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簡介
創造社刊物是現代文學期刊。由文學團體創造社先後出版,包括《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月刊》在內的多種刊物。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裡,共出版60餘種。
刊物介紹
《創造》季刊
1、簡介
《創造》(季刊)以發表創作為主,兼刊理論批評和翻譯。它的出版,是創造社作為一個在前期具有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傾向的文藝團體從事文學活動的正式開始,在新文學運動中被目為“異軍突起”。《創造》(季刊)出版後,由於與當時倡導“為人生的藝術”和寫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文學研究會文藝主張不同,又曾因指摘商務印書館出版物的誤譯之處,與胡適等人發生論爭,引起讀者重視和文藝界強烈的反應。
2、出版歷程
(1)1921年7月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組成了創造社,即決定用“創造”的名稱出版季刊。由於一時沒有商妥承印書局和人力單薄,結果先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了《女神》、《沉淪》等《創造社叢書》。
(2)《創造》(季刊)創刊號則延至1922年5月1日始出版(原定出版日期為1922年3月15日)。
(3)《創造》(季刊)共出2卷6期,於1924年2月28日停刊;第1卷出4期、第2卷只出2期。由郁達夫、郭沫若、成仿吾等編輯,上海泰東圖書局發行。出至第2卷2期時,本來計畫出版第3期,編刊《拜倫逝世百年紀念專號》,因受政治、經濟壓迫未能實現,“季刊”乃告結束。
(4)第1卷第1期出刊後於1923年6月20日即行再版(同時改為橫排,以後各期均為橫排),以後各期不斷重印,最多的重印7次;並曾按卷出版彙刊、全年彙刊等版本。
《創造周報》
鑒於季刊在時間性上跟不上當時新文學形勢發展的需要,1923年春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聚集上海,決定在季刊外另出一種政治、文藝批評和文學創作的綜合性刊物《創造周報》。
(1)周報創刊於1923年5月13日,終刊於1924年5月19日,共出52號,仍由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編輯,上海泰東圖書局發行。周刊問世後,在文藝界引起更大影響,銷數不斷增長,亦屢次重印。
(2)1923年7月中旬,上海《中華新報》看到創造社聲譽日盛,乃由該報主筆張季鸞要求創造社替該報每天編一版文學副刊,定名為《創造日》
(3)1923年7月21日創刊
(4)1923年11月2日停刊,前後經歷105天,共出100期(因第23期編號重複,實際出版101期)。《創造日》屬於一種政治、經濟、文藝批評和文學創作的日刊,由成仿吾、郁達夫、鄧均吾編輯。
《洪水》周刊
(1)《創造周報》停刊後不久,經留在上海的周全平、敬隱漁、倪貽德和嚴良才等人在清理“周報”余稿時提議繼辦《洪水》周刊,在成仿吾動身前作了決定,《洪水》周刊遂於1924年8月20日創刊,內容偏重批評,仍由上海泰東圖書局發行,但只出了1期。
(2)1925年夏周全平、洪為法等人又醞釀復刊,改為半月刊。
(3)《洪水》半月刊復刊第1號於1925年9月出版,1927年12月終刊,共出3卷,計36期,第1、2卷,即1到24期均由周全平編輯,1到12期由上海光華書局發行,13到36期由創造社出版部發行,第25期後由郁達夫等編輯。
在《洪水》半月刊上曾開展了對郭沫若《馬克思進文廟》(刊於第1卷第7期)一文的討論,發表了成仿吾《完成我們的文學革命》及曰歸(即郁達夫)《廣州事情》(第3卷第25期)、《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的文學》(第3卷第26期)、郁達夫《在方向轉換的途中》(第3卷第29期)以及毛尹若《馬克思社會階級觀簡說》(第3卷第28期)等文,預示了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開始“轉換方向”的發展。
《創造月刊》
1、《創造月刊》
(1)簡介
