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和發病機制
無論是脂蛋白的產生過多還是清除減少,均可導致一種或多種脂蛋白在血漿中過度堆積從而引起高脂血症。1.飲食中膽固醇和(或)飽和脂肪酸過量 每日飲食中的膽固醇從200mg增至400mg時,可使血漿膽固醇水平上升0.13mmol/L(5mg/dl),其機制可能與肝臟膽固醇含量增加,LDL(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合成減少有關。理想飲食中飽和脂肪酸的攝人量為每日總熱卡的7%,如果飽和脂肪酸攝入量占總熱卡的14%,CH增高大約0.52mmol/L(20mg/dl),其中多數為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其機制可能為飽和脂肪酸抑制LDL受體活性。
2.體重增加肥胖可致血漿膽固醇升高,肥胖一方面促進肝臟輸出含載脂蛋白B的脂蛋白,繼而使LDL生成增加;另一方面使全身膽固醇合成增加,使肝內膽固醇池擴大,並抑制LDL受體的合成。
3.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膽固醇會有輕度升高,但這並非與增齡所致的體重增加有關。老年人的LDL受體括性減退,LDL分解代謝率降低。其機制可能是由於年齡的增加,膽汁酸合成減少,肝內膽固醇含量增加,可進一步抑制LDL受體的活性。
4.絕經後婦女在45~50歲前,女性的血膽固醇低於男性,隨後則會高於男性。這是由於雌激素可通過增加LDL受體的表達而增強LDL的分解代謝。
5.基因缺陷與脂代謝有關的基因發生突變可導致脂蛋白降解酶活性降低,脂蛋白結構或受體缺陷使脂蛋白在體內的清除減少或分解代謝減慢;或增加脂蛋白的合成,影響飲食中脂肪的吸收等。可引起各種類型的原發性高脂血症,如家族性脂蛋白酶缺乏症、家族性載脂蛋白CⅡ缺乏症、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家族性載脂蛋白B100缺陷症、家族性異常β脂蛋白血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6.全身系統性疾病可通過各種途徑引起血漿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如胰島素缺乏,可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使乳糜微粒在血漿中聚積;甲狀腺功能減退時,肝臟對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減慢,同時合併有IDL(中間密度脂蛋白)產生過多;膽道結石、肝臟腫瘤、膽汁性肝硬化、膽道閉鎖等所致的膽道阻塞,使膽酸、膽固醇排人膽道發生障礙引起游離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腎臟疾病可引起VLDL和LDL合成增加,同時可能伴有脂蛋白分解代謝減慢;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自身抗體和肝素結合,可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其異型蛋白可抑制血漿中乳糜微粒和VLDL的清除;脂肪營養不良的脂肪組織中脂蛋白脂酶減少,可伴有肝臟合成VLDL增多等。
7.藥物雌激素治療可增加VLDL的產生而引起血漿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長期大量套用糖皮質激素可促進脂肪分解,使血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噻嗪類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亦可引起高脂血症。
8.生活方式 進食含糖量過高的飲食,引起血糖升高,刺激胰島素分泌,後者可促進肝臟合成甘油三酯和VLDL增加,引起血漿甘油三酯濃度升高。此外,高糖膳食還可誘發載脂蛋白C-Ⅲ(apo-CⅢ)基因表達增加,使血漿apo-CⅢ濃度增高。已知apo-CⅢ是脂蛋白脂酶的抑制因子,血漿中apo-CⅢ增高可造成脂蛋白脂酶的活性降低,繼而影響乳糜微粒和VLDL中甘油三酯的水解,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
習慣於靜坐的人血漿甘油三酯濃度比堅持體育鍛鍊者要高。鍛鍊尚可增高脂蛋白脂酶活性,升高HDL,特別是HDL-2的水平。長期堅持鍛鍊,還可使外源性甘油三酯從血漿中清除增加。此外,吸菸也可增加血漿中甘油三酯水平。
長期大量飲酒可影響血漿甘油三酯水平。酒精可增加體內脂質的合成率,減少氧化脂肪酸的比例,並增加酯化脂肪酸的比例。此外,酒精還可降低脂蛋白酯酶的活性,而使甘油三酯分解代謝減慢。
分類
