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賞
說明:潘天壽作畫不喜溫柔敦厚,而是強調以線架構,追求“強其骨”的筆墨風格。荷花作為文人畫的一個重要符號,體現謙謙君子高潔出塵的品質,但在潘天壽筆下,卻成為他“一味霸悍”美學追求的載體。
是幅《西湖荷塘》作於1955年,正是潘天壽的藝術全盛時期。畫以指墨在橫長幅中寫西湖荷塘一角,取其一貫不循平正的布局,舒闊的荷葉、亭亭的花苞和行將凋謝的朱荷左右遙相呼應。荷莖如同鋼筋骨架,支撐起大塊的潑墨荷葉,左下方與右上方的兩個大三角形,互成犄角之勢,穿插以水草分割出的小空間,奇崛而充滿變化。潘天壽曾對學生說:“我落墨處黑,著眼處卻在白”,畫中大片的空白,卻不覺空洞無物。荷莖、水草、勾勒花與蕊的線,荷葉的面,荷莖上尖刺的點與白紙上的苔點,形成點、線、面的關係。所謂“知白守黑”,畫家匠心獨具地著力物象經營,將周圍虛掉,令全作陡生空曠之感。
此作採用豆漿紙畫成,紙質半生半熟。畫家運指作線,欲粗欲細,欲濃欲淡,正因其不流暢,斷斷續續,粗粗細細,滲化不規則,形成一種獨特的凝重古拙趣味,線與線之間的組合幾乎是“焊接”在一起的,強勁而穩定。荷的莖、葉、花,線質以方直為主,但轉折處的形狀各不相同,變化多端,又表現出生動的節奏感,顯示出畫家此時的十指運化,已臻於指墨交融、意到指到的妙境。
闊展的荷葉潑墨而成,氣勢酣暢,略染暖赭、淡青表現出秋天荷葉的衰敗感。荷花及花苞用曙紅勾勒,黃綠著蓮蓬與花蕊,淡墨在豆漿紙上輕染形成斑駁的苔痕。黑的厚重與紅的濃艷,使畫面整體呈黑白紅三色的強烈對比,清晰肯定。中間色調的運用,則增加了畫面的恬靜溫暖氣韻,顯示出畫家在新時代對清新明朗畫風的追求。左側題款以毛筆完成,攔截了荷葉蓬勃張揚的氣勢,右下與左下的朱紅色印章,與紅色的荷花形成呼應關係,是對全作空間結構與節奏的強化與升華。全作布局、運線、用墨、著色均精心巧妙,是潘天壽在藝術盛期的一幅指墨佳作。
畫家簡介
潘天壽(1897年-1971年),浙江寧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藝術家。 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而尤擅指墨。其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大氣磅礴,具有懾人的力量感和強烈的現代意識,他以對傳統的全面繼承和獨特的創造,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並稱為20世紀國畫“四大家”。在20世紀文化和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他從中國繪畫體系內部發現問題,並明確提出解決方案,真正從學術層面捍衛了民族傳統,並以傑出的藝術實踐,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民族傳統,借古開今,對現代畫壇影響深遠。 潘天壽歷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協副主席、浙江美協主席等職,一生著述豐富,對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畫史畫論、詩書篆刻等均有精深研究和論述,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迄今影響最大的國畫教學體系,被稱為現代國畫教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