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豬壞死桿菌病(Swine Necrobacillosis)是由壞死梭桿菌引起的各種哺乳動物和禽的一種創傷性傳染病。病的特徵是在損傷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口腔和胃腸道黏膜發生壞死,並可在內臟器官形成轉移性壞死灶。本病一般為慢性經過,多為散發,有時表現為地方流行性。本病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我國豬、馬、牛、綿羊、鹿均有發病的報導,其中豬、牛和鹿的壞死桿菌病多見,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病原
壞死梭桿菌(Fusobacterum necrophorum)為多形的革蘭氏染色陰性菌,呈球桿狀或短桿狀,在病變組織或培養基中常呈長絲狀。幼齡培養菌著色均勻,老齡培養物中,則著色不勻,似佛珠狀,這是由於菌絲內形成空泡所致;本菌無莢膜、鞭毛,不形成芽孢。從病畜肝、脾、肺等器官的壞死灶採取病料進行培養,容易獲得分離菌;若從病畜體表壞死部位分離本菌,則應從病、健組織交界處採取病料,並接種於兔或小鼠皮下,取死亡動物的臟器轉移壞死病灶病料,進行分離培養。
本菌為嚴格厭氧菌,最適培養溫度為37℃,最適pH為7.0。普通瓊脂和肉湯不適宜生長,加人血液、血清、葡萄糖、酵母浸出液、肝塊則生長旺盛;加入結晶紫或亮綠可抑制雜菌生長,獲得純培養。
在血液瓊脂平板上培養48~72h,呈β溶血;在血清瓊脂或葡萄糖瓊脂上形成圓形或橢圓形菌落;在肝塊肉湯中,肉湯混濁,有雲絮狀生長,培養8~10天,生長物全部沉澱,肉湯變清。本菌能產生多種毒素,如殺白細胞素、溶血素,能致組織水腫,將外毒素給家兔皮下注射,可引起組織水腫,靜脈注射時,可使之數小時內死亡。內毒素能引起組織壞死。
本菌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果糖、乳糖、蔗糖和水楊苷,微產酸和產氣;產生硫化氫和靛基質,還原美藍,不還原硝酸鹽,不液化明膠,MR和VP試驗陰性。
本菌對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強,加熱65℃15min死亡,煮沸1min即可殺死,直射日光8~10h可殺菌。常用消毒藥液,如3%克遼林、3%~5%煤酚皂溶液、0.5%石炭酸、1%福馬林、1%高錳酸鉀在5min可殺死。但在糞便中可存活50天。在染污的土壤和有機質中能存活較長時間,如遇冬季則數月不死。本菌對青黴素、氯黴素、四環素、多黏菌素和磺胺類藥物敏感。
流行病學
壞死桿菌可侵害多種動物,家養的動物中,以豬、牛、綿羊、馬最易感,禽易感性小;實驗動物中,以兔和小鼠易感,豚鼠次之。人也可以感染。病畜和帶菌動物為傳染性來源。病畜的肢蹄、軀體皮膚、口腔黏膜發生壞死性炎症,病菌隨患部的滲出物、分泌物和壞死組織污染周圍環境,成為傳染媒介。健康動物的糞便中可帶菌,也可起著傳播的媒介作用。病畜的糞便中約有52.3%~64.7%能分離出本菌。