(1)表型分類法: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是以Fredrickson工作為基礎經WHO修訂的分類方法,主要是基於各種血漿蛋白升高的程度不同而進行分型。高脂蛋白血症可分為6型(Ⅰ、Ⅱa、Ⅱb、Ⅲ、Ⅳ、Ⅴ型)。該分型方法有助於高脂血症的診斷和治療,但較繁瑣。有人提出了高脂血症的簡易分型方法,即將高脂血症分為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
(2)基於是否繼發於全身系統性疾病分類:分為原發性高脂血症和繼發性高脂血症。後者是由一些全身系統性疾病所致。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腎病綜合徵、腎衰竭、肝臟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糖原累積症、骨髓瘤、脂肪萎縮症、急性卟啉病等。某些藥物如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糖皮質激素、雌激素等也可引起繼發性高脂血症。在排除了繼發性病因後,可診斷為原發性高脂血症。已知部分原發性高脂血症是由於先天性基因缺陷所致,例如LDL受體基因缺陷引起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而部分原發性高脂血症病因不明。
(3)基因分類法:目前已發現有相當一部分高脂血症患者存在單一或多個遺傳基因的缺陷。由基因缺陷所致的高脂血症多具有家族聚積性,有明顯的遺傳傾向,臨床上通常稱為家族性高脂血症(familialhyperlipidemia)。例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家族性載脂蛋白B缺陷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和家族性異常β脂蛋白血症。
臨床表現
高脂血症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兩大方面:①脂質在真皮內沉積所引起的黃色瘤;②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產生冠心病和周圍血管病等。(1)黃色瘤:是一種異常的局限性皮膚凸起,其顏色可為黃色、橘黃色或棕紅色,多呈結節、斑塊或丘疹形狀,質地一般柔軟。主要是由於真皮內集聚了吞噬脂質的巨噬細胞(泡沫細胞)又名黃色瘤細胞所致。經有效的降脂治療,多數黃色瘤可逐漸消退。
(2)其他表現:高脂血症還可出現兩個體徵,即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變。角膜弓又稱老年環,若見於40歲以下者,則多伴有高脂血症,以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為多見,但特異性並不很強。脂血症眼底改變是由於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顆粒脂蛋白沉積在眼底小動脈上引起光散射所致,常常是嚴重的高甘油三酯並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徵表現。此外,嚴重的高膽固醇血症尤其是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可出現遊走性多關節炎,不過這種情況較為罕見,且關節炎多為自限性。明顯的高甘油三酯血症還可引起急性胰腺炎,應該引起注意。
診斷
血脂紊亂在多數患者並無明顯症狀和異常體徵,不少人是由於其他原因進行血液生化檢查或在體檢時才發現有血漿脂蛋白水平升高的。根據臨床表現、詳細地詢問病史和細緻的體格檢查有助於診斷。病史包括個人生活飲食習慣,有無引起繼發性高脂血症的相關病史,有無服用引起高脂血症的藥物,有無家族史等。體格檢查要注意有無黃色瘤,角膜弓和高脂血症眼底改變。無論有無臨床表現,高脂血症的診斷主要是依據患者的血脂水平升高而作出的。有關高脂血症的診斷標準,目前國際上和國內尚無統一標準。檢驗診斷
血漿(清)脂類簡稱血脂,其含量與血漿(清)有機成分相比只占其小部分,然而其代謝卻非常活躍。由於血脂的不斷降解和重新合成在正常地進行,並保持動態平衡.血脂含量的變動也就穩定在一定的範圍內。血脂水平可反映全身脂類代謝的狀態,也是臨床常規分析的重要指標。脂蛋白代謝紊亂的常見現象是血中TC或TG升高,或者是各種脂蛋白水平異常增高。
【一般檢查項目】
1.甘油三酯(TG)
(1)檢查指征:已有冠心病(CHD)、腦血管病或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病者;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菸者;有冠心病或動脈粥樣硬化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親屬中有早發病或早病死者;有黃瘤或黃疣者;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期後女性可考慮作為接受血脂檢查的對象。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NCEP)建議對有CHD高危因素的兒童進行選擇性檢查,其對象是:①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者;②父母有高脂血症,總膽固醇≥6.24mmol/L者。
