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價值
濠河,原是南通的護城河,史載"城成即有河",已有
濠河風景區
一千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她擔負著防禦、排澇、運輸和飲用的重任,被稱為"人身脈絡"。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寧寺、光孝塔於濠河北首,民間有"先有光孝塔,後有通州城"之說。
南通紡織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紡織專業博物館,自1985年10月開館以來,接待了數十萬中外賓客,被譽為集歷史、科技、園林為一體的紡織大觀園。
三元橋、文峰塔一帶是東南濠河風景片又一處景點集中地。這裡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文峰塔平地兀立,為南通三塔之冠。
南通博物苑,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地理位置
濠河風景區所處之南通市屬於中緯度地帶北亞熱帶溫濕地區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境內一
馬平川,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宜人,全年平均氣溫15度左右。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東瀕黃海,西南、南臨長江,故稱江海門戶,"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上海及蘇南地區相依,北接廣袤的蘇中-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公里;擁有海岸線210公里,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涂21萬公頃,是我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油、天然氣、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總面積700萬畝,土壤肥沃,適種範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文蛤、紫菜、河鰻、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呂四漁場是中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所以南通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同時物產豐富,人文薈萃,記憶中從沒有大的災難(旱災、澇災、颱風、地震等),史稱"崇川福地"。
景點介紹
濠河
濠河,原是南通的護城河,史載"城成即有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千百年來,她擔負著防禦、排澇、運輸和飲用的重任,被稱為"人身脈絡"。而寬窄有序的水面,清澈的水流,迂迴蕩漾,鷗飛魚翔的自然美景,又被譽為城市的"翡翠項鍊"。 濠河,曲水迴環,繞城而流,水面70萬平方米,景觀豐富,林木蔥鬱。南通市民一向有愛河的傳統,歷代多加修葺,亭台橋榭掩映其間,畫舫遊艇蕩漾水中,更增添了濠河迷人的風情。遠近聞名的花園式城市南通城之美,得益於濠河。
南通博物苑
中國人自己辦的最早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濠河東南之濱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由張謇創辦。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南通博物苑,有中館、南館、北館三座主要建築,用以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標本及文物,是中國古代苑圃館與近代博物館的有機結合。 五十年代以來,經陸續增建盆景展覽室、臨河茶樓、河心亭、濠上曲橋及兒童遊樂設施等,如今的南通博物苑,既是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又是頗具特色的文化公園。