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死桿菌病

壞死桿菌病是由壞死桿菌引起的畜禽共患慢性傳染病, 以蹄部、皮下組織或消化道黏膜的壞死為特徵。有時轉移到 內臟器官如肝、肺形成壞死灶,有時引起口腔、乳房壞死。

病原

壞死桿菌 壞死桿菌

壞死桿菌是一種厭氧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為多型性桿菌,不能運動、不產生芽胞和夾膜。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劑均能在短時間內將其殺死。

壞死桿菌病概述

壞死桿菌病是畜禽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其特徵為組織發生壞死,較常見的病型為壞死性皮炎。多發生於豬收購場和豬集散地臨時棚圈。病原體是壞死梭桿菌。本菌為多形性桿菌,呈革蘭氏陰性,在病灶內的細菌多呈長絲狀,用復紅美藍染色著色不均勻。本菌為嚴格厭氧菌,較難培養成功。本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不強,在空氣中乾燥,經72小時死亡,日光直射8-10小時可被殺死,1%福馬林、1%高錳酸鉀、4%醋酸(或食醋)等均可殺死本菌。除壞死梭桿菌外,結狀擬桿菌、化膿放線菌、葡萄球菌等常起協同致病作用。

一般根據流行情況和臨床症狀可以確診。但口、鼻、腸的壞死桿菌病須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 壞死梭桿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地土壤內、沼澤地、死水坑、污泥塘等處,健康豬的腸道內,都有壞死梭桿菌存在。當皮膚或黏膜發生損傷時,即可感染髮病。特別是豬互相咬架,飼養場污泥很深,場地有突出的尖銳物體時,最易發生本病。一般為散發,如果誘發疾病的因素很多,也可成批發生。多發生於多雨、潮濕及炎熱的季節。

壞死桿菌病症狀

多見於撫弄病畜的獸醫、實驗室工作人員、屠宰工人。但散發病例也可發生於創傷或手術以後,如腹部手術、扁桃體手術、拔牙等。病菌侵入部位發生局部壞死及膿腫形成,或是許多小膿腫,或是單一的大膿腫和大皰。還可發生紫癜或紅斑等非特異性皮疹。當病菌經血流播散,則可引起敗血症、膿毒血症和轉移性膿腫,此種全身性感染如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在60%以上。

流行特點

家畜以牛、羊、馬、豬、雞和鹿易感。病畜是本病的傳染源,病菌隨病灶的分泌物和壞死組織排出,經過損傷的組織和黏膜感染,新生畜可經臍帶感染。本病多發在雨季和低洼潮濕地區,一般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臨床症狀

潛伏期1-3天,有的僅幾小時。由於感染的動物和侵入病原菌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

豬的壞死桿菌病以壞死性皮炎較多。表現在皮膚和皮下組織發生壞死和潰瘍,病初體表出現小丘疹,頂部形成乾痂,乾痂深部迅速壞死。如不及時治療,病變組織可向周圍和深部組織發展,形成創口較小而壞死腔較大的囊狀壞死灶。流出黃色、稀薄、惡臭的液體。無痛感。

馬多發生在蹄冠和蹄球部,患肢呈跛行,局部奇癢,球節以下腫脹,有熱痛。如果及時治療幾天可治癒。如果炎症繼續發展,膿腫破潰,蹄冠深層組織壞死形成瘺管。有的局部呈蜂窩織炎。嚴重的蹄匣脫落。

綿羊常被侵害蹄部,故稱羊腐蹄病。症狀同馬。

牛被侵害蹄部,故稱牛腐蹄病。雖然病在蹄部,但病變治療不及時,可在內臟器官形成轉移性壞死灶,也可造成死亡。

病理變化

病變組織及周圍向深部組織發展,形成創口較小而壞死腔較大的囊狀壞死灶。流出黃色、稀薄、惡臭的液體。

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和壞死組織特殊的臭味,以及多雨季節大批發病,一般可以確診。進一步診斷可在病變和健康交界部位採集病料做細菌學檢查。必要時可將病料研磨生理鹽水稀釋後,給家兔或小白鼠皮下注射,如為壞死桿菌,接種部位發生壞死,並可在內臟發生壞死膿瘡,可檢出壞死桿菌。

鑑別診斷

本病應注意與葡萄球菌病相鑑別。葡萄球菌病多為金黃色葡萄球感染,流黃白色膿汁。而壞死桿菌多流出黑色壞死組織分泌物,有突出的臭味。

防治措施

保持畜舍乾燥,避免皮膚黏膜損傷,發現外傷及時處理。放牧應選擇高燥地區,避免到潮濕或污染的地區放牧。及時清洗傷口,用藥後包紮。

防治時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平時要保持羊舍及放牧場地的乾燥,避免造成蹄部、 皮膚和黏膜的外傷,一旦出現外傷應及時消毒。

(2)消除蹄部的壞死組織.用1%高錳酸鉀或3%來蘇兒 沖洗,也可用10%硫酸銅溶液進行溫腳浴,然後用碘酊或龍 膽紫塗擦。

(3)對壞死性口炎,用1%高錳酸鉀沖洗,塗碘甘油或龍 膽紫。 (4)對內臟轉移壞死灶,可用抗生素結合強心、利尿、補液 等藥物進行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