《創造月刊》創刊於1926年3月16日,1929年1月10日停刊,共出2卷,第1卷出12期,第2卷出6期。創刊初期內容、性質也大體如同《創造》季刊,但不久即標誌了創造社政治上的轉變。2捲起經過改革,起了質的變化,即從“純文藝的雜誌”轉變為提倡革命文學的“戰鬥的陣營”,開始了被稱為後期創造社的活動。《創造月刊》1卷1、2期由郁達夫主編,3、4期由成仿吾主編,5、6期由郁達夫主編,7、8、9、10期由王獨清主編,11期又由成仿吾主編,從1卷12期起,創造社文學部成立後即由文學部編輯,至2卷5期又轉由文藝部編輯。
(2)發表作品
這個月刊是由上海創造社出版部發行的。《創造月刊》第1卷第2期上發表了蔣光赤的《鴨綠江上》和他所寫的《十月革命與俄羅斯文學》一文,第1卷第3期發表了郭沫若的《革命與文學》、第1卷第9期發表了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開始表明了創造社方向轉換的態度,並發表了郭沫若以麥克昂筆名所寫的《一隻手》。第2卷第1期起刊登馮乃超《冷靜的頭腦──評駁梁實秋的〈文學與革命〉》及杜荃《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批評魯迅的〈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與1928年1月15日創刊的《文化批判》月刊及蔣光慈等另組太陽社並於同年1月1日創刊的《太陽月刊》一起,同魯迅等展開了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創造月刊》出至第2卷第6期後原有出版第7期的打算,但由於政府當局的壓制,1929年2月7日創造社被封而停刊了。
《文化批判》及其他刊物
(1)《文化批判》月刊1928年1月15日創刊,共出5期。
(2)同年還有華漢(陽翰笙)、李一氓(李民治)負責出版的小型半月刊《流沙》問世,亦共出5期。
(3)與創造社有關的期刊,尚有《A·11·》周刊(1926年4月28日──1926年5月26日)、《幻洲》周刊(1926年6月12日──1926年6月18日)、《新訊息》周刊(1927年3月──1927年7月)以及《畸形》半月刊(1928年5月30日──1928年6月15日)、《思想月刊》(1928年8月15日日創刊)、《日出旬刊》(1928年11月5日──1928年12月15日)、《文藝生活》周刊(1928年12月1日創刊)、《新興文化》月刊(1929年8月出版,僅出創刊號一期)、《新思潮》月刊(1929年11月15日──1930年7月1日,共7期,第7期改名《新思想》)等。
刊物思想
從《創造》季刊到這些刊物的先後出版,對促進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不僅形成了以前期創造社為主的浪漫主義傾向的文藝流派,與當時主張“為人生的藝術”和寫實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文學研究會一起,促使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內容的文學創作成為“五四”以來新文學的主流,而且在後期創造社活動時期促進了中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興起。
刊物作品
郭沫若作品
郭沫若早期著名的詩劇《棠棣之花》(《創造》季刊第1卷第1期)、詩作《星空》(《創造》季刊第1卷第2期)和劇本《卓文君》(《創造》季刊第2卷第1期)等。
郁達夫作品
郁達夫早期著名的小說《茫茫夜》(《創造》季刊第1卷第1期)、《春風沉醉的晚上》(《創造》季刊第2卷第2期)、《蔦蘿行》(《創造》季刊第2卷第1期)等。
成仿吾作品
成仿吾早期論文《新文學之使命》(《創造周報》第2號)等,以及他們介紹英國王爾德、拜倫、雪萊、波斯莪默伽亞漠,德國歌德、尼采,法國羅曼·羅蘭等的文學及其譯作,都最早發表在這些期刊上。
創刊成員
創造社的成員和他們所團結的青年作者如田漢、張資平、鄭伯奇、陶晶孫、何畏、方光燾、張定璜、滕固、王獨清、周全平、洪為法、敬隱漁、劉夢葦、倪貽德……的許多成名之作,都先後是在這些期刊上發表的;不屬於創造社成員的淦女士(馮沅君)的名作《隔絕》、《隔絕之後》,先後發表於《創造》季刊第2卷第2期、《創造周報》第49號,而稍後成立的新月社作家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以及沉鍾社的詩人馮至,也都曾經在這些創造社的刊物上撰寫過文章,發表過作品。1923年下半年郁達夫去北京大學教書,1924年4月郭沫若重往日本,同年5月成仿吾準備南下廣州,這三個期刊先後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