館內陳列的文物中,以海安縣青墩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最為世人矚目。其中的青墩"麋鹿角",或可據此探尋"八卦"起源。博物苑南館、中館均陳列歷史文物,樓下掛有張先生巨幅照片。南館陳列的歷史文物,以地方性為主,亦有建苑初期文物之倖存者。南館外面,陳列大型文物。重建的古象亭中,有明代銅鑄的天后(即媽祖)和玉皇像,還有明墓出土的整石雕成的石槨。建苑初期的石人(翁仲)石馬,雖遭破壞,但仍存有。西館陳列自然標本。最令人注目的是長達十米的鬚鯨骨架。只是現在陳列的這一具,是七十年代在東台縣瓊港海濱所採集製作,而當年呂四出土的原鯨骨架真品,已於日軍占領期遭毀。
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市區城北古運鹽河畔,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塔高39米,為南通三塔之冠。據《通州新建文峰塔記》碑文記載,文峰塔是為補山水之形勝,助文風之盛興而建。該塔為木架結構,青筒瓦,白牆紅柱,五級六角,每級有小室,每面一門二窗。內設扶梯,外有走廊飛檐上飾以龍首、走獸、仙人,下系金鐸,門洞外觀為拱券式,內觀則為壺門形式。在檐柱與廊柱之上,置欄額及普柏枋以承托斗拱。塔頂為六角攢尖頂,自第三層始立中心柱至塔頂與剎相接。剎高10.33米,金屬製成。剎座作復缽狀,上置承露盤,剎桿穿以七重相輪,頂由仰月、圓光、室瓶等構成,並以鐵索與塔頂相連。
南通紡織博物館
南通紡織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紡織專業博物館,自1985年10月開館以來,接待了數十萬中外賓客,被譽為集歷史、科技、園林為一體的紡織大觀園。館內的基本陳列展現中國與南通紡織的悠久歷史,還有過去手工紡織染生產的演示、參與項目。花木掩映的琵琶湖,復建的農舍、路亭、城門、古街、牌坊、鐘樓是該館的主要景觀。展品除歷代紡織機具、產品、文獻外,還有19世紀末引進的系列紡織機械。到此漫遊,可增進對紡織歷史發展的認識,並得到回歸自然的美好享受。
光孝塔
光孝塔即八角之塔,位於天寧寺西北隅,其歷史最久,有"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說,此塔建於公元864年,為五級八面磚木塔,塔身頎長玲瓏,為濠河西北一景。千百年來,光孝塔已成了古老南通的象徵。
特產
刺繡
1914年,著名刺繡藝術家沈壽來通舉辦女紅傳習所,為南通培養了一大批刺繡藝人。南通刺繡繼承了沈壽仿真繡的優秀傳統,以肖像刺繡聞名,具有形神兼備、膚色逼真、運針勻齊細密、繡面光亮平整等特點。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還在古代民間點彩和納錦針法的基礎上,創製了刺繡新品新錦繡,它與現代畫稿相結合,更具裝飾性和實用性。該所為北京長城飯店製作的《長城萬里圖》彩錦大型壁掛,成為飯店重要一景。
風箏
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南通風箏保存了古代"弦響碧空稱風箏"的特點,以獨特的音響效果著稱,與北方的造型風箏分為南北兩派。南通風箏俗稱"板鷂",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變形"七連星"至"十九連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豎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車運載。"板鷂"上綴滿哨口,大小不一,下部的特大哨口選用葫蘆、毛竹、白果、龍眼、桌球等製成。鷂面上並繪有神話傳說等民間繪畫,下部系兩根幾十米長的尾繩,一隻精緻的板鷂,便是珍貴的民間工藝品,當地民眾家中都有珍藏,代代相傳。大板鷂需多人拉放飛,升空後大中小哨口分別發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諧,悅耳動人,聲及數里,婉似"空中交響樂"。
藍印花布
