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概況
徐洪河是連通三湖(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北調南排、結合通航的多功用河道,河線北起徐州市東郊的京杭大運河(銅山區境),向南流經徐州市睢寧縣,至宿遷市泗洪縣的顧勒河口入洪澤湖,河道全長187.0公里,其中:徐州市境內河長135.3公里,宿遷市境內河長51.7公里。徐洪河以調水為主,兼有防洪、排澇、航運等多項功能。2008年,國家將徐洪河列為南水北調工程中東線調水的複線河道,承擔著向華北地區送水的重要任務。徐洪河現為五級航道,特別是徐州市境內的劉集東船閘建成投運後,河道的過往船舶流量日益增加,為京杭大運河航道減輕了壓力,並加快了徐州市至洪澤湖之間的物流速度。
規劃背景
1958年,徐洪河的規劃構想就被提出來, 1974年汛後,徐州地區正式提出開挖徐洪河,計畫將境內的澇水直接排入洪澤湖,在乾旱時將洪澤湖水源引進徐州,為徐州的工農業生產提供更多的水源,其時,江蘇省水利廳正搞江水北調工程規劃,計畫增闢調水新線,進一步擴大南水北調的規模,排水與調水相結合,促進了徐洪河工程付諸實施。1976年至1979年,徐州地區組織民力在泗洪、宿遷、睢寧、邳州境內開挖河道91公里,1980年,由於種種原因工程緩建。1986年至1989年,連續幾次大旱給徐州市的工農業生產帶來嚴重損失,特別是1988年特大幹旱,雖然抽引江水5億立方米接濟徐州,但全市受旱面積仍然達到35萬公頃,糧食減產4億公斤,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徐州市決定增闢水源,以緩解水資源緊缺矛盾,隨後,徐洪河續建工程得到國家有關部委批覆,工程項目包括繼續開挖沙集以北乾河26公里,拓寬疏浚房亭河67公里,沿線新建和改造沙集、劉集、單集、大廟4座抽水站和廢黃河沿線配套工程。
施工經過
1990年3月7日,徐洪河續建工程在銅山縣大廟鎮樞紐工地開工,其它續建工程也正式拉開帷幕,同年11月初,徐州地區組織30萬民工利用冬閒時間參加徐洪河工程大會戰,現在中國徐州網任職的蔡冬青當年參與了工程施工的報導工作,他對當年的壯觀場面記憶猶新:“一望無際的工地上,數萬人齊聚在這裡,全是壯勞力,到處是紅旗飄飄,人聲鼎沸,雖是寒冬臘月,但工地上的氣氛異常熱烈” 。很多參加過當年徐洪河工程大會戰的人至今仍然記得那個難忘的冬天,即使是在下雪的夜晚,田野裏白茫茫一片,工地上卻留不住一點雪的痕跡,在燈火通明的徐洪河工地上,人們從早晨一直忙碌到深夜。1990年冬天,參加工程會戰的主要是邳州市和銅山縣的民工,工程指揮部設在銅山大許,據資料顯示,當年兩縣共投入民工30餘萬人,手扶拖拉機2萬台,平板車6萬輛會戰徐洪河。30萬人吃住在工地,集中會戰。當年工程11月初開工,12月中旬結束,共完成土方1265萬立方米。
1991年9月初,徐洪河工程繼續推進,這一年,工程指揮部設在睢寧縣劉圩鄉,參加施工的縣市有新沂、邳州、沛縣、豐縣、睢寧、銅山等6縣(市),與上一年施工相比,這一次更多地採用了機械化施工,這也是徐州市首次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中採用機械化施工,這次施工至1992年1月中旬基本完成。
1992年,徐州境內的徐洪河龍頭工程—沙集樞紐工程竣工後,徐洪河續建工程宣告全部完成,在隨後的幾年裡,徐州市又陸續對徐洪河實施了一些小規模的建設工程。
綜合效益
徐洪河經過15年的間斷性建設,於1991年年底全線貫通(通水、通航),航道為5級通航水域,該工程是一項綜合利用工程,以調水為主,結合防洪、排澇、灌溉、航運,尤其是從2006年12月26日,徐洪河劉集船閘建成後,河道的航運能力大幅增強,有效地發揮了蘇北運河分流的重要作用,成為名副其實的蘇北複線運河。北汝河沙潁河水系沙河支流
沙潁河水系地處河南省中原腹地,貫穿平頂山、禹州、許昌、長葛、漯河、周口等市,是淮河流域最大支流之一,在河南省境內全長410km,流域面積為34470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