本病主要經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口腔)而感染。環境衛生差,潮濕,多雨季節易發生。豬在每年的5~10月,特別是氣候炎熱、多雨、潮濕季節發生最多。一般是散發或地方流行。常與口蹄疫、豬痘、仔豬副傷寒、豬瘟等並發或繼發。豬的圈舍擁擠,車船運輸和豬的轉運站(豬倉儲)豬群,甚至豬只合群並圈時,因相互咬斗、踩踏造成外傷感染,發生壞死性皮炎。母豬可因乳房受傷感染。新生仔豬可通過臍帶感染。仔豬可因生齒時感染,發生壞死性口炎。
臨床症狀
豬壞死桿菌病,可因感染的途徑和部位不同,臨診表現也有不同。總的來說,育肥豬或架子豬發生最多,仔豬次之,多發生口炎,母豬發生最少。
壞死性皮炎 多見於架子豬和仔豬。其特徵症狀為豬的頸、胸側、背部、臀、尾、耳、四肢下部等的皮膚及皮下發生壞死和潰瘍。病初為皮膚上突起小丘疹,局部發癢,表面蓋有一層乾痂、質硬,痂下組織發生壞死,形成較大的囊狀壞死區,壞死組織腐爛,積有多量灰黃色或灰棕色惡臭液體,並可從壞死皮膚破潰處流出,最後皮膚發生潰爛;少數嚴重病例,壞死深達肌肉,甚至波及骨骼。如果病豬四肢發病時,則高度跛行。有的病豬全身、或軀幹、或背部大塊皮膚發生乾性壞死,如盔甲樣覆蓋體表,最後可脫離豬的背部。如果病變較輕,全身病症不明顯,及時而有效的治療,病豬還可治癒。也有的病豬發生耳及尾的乾性壞死,最後脫落。豬的這兩種乾性壞死症狀,在豬丹豬病例中,可能看到。
如果豬的壞死轉移到內臟器官,發生轉移性壞死灶時,或有某種病繼發感染時,病豬則出現全身性症狀,如精神不振、食慾減少或廢食、體溫升高等,特別嚴重病例,還可引起死亡。
母豬還可以發生乳頭和乳房皮膚壞死,甚至乳腺壞死,並出現相應的臨診表現。
壞死性口炎 壞死桿菌侵害受傷的口腔黏膜,可發生壞死性口炎,仔豬多發。病初仔豬厭食、體溫升高、流涎、口臭、流鼻液和氣喘;檢查口腔時,可見舌、齒齦、上頜、頰部、喉頭等處黏膜有假膜形成,灰褐色或灰白色,易剝脫,剝離後可見不規則的潰爛面,容易出血。發生在咽喉部時,病豬不能吃食和吞咽,呼吸困難,下頜水腫。如果病變蔓延到肺部或壞死物吸入肺內,可形成化膿性肺炎,常導致病豬死亡。
壞死性腸炎 病豬臨診上表現為嚴重腹瀉,病豬逐漸消瘦等全身症狀。常可排出帶膿樣黏稠稀便,或混雜壞死黏膜,惡臭。剖檢死豬時,可見腸道黏膜壞死和潰瘍,潰瘍表面覆蓋壞死假膜,剝離後可見大小不等的不規則的潰瘍灶。此病常與豬瘟、豬副傷寒並發或繼發。
壞死性鼻炎 豬單獨發生者少,但以仔豬和育肥豬多發。病豬表現為咳嗽,從鼻孔流出膿性鼻液,減食,呼吸困難,鼻黏膜發炎、潰瘍,表面覆蓋有黃白色假膜。病豬或有腹瀉,消瘦,或見病豬死亡。
壞死性蹄炎 在羊、牛、馬、鹿發生較多。豬單獨發生者少,可因豬舍潮濕、糞污、泥濘,且有某種刺扎傷時,才可能發生。患口蹄疫的病豬,常可繼發壞死性蹄炎,蹄部壞死、潰爛,跛行或不能站立,重者導致蹄匣脫落,最後被淘汰。
病理變化
豬壞死桿菌病的病理變化與臨診上所見的症狀相似,不再重複。如死亡豬只有轉移性病灶時,則見受害器官上有數量不等、大小不同的灰黃色壞死結節,切面多乾燥。如有豬瘟、豬副傷寒並發或繼發時,會出現相應的腸道的病理變化。
診斷鑑別
臨診上所見各部位的特徵性表現、壞死部病理變化、特殊臭味和相應的機能障礙,結合豬發病的流行病學特徵,可初步做出疑似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查。