中國民間傳統的工藝印染品,宋代稱為藥斑布,明代稱為澆花布,傳說為嘉定一歸姓者發明。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土布與天然蘭草為農家平常之物,故前莊後坊的藍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農村集鎮。藍印花布主要用來製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帳、枕套、包袱布等。藍印花布圖案樸素優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與神話傳說,如:五福(蝙蝠)捧壽、吉慶有餘(魚)、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如今藍印花布面料已由原來的單面印花發展成雙面印花,由單色發展成複色,由小布發展到寬幅布,由土布發展到精棉坯布和棉麻混紡布。花色品種也日益增多,出現了藍印門帘、壁掛、檯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種工藝品,尤其是藍印花布時裝,成為都市裡一道亮麗風景線。
相關詩詞
七律·濠河夜景 庫魯克盤羊微醺登船觀夜景,清風細波漾碎影。
流光溢彩七色幻,火樹銀花一河星。
凝神細賞笑語輕,方舟慢移畫中行。
十里長河星光燦,萬點虹霓照空明。
歷史
在長江下游,與上海一水相望的地方,有一座美麗的現代化城市。它曾因了近代輕紡工業的發達而崛起,又乘了今日改革開放的長風而取得巨大發展。這座城市就是江蘇省南通市。南通市多水。它的老城區四面被水包圍著,而擴展出來的新城區,又把水抱在懷中。因此,被遊客們譽為“東方威尼斯”。人們在水中的畫船上,觀賞著岸上綠樹掩映著的新樓,陸地上和樓房中的人們,又觀賞著水中游弋著的畫船。城在水中,水在景中,人在畫中。這條河就是環繞南通市老城區的濠河。
濠河,是個極普通的稱呼。古代築城都要挖護城河,濠河就是護城河。可是,南通的濠河有三個特色,是其他城市的護城河不可比擬的。
其一是特別廣闊。光緒年間,南通濠河除搭吊橋的地方外,周邊多“廣為二十九丈,深一丈二”。志書云:“望之汪洋,足稱巨觀。”到了近代,濠河水面大小還和城內的陸地不相上下。張謇說:“濠廣與城等加贏。”又說:“川回瀆注,嗡噓江淮,沖瀜潭沱,泓演而浩博,盱衡十旁縣,惟南通最……四時而不同,亦東南之勝會也。”
其二是特別通暢。南通濠河外與運河、長江、黃海、東海相通,潮汐與共。明代《萬曆通州志》稱:“東北,海通遼海諸夷,西南,江通夷粵楚蜀,內運渠通齊魯燕冀。”有海船、駁船。秋季閩粵“抵通收花衣,巨舶千百”泊於河內。當年文天祥即從通州乘舟經賣魚灣(在今石港)渡海南下。濠河又與任港口、狼山腳下通濟閘相接,巨舟可以直去長江。濠河又與城中縱橫交錯的市河相接,泊有班船、下河小船、戲班船等,“民擢楫運”,“東西南北往來不絕如織”(《光緒通州志》)。
其三是形成與來歷特殊。這裡是長江入海口,2000年前,只有一些零星沙洲,年長日久,長江上游的泥沙越積越廣。1000多年前,這裡的胡逗洲已與大陸相接,成為新陸地。然而大海東退,卻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水泊、沼地。大水泊和沼地似湖似盪,小水泊、小沼地如塘如窪。水泊中又往往留有大大小小的沙汀,如座座小島。今天我們看到的原通師校址及南公園、少年之家等地,當年都在水中。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鏇稱通州。其城址即今西邊和平橋,東邊友誼橋,北邊北濠橋,南邊中遠橋之內。明代為防倭寇騷擾,萬曆年間又增築新城。即今之新城橋以北,與老城相接一片。新舊兩城,一大一小,狀似葫蘆。歷史上兩次築城,都利用了天然水泊和沼地,裁彎就直,挖溝串聯,同時築城用土,“畚於四面”,不僅“濠以成”,而且濠河更為深廣,成為鏈珠似的南北兩環。這裡順帶說一說,明代萬曆年間為了築新城,還動用了劍山的石頭。顧養謙有詩記載“空夸險設能防寇”、“斵斷青山千古脈”,差不多削掉半個劍山。今天看來甚為煞風景。言歸正傳,還說濠河。探討南通濠河的形成一旦尋根問祖,原來濠河還是長江大海的後裔呀!這是哪一個城市的護城河可以比上的呢!南通濠河目睹過滄桑巨變,閱盡人間春色,氣象自然不同凡響。
可惜解放前,大多市河乾涸淤塞了,後來又被填土蓋上屋、築成道。幸而濠河尚在。今天,歷史留給我們的濠河,全長仍有10公里,水面1040畝,最寬處215米。臨水觀望,煙波浩淼,雍容闊大,仍不失當年風采。
千年濠河,沉澱了南通的古代文明。
歷史的濠河,多具自然美質。風和日麗,波瀾不驚,“白舫烏蓬載酒過,綠槐陰里水初波”,多么恬靜。月光下臨,碧水空明,“白鷺環洲宿”,“四宇廓澄清”,多么幽遠。文人猶愛買舟泛月。明代通州有位很有才華的詩人湯有光,曾詠道:“秋水浮煙闊,扁舟弄月明。波光連遠漢,海氣帶孤城。霜冷蒹葭白,天空鴻雁清。何當乘鶴去,緱嶺聽吹笙。”如遇風雨驟至,水面生煙,洪波湧起,憑窗聽濤,何等超然。如是大雪初霽,河上河下一片皆白。河心未封凍處忽然騰起白鷗一群,如雪精一般飛舞,又何等爛漫!
