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西關大寺

蘭州西關大寺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位於甘肅省蘭州市西關街。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雍正七年(1729)重修。整體建築為中國古典式建築群,由外院及水房、內院大殿、北跨院3部分組成。寺門面對大街,由正門、影壁門和兩個旁門組成。大門頂為琉璃瓦的10角飛檐。八扇大門上有一排排銅帽浮釘,古樸典雅。入門為前院,東面豎立著一座藍色琉璃大照壁。二門坐西面東,前院北面為沐浴室,西面是水磨磚甃成的峻壁,下開3個穹門,中門兩側牆壁上有浮雕圖案。

基本信息

簡介

蘭州西關大寺蘭州西關大寺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是穆斯林客商所建,俗有“客寺”之稱。位於蘭州市西關街西端(今臨夏路西端,五條馬路匯合處)。相傳始建於明朝洪武或永樂年間,史載重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雍正年間曾有擴建,民國初年又擴建臨街鋪面和院內沐浴室等附屬設施。
大寺占地面積4800多平方米(約7.5畝)。原寺包括外院大照壁、沐浴室;內院幫克樓、禮拜大殿;北院學房、宿舍等三部分。大門、幫克樓、禮拜大殿均為中國宮殿式建築,都是飛檐翹角,其突出特點是大殿與幫克樓和二門之間以穿廊相連,四層六檐,十六、七米高的幫克樓與宏偉莊重,造型奇巧,可容千人禮拜的大殿相配襯,顯得氣勢恢弘,布局合理,獨居匠心,是蘭州市清真寺中的佼佼者,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是,在“文革”中全部拆毀了。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民族宗教政策,在穆斯林民眾的迫切要求下,1983年4月,國務院宗教局局長喬連升和宛耀賓來蘭會同省市有關領導以及穆斯林民眾,採取國家撥款,信教民眾自願捐款的辦法,在原址重建西關清真大寺,建成後向國內外穆斯林客人開放,恢復歷史上的“客寺”地位。
1986年3月,由蘭州市副市長馬生駿為領導,組成建寺委員會,聘請工程師王鴻烈(回族)為全權代表,開始了修建工作。歷經兩年多,克服各種困難,耗資145萬多元,建起了一座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的禮拜大殿、大殿總高度約37米,共分四層,底層層高3.9米,設有辦公室、講經堂、宿舍、貯藏室、沐浴室,還辟有一間供婦女用的小禮拜殿。上部三層為禮拜大殿,共容納3000多人,跑馬廊平面內還設有藏經室、廣播室、休息室。
大殿平面呈圓形,從外部進人大殿後,大殿內的朝向與外部中軸線偏轉一個角度,使大殿的朝向正對“克爾白”方向,(麥加在蘭州正西偏南16度25分的方向上),通過這個轉折,給禮拜者以“另有天地”的感受,把思想完全轉入到禮拜的氛圍,沉浸在潔身、肅穆、敬拜真主的環境之中。
二層大段與跑馬廊為一個連通空間,三、四層為一個連通空間,四層之間也可垂直連通,每個空間各有一個“米哈拉布”標誌朝向。四層外圍有一迴廊平台,觀光者漫步在上面,可以觀賞蘭州市全貌。
大殿由20個高17米的圓拱門緊緊圍繞,中心有一直徑約25米的扁圓殼。採用圓形,一方面為照顧五條於道匯集處從各個角度的立面觀瞻,另方面表現各民族穆斯林民眾的團結向上。20個“虛”的拱門,擁起一個“實”的太穹頂,再現伊斯蘭建築上實下虛的特點,扁的大跨度穹頂和細高的拱門又體現了現代的技術水平。在裝飾方面大量使用了穹頂和拱門及大面積的裝飾圖案,立面窗戶全部採用鋁合金框架(用青銅系列著色陽極化膜處理)。外牆用乳白色為基色,間以綠、藍等色之裝飾圖案。整個建築設計精巧,造型獨特,為國內清真寺建築中獨具風格,1992年被評為蘭州市十大優秀建築之一。
禮拜大殿在修建中曾得到來甘肅訪問的穆斯林國家元首和友好人士的捐助。世界伊斯蘭聯盟秘書長納綏夫、伊朗阿亞圖拉·賈納琪以及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埃及和港、台等國家、地區的友好人士都給予熱情捐助。他們勉勵穆斯林修建清真寺的同時還希望辦好並發展教育事業的情誼,在蘭州穆斯林民眾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歷史上西關大寺是“海乙”寺,周圍是客店旅社、商業鋪面,穆斯林居民有四、五百戶,經常沐浴禮拜的客商很多。1958年城市建設,拓寬馬路、拆遷安置的居民遠離西關大寺,居住在附近的穆斯林約有一百戶。而清真寺以其顯明的位置、宏偉的建築,成為蘭州市對外開放的一個景點。主麻日許多清真寺折麻提到這裡聚禮,如水上清真寺、李家灣清真寺、朝陽村清真寺、金雞嶺清真寺等。每個主麻日聚禮的人都在千人以上,有時可達2000多人。西關大寺已恢復了在蘭州居住、經商、旅遊的廣大穆斯林沐浴禮拜,舉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的地位
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繁榮發展,越來越明顯的看到創辦並發展穆斯林各類教育事業是刻不容緩的社會需求。適應新形勢努力發展穆斯林教育事業是西關大寺管委會和折麻提的共識。因此,在改進經堂教育的基礎上創辦了中阿女子學校和成人業餘學校。西關大寺的常住學員50名,女子學校和業餘學校的學員分別為100名和150多名。
大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20多間臥蓋夫鋪面房租,另在華林路有房產一院,1985年修建了臨街鋪面9間。
現在西關大寺的伊瑪目、教長是尤努思·楊森,管理委員會主任是達費勒·馬克勛。
1993年8月,伊瑪目、楊森阿訇,受中國伊協的派遣,前去埃及亞歷山大參加伊斯蘭國際學術文化報告會,參加會議的來自各國的代表有50多名,楊森阿訇在大會上的發言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贊同,穆巴拉克總統給楊森阿訇一枚金質獎章。1994年3月,楊森阿訇應馬來西亞政府部長的邀請前去訪問、參觀,進行學術文化交流,歷時三個月,走遍馬來西亞14個州市、所到之處與民眾見面交談、開會宣講,介紹中國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經濟狀況、發展前景,深受馬亞西亞各地民眾的熱情歡迎。為馬來西亞穆斯林到甘肅旅遊觀光作了宣傳,與甘肅人民的友好往來做了先導,創造了條件。8月份馬來西亞民間旅遊團一行30多人,專程到蘭州、臨夏旅遊觀光並且回訪了伊瑪目楊森阿訇。
由於頻繁的國際穆斯林之間的交流,西關大寺的經書也在日益增多,截止2011年藏經書2000多冊,還有一部100多年前的手抄本《古蘭經》。
地點:
公車站:西關什字(350米)1路,4路,6路,9路,15路,18路,31路,33路,34路內環,34路外環

