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明、清兩代,朝廷在京杭大運河的樞紐部位,裏運河、中運河與黃河故道(即古淮河)交匯處——淮安府城中心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城西北30里外南船北馬的水陸要衝清江浦設有南河總督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長江,長170餘公里。這是大運河最早修鑿的河段。有些河段水面高出地面四至五米。重要通道
今日,裏運河仍是煤炭等大宗物資南運的重要通道,航道標準也較高,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連同中運河構成整個京杭大運河中等級最高的部分。沿線船閘有淮陰閘、淮安閘、邵伯閘等。裏運河穿過淮安市和揚州市市中心繁華的老城區,沿岸文物古蹟甚多。,負責江蘇、安徽兩省河道。來自徽州和山西富甲天下的兩淮鹽商,則聚居在揚州新城以及淮安河下,競相建造精巧雅致的私家園林。
大運河、淮河、鹽河、淮沭新河、蘇北灌溉總渠,“四河穿城”的淮安是一塊浮在水上的熱土。在這座以水為魂的古城,人們又以大運河為最親,血脈相通。
千年大運河由南至北長流不息,流淌著的鹽和大米富庶了臨河而居的淮安人,也礪造出當地亦柔亦剛融會南北的獨特民風。明清時代的清江浦兩岸帆、店繁立,車水馬龍,迎來送往的是全國的名商巨賈。康熙、乾隆兩帝下江南的途經和巡視,更使得淮安聲名遠揚,繁華一時。
卸下“水運”之職
1959年,為滿足航運,大運河被裁彎取直,留在淮安城區的一段終於卸下“水運”之職,成為一條內城河,即如今的裏運河。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裏運河疏浚、開發力度沒能跟上城市發展,逐漸成為接納淮安城區污水的排污河,破船、雜物擁塞河道,違章搭建林立河岸。輪船駛過,淤泥、髒物泛滿河面,一度引以自豪的母親河成為沉重的市容負擔。獨特新姿
2001年,裏運河大規模整治序幕拉開。沿線100多座碼頭被拆除,沿岸數萬平方米的低矮建築被搬遷,河道內淤泥、廢棄船舶全部被清理,大河輪廓重新展現。15萬噸、10萬噸污水處理廠相繼建成使用,2006年裡運河主城區污水全線截流。母親河終於重返清亮,金魚草多了,多年不見的魚兒出現了,三五一群的“釣友”又向母親河聚集了。讓運河兩岸到處可見的古蹟、古遺址串聯,淮安近幾年打起“運河”牌,挖掘獨特的運河文化和漕運歷史,按國家AAAA級標準對裏運河進行了全新設計,打造“名人故里、運河之都、美食之鄉”2002年大運河文化廣場建起來了,“水上立交”、“通衢古驛”、“夫差陳兵”,一幅幅浮雕仿佛運河載著厚重的淮安緩緩駛來。中洲島復建了清江浦樓,河下鎮御碼頭得到重修,漕運總督署遺址也漸露原貌,裏運河60里風光帶景色著實迷人。
“康熙運河水上游”遊覽線通了。起於市區周恩來童年讀書處,止於楚州河下古鎮,總長13公里,囊括了清江大閘、御碼頭等10多個旅遊景點。沿著皇帝下馬登船江南行的方向,遊客們透過一座座仿古建築和晨練暮舞的人群,感受當年“南船北馬”的繁華。更讓人稱道的,是河兩旁興起的淮揚菜美食仿古街,順著這裡向楚州方向望去,沿岸民居錯落,楊柳依依,一派小橋流水的江南風韻。裏運河,在沉寂之後,再次向世人展露出其獨特風姿
北汝河沙潁河水系沙河支流
沙潁河水系地處河南省中原腹地,貫穿平頂山、禹州、許昌、長葛、漯河、周口等市,是淮河流域最大支流之一,在河南省境內全長410km,流域面積為34470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