(2)測定方法:目前尚無公認的TG測定的參考方法,甲醇矽酸變色酸法被NCEP推薦為TG測定的參考方法。衛生部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建立的HPLC測定總甘油和游離甘油(FG)的方法擬推薦為我國TG測定的參考方法。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曾推薦脂蛋白脂肪酶甘油磷酸氧化酶-過氧化物酶-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法(GPO-PAP法)的兩步酶法作為血清TG常規測定方法。
(3)標本採集和處理
1)要求患者在空腹狀態下進行血脂檢測,以避免進食對血脂濃度造成的影響。進食對TG的影響較大,要求在禁食12~14小時後進行檢測(可飲水和不含熱量飲料包括茶和咖啡)。
2)標本存放中會有少量TG水解,釋出FG,所以標本在4℃存放不宜超過3天。最好採用血清進行血脂測定。一般認為,血漿脂質水平大約較血清脂質低4%。
(4)參考範圍:0.56~1.7mmol/L。
(5)醫學決定水平:高TG血症可劃分為4種水平,正常水平為1.7mmol/L以下;臨界水平為1.7~2.25mmol/L;高水平為2.26~5.64mmol/L;極高水平為≥5.65mmol/L。
(6)臨床診斷價值與評價
1)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糖原累積症、原發性甘油三酯增多症等TG含量可增高。
2)原發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多有遺傳因素,包括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等。繼發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見於糖尿病、糖原累積病、甲狀腺功能不足、腎病綜合徵、妊娠、口服避孕藥、酗酒等。一般認為單獨高TG不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伴以高TC(總膽固醇)、高LDL-C、低HDL-C等情況時才有病理意義。
3)通常將高脂蛋白血症分為Ⅰ、Ⅱa、Ⅱb、Ⅲ、Ⅳ、Ⅴ等六型,除Ⅱa型外都有高TG,有的TG可高達11.3mmol/L以上。
4)為了確定每位受檢者的基礎血脂水平,先應按前述要求進行血脂測定,然後在1~3個月內在同一實驗室重複進行血脂測定。如果兩次測定的血脂數值非常接近,取其平均值即為患者的基礎血脂水平。若兩次所測定的血脂值相差較大,尚需進行第三次血脂測定,三次測定的血脂平均值為患者的基礎血脂水平。
(7)方法學評價和問題
1)干擾因素:本法具有氧化酶反應途徑的共同缺陷,易受到一些還原性物質如尿酸、膽紅素、維生素C和谷胱甘肽等的干擾。膽紅素>100μmol/L或維生素C>170μmol/L時出現負干擾。血紅蛋白的干擾是複雜的。它本身的紅色會引起正干擾。溶血後紅細胞中的磷酸酶可水解磷酸甘油產生負干擾。當Hb<1g/L時反映為負干擾;>1g/L時反映出正干擾,但Hb≤2g/L時干擾不顯著,明顯溶血標本不宜作TG測定。
2)方法學評價:精密度、準確性、靈敏度、特異性均較好,線性範圍較寬,上限可達11.3mmol/L。
3)質量控制:正常人血清FG濃度平均約0.11mmol/L(10mg/dl),對於生物變異較大的TG來說,尚不至於在臨床上產生明顯的影響,但在某些情況如糖尿病、情緒應激、含甘油的藥物、靜脈營養、取血樣時甘油污染等,FG可明顯增高以致影響對TG水平的判斷.如標本貯存與處理不當也會使TG水解而產生FG。
2.總膽固醇(TC)
(1)檢查指征:同TG測定。
(2)測定方法:化學法和酶法。目前幾乎所有實驗室多採用酶法測定,常用的有膽固醇氧化酶法(COD-PAP法)。化學抽提法(ALBK法)為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參考方法,用於常規測定方法的評價與監控及參考血清的定值。國內由衛生部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生化室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也已被推薦作為我國TC測定的參考方法,而膽固醇氧化酶法已由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推薦為常規測定方法。TC測定的決定性方法是“放射性核素稀釋氣相色譜質譜(ID-GC-MS)分析法”,測定的準確性最高,但需要特殊儀器與試劑,技術要求高,只用於發展和評價參考方法及鑑定膽固醇純度標準物質(一級標準)。
(3)標本採集:空腹12小時後采靜脈血,及時分離血清。
(4)參考範圍:成人2.8~5.2mmol/L;兒童<4.4mmol/L。
(5)醫學決定水平:邊緣升高;5.23~5.69mmol/L(201~219mg/dl);升高:≥5.72mmol/L(220mg/dl).