重建記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位於龍尾山麓、九曲黃河之濱,相傳始建於明代,史載重建於清康熙二十六年,雍正初、民國初又重修擴建,形成一組氣勢恢弘的中國宮殿式建築群,屹立在袖川門內西關街中,清真寺占地七點五畝,由牌樓式寺門、藍琉璃瓦照壁、二門、月牙橋、四層六檐木結構喚醒樓、可容納千人禮拜的歇山頂禮拜大殿以及穿廊、三眼泉等組成,主次分明,錯落有致,飛檐高蹺,雕梁畫柱,掩映在古槐翠蔭之間。解放後,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幸在文革期間被強行拆毀。

景觀

1983年,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為落實民族宗教政策,會同省、市政府有關領導決定在原址重建西關清真大寺。經國家撥款、民眾捐資後,於1986年重建西關清真大寺,先完成圓形禮拜大殿一期工程,於1990年投入使用。1996年開始進行喚醒樓、配樓、地下停車場第二期附屬設施的建設,但因工程質量及資金問題中途停工。2000年在市、區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修建委員會,為加強二期工程的績建力度,廣募資金,集腋成裘,於2000年復工。修建委員會會同工程技術專家,對已建二期工程經技術鑑定後,採取整改及加固等措施,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嚴格監理,於2002年秋完成二期工程。
重建的西關清真大寺,西面是主體建築-圓形禮拜大殿,高三十七米,內設四層,外觀球形穹頂配以圓拱形立柱,裝飾不鏽鋼大玻璃窗,富麗堂皇。南北兩面圍以三層配樓。東面是清真寺拱形雕花大門,大門南北兩側是五十六米高的球形穹頂喚醒樓,高聳入雲,與禮拜大殿遙相呼應,與三層配樓融為一體。整體建築極具伊斯蘭特色,造型新穎獨特,莊重素雅,在國內清真寺中獨具一格。並再次屹立於絲路明珠—蘭州,成為金城的一大景觀。

基本信息

蘭州西關大寺蘭州西關大寺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臨夏路西端
郵編:730030
教長:尤努思·楊森
學董:達費勒·馬克勛
年代:明朝洪武或永樂年間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地址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地址
區解放門廣場東側,創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康熙、雍正年間曾兩次重修,後被毀。1990年在原址重修了具有阿拉伯伊斯蘭風格的圓頂建築,氣勢雄渾,莊嚴肅穆,為全國最壯觀的清真寺之一。該寺先後培養了一大批伊斯蘭經學學者。近年有一百多名國外穆斯林來此禮拜、參觀。西關清真寺北側不遠處,在中山路西側,有橋門清真寺,規模宏大,也是當地穆斯林民眾的集中禮拜活動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