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肚黃芪湯

豬肚黃芪湯

豬肚黃芪湯是廣東省傳統的名點,屬於粵菜系。主要原材為豬肚、黃芪、陳皮等。將豬肚去脂膜,洗淨,黃芪、陳皮用紗布包好放入豬肚中,麻線紮緊,加水文火燉至豬肚熟,再加適量調味品,趁熱食肚飲湯,分4次2天食完。5隻豬肚為一療程。

基本信息

菜譜名稱 豬肚黃芪湯

所屬菜系粵菜

所屬類型 健康菜譜

基本材料

豬肚1隻,黃芪200克,陳皮30克。

製作方法

將豬肚去脂膜,洗淨,黃芪、陳皮用紗布包好放入豬肚中,麻線紮緊,加水文火燉至豬肚熟,再加適量調味品,趁熱食肚飲湯,分4次2天食完。5隻豬肚為一療程。

基本特點

黃芪為補氣要藥,李時珍稱其為“補藥之長”,尤其善於益氣昇陽,治療各種臟器下垂;陳皮理氣健脾,和中消滯;《隨息居飲食譜》說豬肚能“補胃,益氣”。豬肚黃芪湯可補中氣,健脾胃,行氣滯,止疼痛,對於中氣不足,脾胃虛弱之胃下垂,頗有效驗。

健康提示

此湯菜具有健脾胃,益元氣的作用。

食譜營養

黃芪

原料別名 王孫、黃耆、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藥綿、羊肉、綿黃耆、綿耆、綿芪、箭芪
原料分類藥食兩用食物
使用提示 內服:煎湯,10~30g(大劑量120克);或入丸、散、膏劑。
食物相剋
黃芪惡白鮮皮,反藜蘆,畏五靈脂、防風。
原料介紹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等的根。蒙古黃芪為多年生草本,生於山坡、溝旁或疏林下,分布於東北、華北及新疆、本期等地,在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有栽培;膜莢黃芪生於向陽山坡或灌邊緣,或見於河邊沙質地。播種後1至7年採收,氣溫高、土質較差的地區生長1至2年即可採收。於9至11月或春季冬芽萌動前採挖,深刨以防折斷根,切下蘆頭,抖淨泥土,曬至半乾,堆積1至2日再曬,直至曬乾為止,剪去側根及鬚根,紮成小捆。1.內蒙古黃芪根呈圓柱形,上粗下細,少有分枝,長20至60厘米,直徑1至3厘米。表面淡黃棕色,有明顯的皺紋及橫切長皮孔。質硬而韌,斷面纖維狀,略帶粉性。氣特異,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氣。2.膜莢黃芪根與蒙古黃芪的根相似。以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甜者為佳。
適用人群
表實邪盛、濕阻氣滯、腸胃積滯、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均禁服。

營養成分

能量564.21千卡 蛋白質73.81克 脂肪18.16克 碳水化合物30.76克 葉酸34.62微克
膳食纖維5.06克 膽固醇1450毫克 維生素A25.85微克 維生素B60.27毫克 維生素C59.35毫克
維生素E4.93毫克 胡蘿蔔素100微克 核黃素1.24毫克 硫胺素0.57毫克 煙酸15.37毫克
鈣192.86毫克 磷862.26毫克 鉀1413.89毫克 鈉1750.09毫克 碘0.35微克
鎂113.49毫克 鐵14.16毫克 鋅10.78毫克 硒60.49微克 銅0.25毫克
錳0.74毫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