1)低於1.81mmol/L提示有嚴重肝功不全,應考慮適當的診斷及治療措施,若已知存在肝病.則低於此值提示預後不良。
2)高於5.18mmol/L提示有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中度危險,故應採取相應措施,如採用低飽和脂肪酸、低膽固醇、高纖維索飲食。
3)高於5.70mmol/L有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度危險,若患者不接受低膽固醇飲食,則應採用藥物治療。
4)高於7.26mmol/L會由於患動脈粥樣硬化而預後嚴重,必須及時採取有力的治療措施,如飲食控制,藥物治療等。
(6)臨床診斷價值:TC除了可以作為高膽固醇血症的診斷指標之外,不作為其他任何疾病的診斷指標。對於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而言,TC是一個明確的危險因子.與冠心病的發病率呈正相關。影響TC水平的因素有:①年齡與性別,TC水平往往隨年齡上升,但到70歲或80歲後有所下降,中青年女性低於男性.50歲後女性高於男性;②長期的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和高熱量飲食可使TC增高;③遺傳因素;④其他,如缺少運動、腦力勞動、精神緊張等可能使TC升高。
(7)方法學評價和問題:酶法測定同樣具有氧化酶反應途徑的共同缺陷,易受到一些還原性物質如尿酸、膽紅素、維生素C和谷胱甘肽等的干擾。
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1)測定方法:磷鎢酸鎂測定法;超速離心結合選擇性沉澱法。
(2)標本:空腹12小時後果靜脈血,及時分離血清。
(3)參考範圍:男性1.16~1.42mmol/L;女性1.29~1.00mmol/L。
(4)醫學決定水平:HDL-C合適範圍:≥1.04mmol/L(40mg/dl);減低:<0.91mmol/L(35mg/dl)。
1)<0.91mmol/L(男)或1.03mmol/L(女),提示發生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危險增加。
2)>1.42mmol/L(男)或1.68mmol/L(女),提示發生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可能性很小。
(5)臨床診斷價值與評價
1)流行病學與臨床研究證明,HDL-C與冠心病發病呈負相關,並能促進動脈樣硬化的發展。HDL-C增高(>1.55mmol/L)被認為是冠心病的“負”危險因素.在此基礎上每增高0.03mmol/L,則冠心病危險性降低2%~3%。HDL-C或HDL-C/TC比值能更好地預測心腦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
2)高TG血症往往伴低HDL-C,肥胖者的HDL-C也多偏低。吸菸可使HDL-C下降,適量飲酒、長期體力勞動和運動會使HDL-C升高。
(6)方法學評價和問題:高密度脂蛋白(HDL)是血清中一類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的脂蛋白,通常以測定其膽固醇含量(HDL-C)代表HDL水平。以往多用化學沉澱法使HDL與LDL和VLDL分離,然後用化學法或酶法測定上清液中的HDL-C。這類方法中有代表性的是磷鎢酸一鎂測定法,已被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推薦作為常規測定方法,但該法因有一個離心分離的操作故不適合作自動分析。近年來有更方便的直接測定方法(又稱勻相法),免去了標本預處理(沉澱)步驟,便於自動化,快速簡便,準確性能滿足常規套用的要求,已取代沉澱法成為臨床實驗室的常規方法。HD-C測定的參考方法是美國CDC制定的超速離心結合選擇性沉澱法(亦稱β定量法),有關膽固醇測定均採用ALBK法,對設備與技術的要求較高。β定量法是目前測定HDL-C最準確的方法,主要用於校準及檢查常規方法的準確性。
