,而只是到了約定的付款日期才被用於清償債務,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貨幣的前四種職能在國內商品流通中得到了充分發展,才會同時在國際貿易中發揮世界貨幣的職能。貨幣的五種職能相互聯繫,共同表現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K.馬克思研究貨幣各種職能的排列順序體現了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和邏輯的統一。
價值尺度貨幣表現商品價值和衡量商品價值量大小的職能。
含義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是把一切商品的價值都表現為一定的貨幣量。這是因為貨幣本身也是商品,具有價值。各種商品都是社會勞動的凝結,具有相同的質,所以勞動時間是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這種內在的價值可以比較,但自身卻無法表現出來。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當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去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使各種商品價值都表現為一定量的貨幣時,貨幣就成為商品價值的外在表現。
表現 以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商品的價值時,就成為商品的價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商品的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即給商品貼上一個價碼標籤,而不需要有現實的貨幣。
要求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要求在一國內只有一種商品充當貨幣。這樣,才能使貨幣穩定地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當貨幣商品自身的價值降低時,其他商品的價格會相應提高,反之,則降低。如果有兩種商品充當貨幣,則其自身的價值變化所帶來的比例變化,必然會造成價格的混亂。歷史上的金銀複本位制的不穩定性及其最後被金單本位制所代替,就是最好的證明。
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中,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含義 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是在商品交換中發展的。在貨幣出現以前,商品交換採取物物直接交換的形式。貨幣產生以後,變成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它使直接商品交換變成兩個過程,任何一個商品生產者都要先賣出商品換回貨幣(W-G),然後再用貨幣去買回需要的商品(G-W)。由這兩個過程組成的商品交換中,貨幣充當交換活動的媒介物。這種媒介商品交換的職能,就是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
形式 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不能是觀念的貨幣,而必須是現實的貨幣。由於貨幣作為媒介物只是商品交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並不一定要金屬貨幣,也可以用貨幣符號代替。歷史上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形式,經歷過多次變化。早期是貝殼、布、帛等,而後是金銀等貴金屬充當流通手段,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不足值的鑄幣開始作為流通手段,最後逐漸用國家強制發行的紙幣來代替金屬貨幣。
作用 在商品交換中,由於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換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局限性,因而擴大了商品交換的品種、數量和地域範圍,促進了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的發展。同時,也正因為商品交換的買和賣分裂成兩個獨立的過程,就可能產生買和賣的脫節,一些商品所有者在賣出商品後,並不一定立即就地購買,這樣另一些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就會賣不出去,因此,貨幣充當流通手段就已孕育了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貯藏手段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獨立的價值形態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的職能。
產生和發展 貨幣貯藏手段職能的含義,是在實踐中逐漸完善的。最初表現為樸素的貨幣貯藏,生產者把多餘的產品換成貨幣,目的是用貨幣保存自己的剩餘產品。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生產者為便於能隨時購買維持生產和生活的商品,貨幣貯藏主要表現為取得交換價值的貯藏。當商品流通擴展到一切領域,誰占有了貨幣,誰就可以購得一切所需的物品,這時的貨幣貯藏就表現為社會權力的貨幣貯藏。但任何目的的貨幣貯藏,都必須是具有價值實體的足值的貨幣。
作用 自發地調節市場貨幣流通量。①貨幣在質上是無限的,人們有了貨幣,就能買到任何東西;但既定量的貨幣只能買到相應數量的商品,這種質的無限性與量的有限性的矛盾,驅使人們貪婪地積累貨幣。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使日常的貨幣積累成為可能。而有了貨幣積累,就具備了以此調節市場貨幣流通量的前提。②由於執行貯藏手段職能的是足值的金屬貨幣,不會因貯藏或流通而發生價值變化,所以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過多時,多餘的金屬貨幣便會自動退出流通而形成貯藏,而當市場貨幣量不足時,貨幣又會從貯藏進入流通,使流通過程中的貨幣量與商品流通的客觀需要量相適應,從而使貯藏成為蓄水池,自發地調節市場貨幣流通量。
支付手段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進行單方面運動時執行的職能。
