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鳳凰台

荊門古城“三台八景”之一的鳳凰台,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古城西門內,即今解放路與府前街“丁”字路口北側。

荊門古城“三台八景”之一的鳳凰台,位於湖北荊門市古城西門內,即今解放路與府前街“丁”字路口北側。
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文獻皇后重修她故鄉當陽的玉泉寺,經常路過荊門。天台山的高僧智者大師就在荊門古城內為她主持建造一座行宮。由於這座行宮所在地是荊門古城內地勢最高的一塊台地,又是皇后停留的,所以叫做鳳凰台。
初,開國功臣尉遲敬德江陵總管府的總管期間,加以擴建,作為官署。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這座官署毀掉了。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荊門知軍陸九淵把它修復過來。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義軍攻破荊門州城,在城內與守軍角逐廝殺,最後把州官和守軍全部圍殲在州署內,鳳凰台也在戰火中化為灰燼。雙方陣亡者的骨骸狼藉,被胡亂埋葬在鳳凰台州署廢墟下面。
一百年後,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知州舒成龍又在原址重建州衙門。破土動工時,發現地下白骨累累,索性全部發掘出來,集中移葬到北門外(今火車大橋下)。清代在鳳凰台廢墟上重建的州署,構築比以前更加宏偉軒敞。後院有一座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的樓閣,高築在鳳凰台台基上。好像一隻色彩斑斕的金鳳凰展開翅膀一般,所以舒成龍將這座後樓命名為鳳凰“舒翼樓”。鳳凰州署落成,計畫在前樓(“作新樓”)懸掛一口大鐘,向全城報時,但總沒有合適的。州署的公務人員張東林等人告訴舒成龍,宋朝時候東寶山上東山書院旁邊有座古寺叫做萬壽寺,寺內有一口六千多斤的吊鐘,是元朝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鑄造的。這口吊鐘的鐘紐有裂縫,頭髮都能穿過,所以這口大鐘便名叫“過發鍾”。奇怪的是,這樣重的大鐘,懸掛著卻不致由於鐘紐崩斷而掉下來。更為奇怪的是,掛鐘的四周環境,蚊蟲蠓蚋都消失了。
後來,萬壽古寺被戰火燒毀,這口鐘被轉到玄妙觀(現在解放路新華書店後院)。但火燒後的“過發鍾”,再也敲不出聲,所以置放在牆角下不知經歷了多少年。舒成龍聽了大喜,趕快叫人把鍾抬到鳳凰州署,洗刷乾淨,刮掉銹斑,再試著撞鐘,聲音洪亮,悠揚動聽,於是抬到州署前樓,高高懸掛起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整個荊門州城都能聽到這一下又一下、安祥而又動人心弦的鐘聲。鳳凰台附近,夏秋季節,蚊蚋撲面,自從吊起“過發鍾”,荊門州城的老百姓再也不愁蚊蟲叮擾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