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廬經略

草廬經略

《草廬經略》中國明代分類論述治軍和作戰等問題的兵書。內容廣泛,涉及練武演陣、選才用賢、行賞用罰、將帥修養、設計定謀、車騎步兵的套用及各種戰法等方面。《草廬經略》是被人譽為中國兵學通論的一部明代兵書,史論結合,以論帶史,分門別類地介紹了中國古典兵學的基礎理論。"。《草廬經略》廣采前人舊說,間有作者的創見,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古代兵學的基本理論;文字簡約,論述翔實,特別是對戰略戰術等,從不同的側面分析比較,為後世所重視。

簡介

《草廬經略》是被人譽為中國兵學通論的一部明代兵書,史論結合,以論帶史,分門別類地介紹了中國古典兵學的基礎理論。
《草廬經略》一般著錄為無名氏撰。有的題明黃之瑞撰,可能據題黃之瑞纂輯的《草廬經略輿圖總論》著錄(關於《草廬經略輿圖總論》下文討論)。還有的題黃啟瑞撰,不可考。從書名上分析,作者將自己的兵書起名為《草廬經略》,無異是以隱居茅廬的諸葛亮自命,所以,他當是一位隱士。本書具體成書年代亦不可詳考。但據書中所記內容推斷,它當成書於明萬曆初年。其根據是:(一)作者稱明朝為“國朝”,稱朱元璋為“高皇帝”,稱明朝初年為“國初”;(二)書中專有“御倭”一節,記述了嘉靖以來的抗倭戰爭,總結了戚繼光俞大猷的抗倭經驗;(三)輯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中的內容及戚繼光的用兵實例;(四)書中雖有“平蠻”、“平羌”專篇,但未言及萬曆以來明與後金的戰事。所以本書成書上限應在隆慶以後,下限應在萬曆中期以前,大約在萬曆初年。《

內容簡介

《草廬經略》十二卷。乾隆抄本作八卷,道光抄本作六卷。卷下分篇,全書共一百五十二篇。每篇體例類同《百戰奇法》、《白毫子兵* 》等兵書,先進行理論闡述,然後引用古代戰例,或用兵故事及兵家言論,來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性。全書內容比較豐富,對戰爭的目的、戰略戰術、治軍用將、陣法訓練、火器製造、賞罰原則、陰陽占卜、屯田糧餉等軍事上的各個方面都有所論述,既有對古代優秀軍事思想的繼承和闡發,又有對明代戰爭經驗的總結。其詳細篇目如下。
卷一:操練、丁壯、精器械、習技藝、教部陣、訓將、忠義、任賢、拊循、軍刑、軍賞。
卷二:將謀、將勇、將勤、將讓、將信、將廉、約己、戒驕、責己、受善、致身一眾、選能、料敵。
卷三:遠略、戰權、部分、號令、軍容、誓師、陰陽、禁祥去疑、矯言定眾、假託鬼神、糧響、屯田、謹糧道、因糧於敵、地形、詭譎。
卷四:恩信、果斷、持重、迅速、貴和、尚暇、尚靜、尚秘、尚忽、尚整、冶力、治氣。
卷五:用眾、用寡、正兵、奇兵、車兵、騎兵、步兵、進兵、退兵;
卷六:客兵:、主兵、形人、虛實、擊虛避實、立營、軍號、斥堠、間諜、鄉導、督戰。卷七:救援、攻營、襲人、致人、伏兵、防伏,游兵、疑兵、招撫、受降。
卷八:禁暴逐利、乘勝、應卒、因勢、出困、嚴備、內應、安眾、愚眾、虛聲、先聲。
卷九:擊強、擊眾、度險、薄險、守險、奇險、築險、間道、誤敵、怒敵、餌敵
卷十:疑敵、驕敵、懈敵、飢敵、待敵、薄敵、離敵、追敵、躡敵、誑 敵、火攻。
卷十一:水戰、山戰、隘戰、野戰、夜戰、暑戰、雨戰、風戰、煙戰、分戰、迭戰、死戰、逆擊必戰邀擊橫擊、夾擊、反擊。
卷十二:首尾擊、擊後、掩擊、突擊、制突、先擊強、先擊弱、用弩、備邊、御戎、平蠻、御倭、平羌、平盜、定亂、居功。