濠河雖然沒有秦淮河的脂粉,西湖的笙歌,卻有平民百姓的歡愉。濠河的自然美更多屬於民間。在淳樸的民風裡,濠河水與百姓結下了不解的情緣。立夏日,大一點的孩子會得到父母的同意,下河游泳,俗稱洗澡。民俗說,這天下河,可以去瘴氣,保證一夏不生玻端午節,可以到河邊采蘆葉包粽子,午後,濠河上還有划龍舟比賽。賽龍舟是吳楚遺風。當年這樣的娛樂活動大都在城南濠河中,即今天的公園橋一帶。當年北岸有水月庵、一壺庵,南岸有教場,那邊水域開闊,彩旗獵獵,岸上歌吹,船上擊鼓。由駐防兵丁分隊駕舟,競奪錦標。故有文獻記載說:“龍舟彩鷁相夸競”,“水月庵前看多時”。農曆七月中下旬,人們向神靈祈求平安,紛紛到濠河中漂放荷燈。荷燈有用彩紙紮糊,有用西瓜、南瓜皮雕刻,製成盛開的荷花樣,放在小木板上。待夜幕降臨,點上蠟燭,千百盞荷燈向河心漂去,火光明滅,隨波蕩漾,神秘而清麗。人們漂放荷燈意猶未盡,還編成民間舞蹈,臨水起舞。現在我們能看到的《荷花盤子舞》,就是根據明末清初,流傳在南通一帶的民間歌舞,經挖掘改編而成的。舞蹈描繪“一群村姑手捧荷花燈來到荷塘旁邊,翩翩起舞,頌揚荷花的高潔芬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錚錚風骨。突然,舞台正中那朵碩大的蓮花舒瓣開放,荷花仙子出現在人們面前,眾村姑歡呼雀躍”。舞姿優美,意境高遠,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
濠河裡一年四季還漂泊著撈魚摸蝦的小網船,多來自蘇北里下河。小魚換酒,俚語互答,十分溫馨。每逢夏夜,百姓還有買舟乘涼,歌吹消暑的習慣,俗稱“泛水”。“城河歌吹夜乘涼,不載篷船載小船,水調更番相角勝,崑腔小曲間灘黃。”南通人自古“崇尚新聲”。那時,江南崑腔經魏良輔、梁辰魚等改革、推介,大江南北一派吳腔。南通也出了一批崑劇作家,如陳完、張擢士、冒襄、凌錄、李漁等。從通州如皋出去的李漁甚至以“李十郎”自號,“以姬妾充當戲班演員,組成崑劇班子,游燕適楚,之秦之晉之閩,泛江之左右、浙之東西”,一時“江城都唱女郎詞”。“城西瞽者舊家兒,新學吳腔唱竹枝。”賣藝的唱吳歌,甚至南通的僧人也紛紛學唱崑腔用來念經。里巷“竟效吳腔”成為時尚,濠河上處處吳歌小調。當時的文人也爭相創作歌詞。如被稱為“紅豆詞人”的陳世祥,創作的歌詞:“春風大堤上,花花草草看,歡摘花草回,與儂為新妝。”“儂睡前溪涼,郎憨就儂枕,溪里雙鴛鴦,是儂與郎影。”……濠河的夏夜多么熱鬧,古代的濠河是淳樸的詩。
世世代代,聰明的南通人在濠河邊上,裝點起許多建築。
北濠水邊有塔一座,原名支提塔,後名光孝塔,唐鹹通四年(公元864年)建造。光孝塔五級八面,鏤金錯彩,玲瓏挺秀。明代詩人詠道:“未暮鍾先出,微晴塔正懸。”塔依於天寧寺。寺也是唐代古剎,稱“一州偉觀”。寺中今藏有宋徽宗所題“大雄之殿”匾額。志書有載:“先有塔,後有城,依塔建城。”光孝塔先於通州城,它是南通建城的見證。城北還有北極閣,是北宋政和年間所蓋玄武廟的遺址。原通州城設有北門,因“地僻多盜”,“置壯健營以鎮之”。到宋徽宗時,乾脆塞了北門,改壯健營為玄武廟了。
原來南城門樓上設戍樓。北宋大觀年間改建了三級的海山樓。登樓遠眺,山海盡奔於眼前。當年有一名聯詠道:“門外海濤奔鐵騎,檻前山背擁金鰨”此樓一直保存到上世紀50年代初才被拆毀。濠河南岸,自西向東,還有宋寺兩座,即西寺和東寺,都建於北宋幹道初年。
