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公報

萬國公報

中國近代有2個名叫《萬國公報》的刊物。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樂知等傳教士創辦的一份刊物。同時也是一份對中國近代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的刊物之一。二是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之後不久,也創辦了一份報紙名為《萬國公報》。《萬國公報》自1895年8月17日開始正式刊行,為雙日刊,每冊有編號,無出版年月。由46期開始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

基本信息

期刊簡介

《萬國公報》《萬國公報》

《萬國公報》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樂知等傳教士創辦的一份刊物。同時也是一份對中國近代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的刊物之一。

歷史

《萬國公報》原名《教會新報》(CHURCH NEWS),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創刊,早期為周刊,主辦人是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以林華書院的名義出版,由上海美華書館負責印刷。起初為宗教性質刊物,林樂知在《中國教會新報》第一期上發表的《中國教會新報啟》一文中寫道:“俾中國十八省教會中人,同氣連枝,共相親愛,每禮拜發給新聞一次,使共見共識,雖隔萬里之遠,如在咫尺之間,亦可傳到外國有中國人之處。”此時教會新報著重刊登闡釋教義的文章,以及溝通教徒教

萬國公報萬國公報
萬國公報萬國公報

友情況的“各地教友來信”等。

1874年9月5日,《教會新報》出至301期時改名為《萬國公報》,仍為周刊,1883年出至750期時因經濟原因停刊。報刊內容開始演變為非宗教性質。

1889年2月《萬國公報》復刊,成為廣學會(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的機關報,同時改為月刊,仍由林樂知主編,李提摩太和丁韙良等外籍傳教士也參與過編撰工作。售量約為四千份。

1907年5月30日林樂知在上海病逝後,《萬國公報》也在7月終刊。

維新派報刊《萬國公報》,1895年8月17創刊在北京創刊,康有為、陳熾等負責籌募經費,康有為的兩大弟子梁啓超、麥孟華擔任編輯,這是我國資產階級維新派出版的第一份報刊。報名與英國、美國傳教士所辦之報相同,因為上海廣學會編的《萬國公報》在政府官僚中行銷有年,故襲用其名,以利推廣。《萬國公報》每冊有論文一篇,長篇則分期連載,除轉載廣學會和其他報刊外,撰文未署名,實際出於梁啓超、麥孟華之手。北京強學會成立以後,“先以報事為主”,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梁啓超、汪大燮為主筆。《中外紀聞》於12月16日正式刊行,雙日刊,木活字印刷,每冊註明出版年月,無編號,封面有紫紅色“中外紀聞”四字。《中外紀聞》發刊一個月零五天,即遭封禁,但“譯印西國格致有用之書”,在今存各冊中,有《英國幅員考》《西國鐵路考》《地球奇妙論》等。《中外紀聞》是資產階級早期政治團體的機關刊物,它除選登“閣抄”、譯載新聞外,又載“格致有用之書”,探討“萬國強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議,在中國近代政治史、新聞史上有一定地位。

1899年2月《萬國公報》還最早把馬克思以及他的《資本論》介紹到中國來。

編輯人員

參加編輯的外國傳教士有慕維廉、艾約瑟和李提摩太等人;中國人有沈毓桂、蔡爾康、范禕等人。初期以教徒為主要讀者對象,以宣傳宗教為主。改名《萬國公報》後,增加介紹西學等內容。1889年復刊後,成為 廣學會(原稱同文書會。1892年改用此名 )的機關刊物。以上層官紳與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除繼續宣傳基督教義外,更注重刊登時論及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與自然科學等譯著,成為一本綜合性的時事政治刊物。在中日甲午戰爭至戊戌變法期間,登載鼓吹變革的時論明顯增多,主張中國在外交上聯英拒俄,學習日本明治維新;在內政上廣辟商埠、築路採礦、聘用洋員等。這些議論,對部分洋務派官吏和維新派人士產生過影響。其目的是希望中國按照它所提出的方案,進行社會改良,以逐步加深中國的殖民地化。

刊物著作

這一時期所刊重要譯著,有林樂知的《中西關係論略》、《文學興國策序》、《中東戰紀本末》,李佳白的《新命論》、《中國宜以新學輔助舊學說 》,李提摩太的《 泰西近百年來大事記》、《新政策》等。《萬國公報》在傳播西學的過程中,還涉及各種流派的社會主義學說,稱為“安民新學”。1899年2~4月,曾刊登李提摩太節譯英人 B.基德的《社會進化論》,題名《大同學》,是國內刊物上最早提到馬克思和《資本論》名字的文章,“馬克思”這一譯名,也是由此文首次使用的。此報1889年復刊時銷數僅1000份,1894年增至4000份,1899年最高達38400份 ,是當時國內發行量最大的刊物。後期影響趨小。

刊物特點

更名《萬國公報》後,雖然名為教會刊物,實際上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由側重傳教演變為側重刊登政治時事內容,在成為廣學會機關刊物後這種傾向更加明顯。其內容上關注教會內容不多,熱衷於“西學”,每期扉頁上附印一行字:“本刊是為了推廣泰西各國有關的地理、歷史、文明......及一般進步知識的期刊。”

影響與評價

在中國發行最久,影響最大的一份雜誌。當時的人稱“西學新知之總薈”——當時的知識分子如果想要了解西方的知識學問的話,一定要看萬國公報。在1896年維新前後,發行量曾高達38400份,1903年發行量達5.4萬多份。成為當時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刊物。

由於其廣泛介紹西方,受到維新人士和地方要員的重視。從李鴻章、張之洞這些重要的政府官員到日本天皇都長期訂閱這份雜誌。孫中山先生所寫“致李鴻章書”,“上李鴻章書”也都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林語堂稱透過《萬國公報》,林樂知成為他生命中,影響最大、決定命運的人物。光緒皇帝曾購回廣學會出版的89種書籍和全套《萬國公報》。1876年,清政府表彰林樂知的貢獻,授予他五品頂戴官銜。

1899年《萬國公報》還最早把馬克思以及他的《資本論》介紹到中國來。

廣學會發行的《萬國公報》,介紹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外,還竭力宣揚殖民地奴化思想,為外國列強侵華進行辯護。

萬國公報萬國公報

創刊者

林樂知林樂知

林樂知(YoungJohnAllen),舊上海著名的翻譯家和教會教育家。美國監理會傳教士。字榮章。生於喬治亞州伯克縣。1858年畢業於埃默里學院。1860年到上海,曾從王韜治漢學。1863年在清政府辦的上海廣方言館任教習。1868年江南製造局內設翻譯館,廣方言館移入局內,他兼譯書。同年創辦並主編《教會新報》(周刊)。1874年9月更名《萬國公報》。1882年於上海創辦中西書院並任監院。1887年林樂知加入同文書會工作。1889年2月《萬國公報》復刊,並改為月刊,仍由其主編。中日甲午戰爭前後,他宣傳中國變法維新。主要編著有《中東戰紀本末》與《文學興國策》。1907年在上海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