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測定方法:聚乙烯硫酸(PVS)法,免疫沉澱法等。後者採用免疫學原理沉澱血清中的非LDL脂蛋白,其測定LDL-C的特異性高,精密度好,但試劑成本高不易在臨床推廣。近年出現的直接法(勻相法)是適合自動分析的LDL-C測定法。與直接測定HDL-C相似,不需要標本預處理,適用於大批量標本自動分析.測定結果能滿足臨床要求。LDL-C測定的參考方法亦是β定量法,與HDL-C測定相同,實際上兩者同時測定。
(2)標本:空腹12小時後采靜脈血,及時分離血清。
(3)參考範圍:≤3.12mmol/L。
(4)醫學決定水平:邊緣升高:3.15~3.61mmol/L(121~139mg/dl);升高:≥3.64mmol/L(140mg/dl)。
(5)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
1)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通常以其膽固醇含量表示(LDL-C)。LDL-C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髮展的主要脂類危險因素。由於TC水平同時也受LDL-C水平的影響,所以最好以LDL-C代替TC作為冠心病危險因素指標。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成人治療專業組規定以LDL-C水平作為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療決策及其需要達到的治療目標。
2)目前各類方法測定的LDL-C值都包括IDL和Lp(a)的膽固醇在內,在流行病學與冠心病危險因素研究中所有LDL-C都包含IDL-C和Lp(a)-C,沿用多年已成習慣。在一般血清中IDL-C很少(約0.05mmol/L),但在高TG血症時可以增加。一般Lp(a)-C約0.08~0.10mmol/L,如Lp(a)-C較高時,有必要對LDL-C值進行校正。校正公式為:LDL-C(校正值)=LDL-C(測定值)一[0.3×Lp(a)](均以mg/dl計)。
(6)方法學評價和問題
1)該法測得結果包括中間密度脂蛋白(IDL)及Lp(a)所含的膽固醇;顯色反應的干擾物同TC測定;血清與沉澱劑混合後,放置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血清VLDL很高時,部分標本會因LDL沉澱不完全而使結果偏低。故在血清嚴重混濁時,可將血清稀釋一倍後測定。
2)也可通過Friedewald公式計算LDL-C,LDL-C=TC-HDL-C-TG/5(以mg/dl為單位時),或LDL-C=TCHDL-C-TG/2.2(以mmol/L為單位時)。以Friedewald公式計算的LDL-C結果,雖然在一般情況下也能得到可被臨床接受的近似結果,但其不足之處是很明顯的,因為此公式假設VLDL-C與TG之比固定不變,且僅以VLDL-TG代表TG;公式中三項脂類的結果是三個變數,任何一項測定不準確都會影響LDL-C結果;高TG血症(≥400mg/dl)時不能套用此公式計算,否則結果偏差很大。
5.載脂蛋白AⅠ(apoAⅠ)
(1)測定方法:免疫比濁法。
(2)標本:空腹12小時後采靜脈血,及時分離血清。
(3)參考範圍:1.20~1.60g/L。
(4)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
1)HDL組成中蛋白質占50%,主要是apoAⅠ,約占HDL蛋白質的65%~70%,而其他脂蛋白中apoAⅠ極少,故apoAⅠ是HDL的特徵性載脂蛋白,血清apoAⅠ反映HDL水平,與HDL-C呈明顯的正相關。但HDL是一系列顆粒大小與組成不均一的脂蛋白,當HDL亞類與組成有變化時,apoAⅠ不一定有相應變化,所以同時測定apoAⅠ和HDL-C對病理生理狀態的分析更有幫助。
2)apoAⅠ偏低見於冠心病和腦血管病患者,家族性高TG血症者HDL-C往往偏低,但apoAⅠ不一定低,而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者apoAⅠ與HDL-C均輕度下降,冠心病危險性較高。在罕見的遺傳性疾病Tangier病、家族性低α脂蛋白血症、魚眼病等血清apoAⅠ與HDL-C極低。
(5)方法學評價和問題
1)本法測定時必須十分注意反應體系中不可有抗原過量,線性上限不可低於2.5g/L。因此抗血清用量必須充裕,標本用量也應嚴格控制。
