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華藏寺初名「華嚴寺」,因《華嚴經》而得名,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西北部霍童鎮支提山,故亦名「支提寺」;
華藏寺由唐朝高麗僧人元表法師始建,《宋.高僧傳》載:「釋元表,三韓人也。天寶年中(七二四年至七五六年年),來游華土,仍往西域,瞻禮聖跡。遇尊者示《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東南方有山名支提山,現在天冠菩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遂至支提山禮天冠菩薩,於那羅延窟潛習華嚴。會昌法難,師付法山下元白法師後,不知何往。」吳越王錢鏐聞其事,命杭州靈隱寺了悟禪師閩興建天冠菩薩道場。宋開寶四年(九一七年)吳越王敕賜「華嚴寺」額,封了悟禪師為國師,主支提法席,並依華嚴經鑄鐵佛千尊,即「千聖天冠」,分置正殿雕樑上。雍熙二年(九八五年),宋太宗敕賜「雍熙禪寺」額。淳化元年(九九○年),又賜了悟禪師法嗣辯隆禪師繼席支提,並賜「佑國記室禪師」封號、紫衣、御書等。
政和年間(一一一年至一一一七年),宋徽宗賜「政和萬壽寺」額。元初,寺被兵毀,元世祖敕澄鑒禪師重修。明永樂五年(一四○三年),明成祖重建大殿,敕額「華藏寺」。仁孝皇后重賜鐵鑄天冠像千尊,每尊高約○.三米,重約十公斤,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保存至今。正德十五年(一五○五年)寺遭兵燹,嘉靖年又遭倭寇焚毀,至萬曆元年(一五七三年),朝廷敕大遷和尚重興支提,明神宗賜「萬壽神寺」。萬曆廿五年(一七九五年),慈聖皇太后賜鑄銅滲金大毗盧千佛托一尊,歷三年行程方至支提山,該像重千斤,高二點五米,蓮台圍徑三.七米,蓮座由千佛組成,喻華藏世界。又賜紫衣袈裟一件,五爪金龍堆繡、金鉤、玉環、明朝藏經各一套(即北藏)。以上所賜物,至今保存於文物殿。
康熙、同治兩代,亦作較大修葺,並兩度撰寫《支提寺圖志》,總計六卷。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兼輝法師的高徒心嚴法師重建大殿。一九六六年寺宇又遭破壞,所存無幾。一九八三年,泉州王靜遠居士發心重塑大殿佛像,次又重修,華藏寺面積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坐北朝南。自雙髻峰發脈。三折而下,中軸線自南而北,為山門、天王殿、明堂、大雄寶殿,東西兩廊連於鐘鼓二樓(已廢),廣連層階、月台、左為伽藍堂,右為祖師堂和僧舍。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式,木構穿斗式梁架,面闊七間,進深七間,四面迴廊,高約八米。正門上橫額為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華藏寺」三字,殿內正中供明神宗御敕的鎏金銅毗盧佛。
山門,建於明萬曆三年(一五七五年),因高聳逼近天王殿,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寺眾議撤。清順治七年(一六五○年),僧如典募建山門並增建華表于山門前,後廢,址存。一九八三年,政府撥款重建山門,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高約七.五米。重檐下橫額書「天下第一山」五字。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九月,「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誕生於此。一九八○年至十一月十一日,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三年四月九日,華藏寺被列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院。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一日,列為第二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五年,南普陀寺妙湛和尚開闢了從溪邊村上支提寺的十三華里公路,結束了華藏寺肩挑手提的歷史,開始了重建支提寺的宏偉工程。在妙果法師的住持下,該寺為妙湛和尚建塔作永久性紀念。一九九五年,依本山的自然條件,興建了水電站和自來水塔,為該寺今後的建設和生活提供了保障。一九九八年又重塑了天冠青銅像一千尊,供於天冠殿。現存宇已初具規模,建築占地面積已達五千多平方米,寺院計畫占地三十多畝。現擁有山林土地使用權已達七千多畝,耕地四十六畝,茶園一百畝。
結構
本寺以大雄寶殿為主體,接連天王殿、祖師殿、伽藍祠、藏經閣、鼓樓、山門,寺周圍亦多梵宇,金碧輝煌,林巒交映,極為壯麗。附近那羅延窟寺為岩穴古寺,「石窟高可百尋,深廣五十丈,上主若鑿,下平如鏡」。辟支岩連綿五公里,珍珠簾、羅漢洞、孤猿叫月、錦鯉朝天諸景,令人叫絕。辟支寺側,懸岩滴水如漿,額目「天漿甘露」,亢旱不絕。
常住僧眾五十多人,全寺嚴整宗風,謹守律法,海眾安和,為至今為止閩東唯一的一座十方叢林。
現任方丈
現任方丈妙果法師,周寧人。
地址
福建省寧德市霍童鎮支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