病料抹片、染色、鏡檢 取病、健組織交界處組織,製成抹片,用等量酒精與乙醚混合液固定,用鹼性復紅-美藍、稀釋石炭酸復紅或鹼性美藍染色,鏡檢可見佛珠狀的長絲形菌體或細小桿菌。
細菌分離培養 將採取的病料,立即置厭氧條件下進行接種培養。為防止雜菌污染,最好將病料通過易感動物,獲得純培養後,再做進一步鑑定。或者初次分離時,用含0.02%結晶紫、0.01%孔雀和苯乙基乙醇的卵黃培養基,以抑制雜菌的生長;也有選用新黴素、萬古黴素、鏈黴素作為抑菌劑的。病料接種後馬上放在含有10%CO2、80%N2、10%H2和以冷鈀為催化劑的厭氧缸內培養,培養48~72h後,可見長出一種帶藍色的菌落,中央不透明,邊緣有一圈亮的光帶。選出可疑菌落,再進一步做純培養和進行生化特性鑑定。
動物試驗 由於病料常有污染,可將病料用生理鹽水或肉湯製成懸液,取0.5~1.0mL接種家兔耳外側皮下,或0.2~0.4mL接種於小鼠尾部皮下。實驗動物,於接種後2~3天,接種局部發炎、壞死和膿腫,逐漸消瘦,局部壞死,8~12天死亡。取死亡動物肝、脾、肺和心臟等組織分離出壞死桿菌,便可做出診斷。
(1)流行特點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在多雨、潮濕及炎熱的季節多發。當豬群密度大、撕咬、吸血昆蟲呆叮咬、環境污穢等誘因可使豬易感性增強。常與豬痘、副傷寒、口蹄疫、豬瘟等病並發或繼發。
(2)臨診特徵根據受害組織部位不同,有以下幾種:
①壞死性皮炎:仔豬和架子豬常見,以體表皮膚與皮下發生壞死和潰瘍為特徵。
②壞死性口炎:多發生於仔豬。
③壞死性鼻炎:可見於仔豬和架子豬。
④壞死性腸炎:常與副傷寒、豬瘟等病並發或繼發。
(3)剖檢病變肺臟、肝臟等器官轉移性壞死性,往往在死後剖檢時見到。
防制措施
治療
一旦發現豬只患病,應及時隔離治療,主要是局部治療,並配合全身療法。將病豬隔離在清潔乾燥的豬圈內,根據不同部位的病變,進行局部處治。如為蹄部病變,可用清水沖洗患部,除去壞死組織,再用1%高錳酸鉀、3%煤酚皂溶液或3%過氧化氫等藥物沖洗、消毒。然後塗擦5%龍膽紫,撒布高錳酸鉀、磺胺藥或塗上各種抗菌軟膏。
如豬患壞死性口炎,用0.1%高錳酸鉀沖洗口腔,然後塗上碘甘油或抗菌素軟膏,每日1~2次。
如豬患壞死性皮炎,可用5%高錳酸鉀溶液或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然後清除局部壞死痂皮和壞死組織,局部填塞高錳酸鉀粉,或5%碘酊,或磺胺藥粉,或硼酸和碘仿粉末等,逐Et觀察、治療,根據不同變化,再進行對症治療直至痊癒。
全身治療主要是控制病情,防止繼發感染。可注射土黴素、四環素、青黴素和磺胺類等抗菌消炎藥物。此外,還應配合強心、補液、解毒等對症療法。
防制措施
防止本病發生,關鍵是避免豬的皮膚和黏膜發生損傷。要求飼養人員做好平時的飼理工作,搞好環境衛生;及時清除糞便,保持圈舍清潔、乾燥,定期消毒;避免擁擠,防止豬只相互咬斗和發生外傷,在運輸時不宜裝運太多;注意觀察豬群,一旦發現豬只有外傷時,應及時進行處治。
發病豬舍,要清除豬圈污水、污物,並進行嚴格的消毒。病死豬及病豬腐敗組織及時深埋,其上撒蓋漂白粉或生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