2)本法批間CV<5%,線性範圍0.4~2.5g/L。
3)主要干擾因素是血清本身的混濁(如高脂血症),用表面活性劑消濁的作用也有限,所以在測定中必須作標本空白管,自動分析中可採用兩點法除去空白。
6.載脂蛋白B(apoB)
(1)測定方法:免疫比濁法。
(2)標本:空腹12小時後采靜脈血,及時分離血清。
(3)參考範圍:不論男女性,apoB水平隨年齡上升,70歲以後不再上升或開始下降。一般中青年平均為0.80~0.90g/L,老年人平均為0.95~1.05g/L。
(4)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
1)血清中的apoB絕大部分存在於LDL中,在IDL、VLDL與Lp(a)中也各含有一分子apoB,所以血清apoB主要反映LDL水平.與LDL-C呈顯著正相關。
2)在流行病學與臨床研究中已確認,高apoB是冠心病危險因素,且apoB是各項血脂指標中較好的動脈粥樣硬化標誌物。在冠心病高apoB血症的藥物干預實驗中,表明降低apoB可以減少冠心病發病及促進粥樣斑塊的消退。
(5)方法學評價和問題:一般較易製備高效價的apoB抗血清,比濁法的抗血清效價不應低於1:128,抗血清套用液濃度隨抗血清效價及抗原抗體親和力而異。以抗apoB多克隆抗體測定的結果只宜稱apoB,不要稱apoB100,除非所用的抗體是與apoB48無交叉反應的單克隆抗體。干擾因素是血清本身的混濁(如高脂血症),用表面活性劑消濁的作用也有限,所以在測定中必須作標本空白管,自動分析中可採用兩點法除去空白。
7.血清脂蛋白(a)
(1)測定方法:Lp(a)測定有兩類方法,一是以免疫化學原理測定其所含apo(a),結果以Lp(a)質量表示,也有以mmol/L表示的;另一類方法測定其所含的CH,結果以Lp(a)-C表示。目前大都用免疫學方法測定。
(2)標本:空腹12小時後采靜脈血,及時分離血清。
(3)參考範圍:正常人群的Lp(a)水平呈明顯的正偏態分布,大多在200mg/L以下,平均值在120~180mg/L,中位數約100mg/L。
(4)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
1)血清Lp(a)水平與其他脂蛋白無直接的關係,主要決定於遺傳。個體之間Lp(a)分子結構和水平雖然有很大的變異,但環境、飲食、藥物等對Lp(a)的影響不明顯,男女性別和年齡組間的差別也不顯著。
2)血清Lp(a)水平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如Lp(a)水平高於醫學決定水平(300mg/L),冠心病危險明顯增高。雖然Lp(a)水平與LDL-C無明顯相關.但若高LDL-C同時伴有Lp(a)升高,冠心病的危險性就更高。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髮展中,Lp(a)與apoB起協同作用。
(5)方法學評價和問題:本法報告結果多以整個Lp(a)質量mg/L表示,不單獨以apo(a)計。由於難以獲得可靠的參考血清,目前各種試劑盒提供的校準血清也沒有可溯源的標示值,Lp(a)測定標準化尚有很大困難。
8.脂蛋白電泳(LPE)
(1)標本:空腹12小時後采靜脈血,及時分離血清。
(2)參考範圍:α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0.23~0.52(23%~52%);0.95~2.45g/L;前β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0~0.30(0~30%);0~1.50g/L:β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0.35~0.60(35%~60%);1.10~3.0g/L;乳麋微粒(CM):(一)。
(3)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主要用於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①CM陽性:高脂血症Ⅰ、Ⅱ型;②β-LP增加:高脂血症Ⅱ型;③Preβ-LP增加:高脂血症Ⅰ、Ⅱb、Ⅳ、Ⅴ型;④Preβ-LP降低:門靜脈肝硬化,急性肝炎早期;⑤α-LP降低:肝炎,動脈粥樣硬化。
9.脂蛋白脂肪酶(LPL)
