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直

古代指豹直是御史等官吏節假值日。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豹直》:“御史舊例,初入臺陪直二十五日,節假直日,謂之‘伏豹’,亦曰‘豹直’……蓋取不出之義。

介紹

御史舊例,初入台陪直二十五日,節假直五日,謂之“伏豹”,亦曰“豹直”。百司州縣初授官陪直者,離家獨宿,人情所貴。其人初蒙榮。拜,故以此相處。伏豹者,言眾官皆出,己獨留,如藏伏之豹,伺候待搏,故云伏豹耳。

另外還有一個解釋,出自韓琬。他認為是“爆直”,意為如燒竹,遇節則爆。

傳說

作者封氏取舊說南山赤豹,愛其毛體;每霜雨霧,諸禽獸皆出取食,惟赤豹深藏不出,故古人以喻賢者隱居避世。鮑明遠賦云:“豈若南山赤豹,避雨霧而深藏。”此言“伏豹”,“直”者蓋取不出之義。初官陪直,已有“伏豹”之名,何必以遇節而比。燒竹之爆也。杜說雖不甚明,粗得其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