產生和發展 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最初是適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由於不同商品的生產周期長短不一,產地距銷售地遠近各異,為保證再生產過程的連續進行,部分商品生產者產生賒銷商品的需要。到約定日期清償債務時,貨幣便具有了支付手段的職能。以後隨著商品交換和信用經濟的發展,貨幣執行支付手段職能日益普遍,不僅超出商品流通領域,而且進入了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如用於支付地租、租金、工資,繳納賦稅等等。
作用 可減少流通中的貨幣必要量,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但也進一步擴大了商品經濟的矛盾,使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進一步發展。因為賒買賒賣的發展,使商品生產者債權債務的鏈條環環相連,一旦某一環節不能按期償債,必然引起社會經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甚至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發生信用危機。
世界貨幣指在世界市場上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隨著國際交往的產生和發展,貨幣在世界市場上流通,便具有了世界貨幣的職能。世界貨幣除具有價值尺度職能外,還執行如下職能:①作為購買手段,在國際間用以購買外國商品;②作為一般支付手段,用以償付國際債務、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產性支付等,以平衡國際間的收支差額;③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用以支付戰爭賠款、輸出貨幣資本等,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
一般講,在貴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充當世界貨幣的是足值的金和銀,而不是具有地域外衣的鑄幣。因此,它主要是金塊、銀塊的形式。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主要由那些在國際上可以自由兌換成其他國家貨幣的硬通貨來充當世界貨幣。但在這種情況下,各國仍必須貯藏一定量的黃金,以作為世界貨幣的準備金,用來平衡一國的國際收支。
流通手段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商品出賣者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然後再用貨幣去購買商品。在這裡,貨幣發揮交換媒介的作用,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貨幣充當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它作為流通手段職能的前提,而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是價值尺度職能的進一步發展。物物交換轉化為商品流通
在貨幣出現以前,商品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貨幣出現以後,它在商品交換關係中則起媒介作用。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就是商品流通,它由商品變為貨幣(W-G)和由貨幣變為商品(G-W)兩個過程組成。W-G即賣的階段,是商品的第一形態變化。這一階段很重要,實現也比較困難。因為,如果商品賣不出去,不能使原來的商品形態轉化為貨幣形態,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都不能實現,從而商品所有者就有可能破產。G-W即買的階段,是商品的第二形態變化,由於貨幣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物,如果商品充足,有貨幣就可以買到商品,這一階段是比較容易實現的。由於貨幣在商品流通中作為交換的媒介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換和地方的限制,擴大了商品交換的品種、數量和地域範圍,從而促進了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的發展。
貨幣流通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過程中,不斷地當做購買手段,實現商品的價格。商品經過一定流通過程以後,必然要離開流通領域最後進入消費領域。但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卻始終留在流通領域中,不斷地從購買者轉移到出賣者手中。這種不斷的轉手就形成貨幣流通。貨幣流通是以商品流通為基礎的,它是商品流通的表現。貨幣作為流通手段,需要有同商品量相適應的一定的數量。在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由待售的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二者決定(見貨幣流通規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商品價格總額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便多;商品價格總額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便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貨幣流通速度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少;貨幣流通速度慢,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多。在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等於全部商品價格總額除以同一單位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可用下列公式表示: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形式