(1)測定方法:酶法、免疫比濁法和ELISA。
(2)標本;空腹12小時後采靜脈血,及時分離血清。
(3)參考範圍;成人150mg/L以上。
(4)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LPL主要存在於脂肪組織,循環血液中僅有微量的無活性型的LPL存在。對LPL定量的檢測,一定要使血漿中LPL成為活性型,為此需靜脈注射肝索使LPL從脂肪組織中游離到血漿中,再進行血漿LPL活性測定,為了準確測定活性,應以活性型LPL的蛋白量進行測定。
測定血漿LPL活性時,需用靜脈注射肝素,因為LPL對肝素親和性很高。靜脈注射肝素,使LPL從內皮細胞表面釋放人血,這是測定血中LPL活性的一種方法。通常按每公斤體重10單位的量靜脈注射,10分鐘後,再檢測血漿中LPL活性。一般靜脈注射肝素後血漿總脂酶活性的1/3為LPL.剩餘的幾乎都是肝脂酶(HTGL)。另外還可用LPL或HTGT抗體進行活性檢測已套用於臨床,無需注射肝素。
【分子生物學檢測】
血脂異常症(如高脂蛋白血症與動脈粥樣硬化)常有一定的家族性和遺傳性,其中載脂蛋白、酶蛋白和受體基因的異常尤為重要。可利用相關基因檢測技術如PCR-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PCR-RFLP)、序列特異性寡核苷酸探針(SSOP)、等位基因特異性寡核苷酸探針(ASOP)、單鏈構象多態性分析(SSCP)、序列特異性引物分析(SSP)、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法(SNP)、直接測序法、反向斑點雜交法和變性高效液相色譜(DHPLC)等進行檢測。
1.ApoE多態性分析ApoE多態性存在種族變異,不同人群中ApoE基因型高度不同。大量人群調查發現ApoEε4等位基因可以顯著地升高健康人的總膽固醇濃度,使之易患動脈粥樣硬化。相反,ApoEε2等位基因的作用是降低膽固醇濃度,其降低效應是ApoEε4升高膽固醇的2~3倍。ApoE等位基因變異還與血漿ApoB濃度、甘油三酯及血管收縮壓有關。現認為ApoEε2等位基因對冠狀動脈硬化的發展有防護作用。經臨床研究發現,患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倖存者,或血管造影證明有動脈粥樣硬化者,其ApoEε4等位基因頻率比對照組高。ApoE4/E3雜合子比ApoE3/E2和ApoE3/E3基因型者發生心肌梗死年齡更早。
2.ApoCⅡ微衛星DNA多態性分析ApoCⅡ基因內含子1區含有二核苷酸串聯重複序列(TG)n(AG)m,為一複合微衛星DNA序列,具有高度多態性。研究表明,ApoCⅡ微衛星DNA(TG)n(AG)m多態性與動脈粥樣硬化(As)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3.Apo(a)基因多態性分析Apo(a)僅存在於Lp(a)中,是一種高分子量的糖蛋白,其基因位點調控著Lp(a)的濃度。研究表明,Apo(a)PNR基因多態性與血漿Lp(a)濃度與AS發生有關。
4.LDL受體基因突變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本質為LDL受體基因突變,妨礙LDL從血漿中清除。突變的等位基因可以是大片段缺失、小片段缺失和點突變。
套用建議
血漿中脂類包括FC(游離膽固醇)、CE(膽固醇酯)、TG(甘油三酯)、PL(磷脂)、FFA(游離脂肪酸),由於不溶於水或微溶於水,均以脂蛋白形式存在。CM主要運輸外源性TG和TC,VLDL主要轉運內源性TG,LDL主要將肝臟合成的內源性膽固醇運轉至肝外組織,而HDL則參與膽固醇的逆向轉運。脂蛋白代謝紊亂主要表現為高脂蛋白血症和AS。高脂蛋白血症,特別是高LDL血症在AS形成中起有重要作用,為此,對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療和預防AS的發生和發展,其重點是降低血漿TC和LDL-C水平。診斷高脂蛋白血症及對AS性疾病發生危險度評價,臨床推薦選擇血清TC、TG、HDL-C、LDL-C和Lp(a)為常規檢測項目,必要時再加測血清apoAⅠ、apoB含量。基因檢查項目以ApoE基因型分析有一定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