西寺又名興化教寺。元焚於火,明焚於倭,幾毀幾建,歷盡劫難。1918年重新修建後,其東部改作學校用,西側今仍存有明代所建大殿。據《乾隆通州志》記載,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四月,倭寇數千人從長江上岸,進駐西寺,圍困通州。城內壁壘森嚴,城外有抗倭英雄曹頂率500名水兵健兒,伺機從後偷襲賊寇。曹頂原為餘西鹽民,倭寇犯我沿海邊境,他義勇投軍。曹頂作戰驍勇,臂力過人,以一當百。古詩稱頌說:“是時將軍出海驛,激義辭家破殘賊;盤馬彎弓叱一聲:‘爾至我至識我識/倭軍倒哭皆披靡,血作狼山海邊水。”這次倭賊圍城,曹頂水兵和江南官兵聯合狙擊,20餘日後,賊寇不得不縱火焚西寺退去。
東寺又稱太平興國禪寺。今仍存明代重建之大殿。重檐歇山,其柱身、柱儲梁架、欞窗均保留了宋代建築風韻。
再東,過啟秀橋,舊有明建千佛寺。後來張謇把它改成學校,創辦了中國第一座師範學校,並填土與南邊陸地相聯。“文革”中才改作工廠用。原來寺內寺外有數十棵銀杏樹,今仍有兩株銀杏,飽經風霜,劫後尚存。再東,過三元橋,又有明塔一座,名文峰塔,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建造。五級六面,飛檐翹角,金鈴悠揚。據說,通州自北宋以來,文運不昌。只有如皋詞人王觀的侄兒王俊乂中過狀元。那時迷信,以為這與主宰一州文化興衰的東南方(巽方)地勢“低漥”有關,就修了文峰塔,同時造了三元橋。由於南通文人的勤奮,巧合的是此後通州文氣大盛,相繼出了狀元胡長齡、張謇,榜眼王廣蔭,探花馬宏琦,還出了李玉鋐、徐宗乾等名臣。歷代文人也喜盤桓塔下,那邊風景絕佳。清代詩人陳世祥在《三元橋泛月》詩中說:“城南水一泓”,“天空月不流”,“稻花香獵獵,無數上輕舟”。保大章也有詩云:“三元橋畔是知津,小住漁床作比鄰。塔影倒映明月中,扁舟一葉一詩人。”
濠河人家愛種花。濠西人家多在四面環水的汀洲上栽種梔子、茉莉。“城南叢菊種為田,籬落家常帶暮煙。”濠南西寺、東寺一帶,菊圃遍地。城西還有桃林,城東有柿林,《崇川咫聞錄》上記載說:“昔數通州南桃花塢,三十里桃花店”,又說通州盛產柿子,有“小而圓者名樹頭紅,長而光者名牛奶柿,大而方者名方柿,其蒂下別一層如盤倒復者名蓋柿”,可見當時品種之多。城北還有梅林、菊圃,清初大畫家李方膺就曾在他的梅花樓前後栽了30多株梅花樹,蔚成大觀。
水多,渡也多。每到花季,“渡喚夕陽買花朵,茉莉梔子夜來香”。夕陽問渡,臨溪喚船,此呼彼應,熱鬧非常。河寬,橋也長。濠河周邊,先後曾架有10多座橋。當初建城時,北濠水面特別開闊,無法架橋。其餘三面則設吊橋。南吊橋也稱長橋。北宋詩人吳及有《長橋》詩云:“欄桿聚煙碧,波濤卷秋聲”、“夕陽看不厭,待看月華生”。可見當年水闊橋長,景色也優美。關於長橋,有一則和明代名醫陳實功相聯繫的美麗傳說:長橋一度曾為石橋,因戰事復改為木吊橋。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陳實功應召去蘇州,為巡按慕天顏母親治癒頑疾,重金“紅包”不收,提出恢復通州長橋為石橋的請求。巡按頷首,留他多住了幾個月。待他回到家鄉時,長橋已變成石橋了。這個傳說的細節不一定準確,也許是明《州乘資》上所載,是“東孔道”上一座“通濟”橋,“久而圯”,陳實功出資,“四易木以石”,後“行者稱便”。總之,史書記載,陳實功治好許多人的病,也捐資修了許多橋,如段家橋、白塘橋、永豐橋等,這些都說明了百姓心裡有桿秤,誰做了好事,大家一定會把他記祝