充當流通手段的貨幣,最初是以金或銀的條塊形狀出現的。由於金屬條塊的成色和重量各不相同,每次買賣都要驗成色,秤重量,很不方便。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金屬條塊就為具有一定成色、重量和形狀的鑄幣所代替。鑄幣的產生使貨幣能夠更好地發揮它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鑄幣在流通中會不斷地被磨損,貨幣的名稱和它的實際重量逐漸脫離,成為不足值的鑄幣。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但必須是足值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則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它可以是不足值的。這是因為貨幣發揮流通手段的職能,只是轉瞬即逝的媒介物,不足值的鑄幣,甚至完全沒有價值的貨幣符號,也可以用來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用賤金屬,例如用銅鑄成的輔幣,是一種不足值的鑄幣。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紙幣,則純粹是價值符號。紙幣沒有價值,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無論發行多少紙幣,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發行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那么,每單位紙幣代表的金量就減少了,商品價格就要相應地上漲。
由於貨幣充當流通手段的職能,使商品的買和賣打破了時間上的限制,一個商品所有者在出賣商品之後,不一定馬上就買;也打破了買和賣空間上的限制,一個商品所有者在出賣商品以後,可以就地購買其他商品,也可以在別的地方購買任何其他商品。這樣,就有可能產生買和賣的脫節,一部分商品所有者只賣不買,另一部分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就賣不出去。因此,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已經孕育著引起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貯藏手段
貨幣退出流通領域充當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儲存起來的一種職能。貨幣能夠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是因為它是一般等價物,可以用來購買一切商品,因而貨幣貯藏就有必要了。貨幣貯藏的發展
貨幣作為貯藏手段,是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在商品流通的初期,有些人就把多餘的產品換成貨幣保存起來,貯藏金銀被看成是富裕的表現,這是一種樸素的貨幣貯藏形式。隨著商品生產的連續進行,商品生產者要不斷地買進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但他生產和出賣自己的商品要花費時間,並且能否賣掉也沒有把握。這樣,他為了能夠不斷地買進,就必須把前次出賣商品所得的貨幣貯藏起來,這是商品生產者的貨幣貯藏。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展,貨幣的權力日益增大,一切東西都可以用貨幣來買賣,貨幣交換擴展到一切領域。誰占有更多的貨幣,誰的權力就更大,貯藏貨幣的欲望也就變得更加強烈,這是一種社會權力的貨幣貯藏。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
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可以用貨幣符號來代替。但是作為貯藏手段的貨幣,則必須既是實在的貨幣,又必須是足值的金屬貨幣。因此,只有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作為貯藏手段。貨幣在質的方面,作為物質財富的一般代表,能直接轉化為任何商品,因而是無限的;但在量的方面,每一個具體的貨幣額又是有限的,只充當有限的購買手段。貨幣的這種量的有限性和質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迫使貨幣貯藏者貪婪地積累貨幣。貨幣貯藏者的貪慾是沒有止境的。甚至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貨幣貯藏者為了金偶像而犧牲自己的肉體享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3頁)。貨幣貯藏一般是直接採取金銀條塊的形式,也可以採取其他的貯藏形式,如把金銀製成首飾等裝飾品貯藏起來。
貨幣貯藏的作用
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可以自發地調節貨幣流通量,起著蓄水池的作用。當市場上商品流通縮小,流通中貨幣過多時,一部分貨幣就會退出流通界而被貯藏起來;當市場上商品流通擴大,對貨幣的需要量增加時,有一部分處於貯藏狀態的貨幣,又會重新進入流通。
關於紙幣能否充當貯藏手段的問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傳統的觀點是:只有實在的、足值的金屬貨幣,人們才願意保存它,才能充當貯藏手段。但也有人認為,如果紙幣的發行數量不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就能代表相應的金屬量,保持穩定的社會購買力。在這種條件下,紙幣也能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當然,紙幣如果發行量過多,就無法保持它原有的購買力,人們就不願意保存它。可見,即使紙幣能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也是有條件的,並且是不穩定的。
5支付手段編輯
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進行單方面運動(如清償債務、繳納稅款、支付工資和租金等)時所執行的職能。
產生和特點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是適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髮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因為商品交易最初是用現金支付的。但是,由於各種商品的生產時間是不同的,有的長些,有的短些,有的還帶有季節性。同時,各種商品銷售時間也是不同的,有些商品就地銷售,銷售時間短,有些商品需要運銷外地,銷售時間長。生產和銷售時間上的差別,使某些商品生產者在自己的商品沒有生產出來或尚未銷售之前,就需要向其他商品生產者賒購一部分商品。商品的讓渡同價格的實現在時間上分離開來,即出現賒購的現象。賒購以後到約定的日期清償債務時,貨幣便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開始是由商品的賒購、預付引起的,後來才慢慢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在商品交換和信用事業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就日益成為普遍的交易方式。
