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西關清真大寺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是穆斯林客商所建,俗有“客寺”之稱。位於蘭州市西關街西端(臨夏路西端,五條馬路匯合處)。始建於明朝洪武或永樂年間,史載重建於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雍正年間曾有擴建,民國初年又擴建臨街鋪面和院內沐浴室等附屬設施。大寺占地面積4800多平方米(約7.5畝)。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臨夏路西端

郵編:730030

教長:尤努思·楊森

學董:達費勒·馬克勛

年代:明朝洪武或永樂年間

清真寺簡介

原寺包括外院大照壁、沐浴室;內院幫克樓、禮拜大殿;北院學房、宿舍等三部分。大門、幫克樓、禮拜大殿均為中國宮殿式建築,都是飛檐翹角,其突出特點是大殿與幫克樓和二門之間以穿廊相連,四層六檐,十六七米高的幫克樓與宏偉莊重,造型奇巧,可容千人禮拜的大殿相配襯,顯得氣勢恢弘,布局合理,獨居匠心,是蘭州市清真寺中的伎使者,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是,在“文革”中全部拆毀了。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民族宗教政策,在穆斯林民眾的迫切要求下,1983年4月,國務院宗教局局長喬連升和宛耀賓來蘭會同省市有關領導以及穆斯林民眾,採取國家撥款,信教民眾自願捐款的辦法,在原址重建西關清真大寺,建成後向國內外穆斯林客人開放,恢復歷史上的“客寺”地位。

1986年3月,由蘭州市副市長馬生駿為領導,組成建寺委員會,聘請工程師王鴻烈(回族)為全權代表,開始了修建工作。歷經兩年多,克服各種困難,耗資145萬多元,建起了一座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的禮拜大殿、大殿總高度約37米,共分四層,底層層高3.9米,設有辦公室、講經堂、宿舍、貯藏室、沐浴室,還辟有一間供婦女用的小禮拜殿。上部三層為禮拜大殿,共容納3000多人,跑馬廊平面內還設有藏經室、廣播室、休息室。

清真寺布局

大殿平面呈圓形,從外部進人大殿後,大殿內的朝向與外部中軸線偏轉一個角度,使大殿的朝向正對“克爾白”方向,(麥加在蘭州正西偏南16度25分的方向上),通過這個轉折,給禮拜者以“另有天地”的感受,把思想完全轉入到禮拜的氛圍,沉浸在潔身、肅穆、敬拜真主的環境之中。 二層大段與跑馬廊為一個連通空間,三、四層為一個連通空間,四層之間也可垂直連通,每個空間各有一個“米哈拉布”標誌朝向。四層外圍有一迴廊平台,觀光者漫步在上面,可以觀賞蘭州市全貌。

大殿由20個高17米的圓拱門緊緊圍繞,中心有一直徑約25米的扁圓殼。採用圓形,一方面為照顧五條於道匯集處從各個角度的立面觀瞻,另方面表現各民族穆斯林民眾的團結向上。20個“虛”的拱門,擁起一個“實”的太穹頂,再現伊斯蘭建築上實下虛的特點,扁的大跨度穹頂和細高的拱門又體現了現代的技術水平。在裝飾方面大量使用了穹頂和拱門及大面積的裝飾圖案,立面窗戶全部採用鋁合金框架(用青銅系列著色陽極化膜處理)。

外牆用乳白色為基色,間以綠、藍等色之裝飾圖案。整個建築設計精巧,造型獨特,為國內清真寺建築中獨具風格,1992年被評為蘭州市十大優秀建築之一。 禮拜大殿在修建中曾得到來甘肅訪問的穆斯林國家元首和友好人士的捐助。世界伊斯蘭聯盟秘書長納綏夫、伊朗阿亞圖拉·賈納琪以及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埃及和港、台等國家、地區的友好人士都給予熱情捐助。他們勉勵穆斯林修建清真寺的同時還希望辦好並發展教育事業的情誼,在蘭州穆斯林民眾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歷史上酉關大寺是“海乙”寺,周圍是客店旅社、商業鋪面,穆斯林居民有四、五百戶,經常沐浴禮拜的客商很多。”

1958年城市建設,拓寬馬路、拆遷安置的居民遠離西關大寺,居住在附近的穆斯林約有一百戶。而清真寺以其顯明的位置、宏偉的建築,成為蘭州市對外開放的一個景點。主麻日許多清真寺折麻提到這裡聚禮,如水上清真寺、李家灣清真寺、朝陽村清真寺、金雞嶺清真寺等。據相關資料顯示,每個主麻日聚禮的人都在千人以上,有時可達2000多人。西關大寺已恢復了在蘭州居住、經商、旅遊的廣大穆斯林沐浴禮拜,舉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的地位。 由於資金短缺,清真寺只完成大殿主體工程後無力完成內外裝飾和整體配套工程,於1990年4月便投入了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