悠悠濠河水,遠在初唐時,還是一片片水盪沼地,長滿蘆葦。可那時就接納了四方的流民。其中最早的知名客人要算初唐大詩人駱賓王。可惜駱賓王來時太淒涼,他隨眉州刺史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稱帝,寫出了千古絕唱《討武曌檄》。兵敗後,從廣陵亡命流落南通“白水盪”。過了800年,明代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才有曹姓農民在城東濠河邊上的黃泥口掘地,發現了他的墓冢。有題石,刻“駱賓王之墓”。又到清初,才被遷葬到狼山腳下。南宋文天祥從元兵大營中逃出,初到揚州,守城官兵拒絕他入城。又輾轉到南通西濠邊上住下來,從而得到通州知州的接待。隨後,他的隨從金應將軍憂憤成疾,病死通州。他只能帶著三五親隨,在通州知州幫助下,乘舟渡海,南下勤王。這期間他寫下了“故國何時訊,扁舟到處家”等詩句,這又是何等悲壯。不過,在北宋時,濠河接待過夏竦、王安石、呂夷簡、趙抃\、王觀等名人。尤其有一位詩人,叫鄭獬,字毅夫,湖北人,做了南通女婿。年輕時,隨岳父新昌知縣張日用回通州在文會亭讀書。文會亭在濠東,今日群藝館一帶。他得濠水靈氣,在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253年)中了狀元。他的讀書處文會亭,明代州同知舒纓將其改作文會學舍,後來又擴為通州書院。
明清之際,濠河曾有過文華流彩的榮耀。
明代,通州出過幾位名臣。如敢為民說真話的浙江道監察御史錢嶫,不畏劉瑾奸黨的周臣等。尤其先後出過兩位儒風英偉的“國防部長”。一位是陳大科,字思進,號如岡。累官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後總督兩廣。建有邊功,且文採風流。還有一位是顧養謙,字益卿,號沖庵。極有謀略、膽識和勇力。當時東虜倭寇時時侵犯我邊境和鄰國朝鮮,顧總督薊遼,與遼帥李成梁配合,屢戰屢勝。事後又皆將戰功歸於李帥。某次顧養謙視察小凌河,忽然數萬倭賊奔來。顧鎮定若山,命人打開城門。倭賊酋領見顧養謙端坐城樓,與眾將士談笑風生,不敢近前,遂引兵而退。當時有人作詩記載顧養謙戰功:“金銀百萬賞格懸,人爭向敵敵自偃。萬倭曾無一倭返,咋指相戒唐有人。從此東夷不復至,海上承平四十年。”顧養謙雖有戍邊“奇才”,“國家邊方”又“正多事”,可是因為謀劃與朝中公卿不合,終被棄而不用。顧養謙慨嘆道:“戰勝在一時,險塞萬年計。嗟哉功未成,十二金牌至。”(《悼往事》)與他同時代的大思想家李贄聞之也深為扼腕。李贄不輕易稱許人,而對顧養謙則認為是“負大有為之氣”的“蓋世人傑”,“才足以有為,而志亦欲有為者”。他甚至表示“願從顧君游”,“或執鞭,或隨其後乘,或持拜帖匣”(《續焚書》)。顧養謙退居家鄉,拒見舊部,不言邊功。只在城北蓋起“山樓水榭勝甲一城”的珠媚園,成日與文人墨客詩酒興會。在陳大科、顧養謙兩位司馬的周圍,聚集了一批文朋詩友。屠壟蘊借等都先後來通聚會。屠隆有詩稱兩位司馬是“上將鷹揚天北極,大人龍臥海東灣。消磨不盡英雄氣,好向安期覓九環”。顧養謙也有《止戈樓》一詩,言“出塞歸來結勝游”,但心裡仍然想著邊塞的“溟海”和“醫無山”,不過借詩酒澆心中塊壘罷了。
北汝河沙潁河水系沙河支流
沙潁河水系地處河南省中原腹地,貫穿平頂山、禹州、許昌、長葛、漯河、周口等市,是淮河流域最大支流之一,在河南省境內全長410km,流域面積為34470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