在貨幣當做支付手段的條件下,買者和賣者的關係已經不是簡單的買賣關係,而是一種債權債務關係。等價的商品和貨幣,就不再在售賣過程的兩極上同時出現了。這時,貨幣首先是當做價值尺度,計量所賣商品的價格。第二,貨幣是作為觀念上的購買手段,使商品從賣者手中轉移到買者手中時,沒有貨幣同時從買者手中轉移到賣者手中。當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發揮職能作用時,商品轉化為貨幣的目的就起了變化,一般商品所有者出賣商品,是為了把商品換成貨幣,再把貨幣換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貨幣貯藏者把商品變為貨幣,是為了保存價值;而債務者把商品變為貨幣則是為了還債。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時,商品形態變化的過程也起了變化。從賣者方面來看,商品變換了位置,可是他並未取得貨幣,延遲了自己的第一形態變化。從買者方面來看,在自己的商品轉化為貨幣之前,完成了第二形態變化。在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時,出賣自己的商品先於購買別人的商品。當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時,購買別人的商品先於出賣自己的商品。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是商品交換中轉瞬即逝的媒介,而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則是交換過程的最終結果。貨幣執行價值尺度是觀念上的貨幣,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可以是不足值的貨幣或價值符號,但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作用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一方面可以減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節省大量現金,促進商品流通的發展。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後,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次數=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另一方面,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進一步擴大了商品經濟的矛盾。在賒買賒賣的情況下,許多商品生產者之間都發生了債權債務關係,如果其中有人到期不能支付,就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牽一髮而動全身”,使整個信用關係遭到破壞。例如,其中某個人在規定期限內沒有賣掉自己的商品,他就不能按時償債,支付鏈條上某一環節的中斷,就可能引起貨幣信用危機。可見,貨幣作為支付手段以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也進一步發展了。
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了信用貨幣,如銀行券、期票、匯票、支票等。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信用事業越展開,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也就越大,以致信用貨幣占據了大規模交易的領域,而鑄幣卻被趕到小額買賣的領域中去。
在商品生產和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不僅商品流通領域,而且非商品流通領域也用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充當交換價值的獨立存在形式。例如,地租、賦稅、工資等,也用貨幣來支付。
由於貨幣充當支付手段,為了到期能償還債務,就必須積累貨幣。因此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為獨立的致富形式的貨幣貯藏減少以致消失了,而作為支付手段準備金形式的貨幣貯藏卻增長了。
6世界貨幣編輯
貨幣在世界市場上執行一般等價物的職能。由於國際貿易的發生和發展,貨幣流通超出一國的範圍,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作用,於是貨幣便有世界貨幣的職能。作為世界貨幣,必須是足值的金和銀,而且必須脫去鑄幣的地域性外衣,以金塊、銀塊的形狀出現。原來在各國國內發揮作用的鑄幣以及紙幣等在世界市場上都失去作用。
在國內流通中,一般只能由一種貨幣商品充當價值尺度。在國際上,由於有的國家用金作為價值尺度,有的國家用銀作為價值尺度,所以在世界市場上金和銀可以同時充當價值尺度的職能。後來,在世界市場上,金取得了支配地位,主要由金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
世界貨幣除了具有價值尺度的職能以外,還有以下職能:①充當一般購買手段,一個國家直接以金、銀向另一個國家購買商品。②作為一般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國際貿易的差額,如償付國際債務,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產性支付等。③充當國際間財富轉移的手段。貨幣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可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例如,支付戰爭賠款、輸出貨幣資本或由於其他原因把金銀轉移到外國去。在當代,世界貨幣的主要職能是作為國際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國際收支的差額。
作為世界貨幣的金銀流動是二重的:一方面,金銀從它的產地散布到世界市場,為各個國家的流通領域所吸收,補償磨損了的金、銀鑄幣,充作裝飾品、奢侈品的材料,並且凝固為貯藏貨幣。這個流動體現了商品生產國和金銀生產國之間勞動產品的直接交換。另一方面,金和銀又隨著國際貿易和外匯行情的變動等情況,在各國之間不斷流動。
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流通,每個國家必須貯藏一定量的金、銀作為準備金。這筆世界貨幣準備金隨著世界市場商品流通的擴大或縮小而增減。在資本主義國家,銀行中的黃金儲備,往往要限制在它的特殊職能所必要的最低限度。過多的貨幣貯藏,對於資本是一個限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商品流通的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