評價

《草廬經略》是明代後期在軍事理論方面較有成就的一部兵書小它對歷代用兵經驗進行了條分縷析,歸納概括,結合戰例加以闡述,並對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許多思想至今仍有借鑑價值。

戰爭觀

在戰爭觀方面,它主張興“仁義”之師,“禁暴安民”。認為戰爭的目的不是“以殺為務”,“要在平走安歇。”“兵之興也,所以遇亂安民也。暴而不禁,是滋之亂,而民愈不安,殊菲從來征伐本意。故王者之師,倡仁而戰,扶義而征。”(卷八)所以,它特彆強調軍隊不要擾民,“師到之處,無暴神祇 ,無行田獵,無毀土墳,無燔牆屋,無焚林木,無掘丘墳,無取六畜、禾黍、器械,無掠婦女,見其老幼慰歸無傷,雖遇壯者,不可無敵。敵若傷之,醫藥歸之。秋毫無犯,市肆不易,皆由主將禁戒之嚴,故其下奉命而不敢違也。”(卷八)

訓練方面

在訓練方面,它站在戰略的高度,提出國家最大的弊端是不講操練,不僅將“操練”列於全書之首,而且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從古國家巨弊,莫巨乎平時武備廢弛:卒聞有警,招募而即使之戰也。”(卷一)認為“善操之將即善戰之將。”(卷一)強調只有平時搞好訓練,戰時才能殺敵立功,“在上選器械教師,鹹備三令五申,驅而用之,必能臨陣殺賊,為國報效。”(卷一)對於訓練的內容,認為並非只練步伍陣法,還必須練藝,練耳目,練心,練膽氣,“第操之雲者,非止操步陣也。操其技藝使之精熟,操其耳目使之不驚,操其心志使之不亂,操其膽氣使之外不畏敵,內不愛身。”(卷一)對於教藝,它又反對教只能看不能戰的“花法”,要求教能臨陣殺敵的“正法”
2 草廬經略輿圖總論

將帥選拔方面

在將帥選拔方面,主張任人為賢。認為“任賢”是“軍中之首務”。“一賢可退千里之敵。”(卷一)強調要知人善任,“不患世無人而患不知人。不患不知人而患知之而不能用,知而不善用之與無人等。”(卷一)對於將帥的條件,它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較詳細地闡發,提出將帥要有謀,能先謀而後戰;要有大勇,能柔能剛,臨危不懼,雖折而氣不挫;要勤勉,千綱萬目,事必躬親;要不居功,能推功、讓能、避譽;要有信用,雲賞則賞,當罰必罰;要廉潔,不貪利,不受賂;要嚴於律己、身先土卒;要戒驕戒躁;要善於傾聽各方面的不同意見;要有獻身精神,不怕死;要善於用人;要善於料敵,具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它還重申了要給將帥機斷之權的傳統思想,指出“君必假之以不御之權,然後可以奏師中之吉。”(卷二)戰場上的進退、緩速、戰守、賞罰等,一律由大將決定。對於將帥與士卒的關係,提出“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兵將相習。”(卷一)

賞罰方面

在賞罰方面,主張公平合理,區別對待,“小犯則宥,大犯則誅;無心之犯則看,有心之犯則誅。持之衡平,濟以機術,用法雖嚴,軍中鹹服矣。”(卷一)強調賞貴及時,貴小,貴速,貴溢貴公,貴信,貴不濫。“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妄施,分毫不與。”(卷一)
關於奇正的解釋,它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又有所發揮。認為以往所謂以聚為正,分為奇;以前向為正,後卻為奇;以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以受之於君為正,將所自出為奇;曹操的以向正中青為正,以旁擊為奇;己二而敵一則以一術為正,一術為奇;己五而敵一,則以二術為正,三術為奇;以及李靖的正而無奇則守將;奇而無正則斗將;敵實則我必以正,敵虛則我必以奇等諸家之說,雖然都是正確的,但都是講的奇正之常。而奇正之妙是“相生”、“相變”“正生奇”,“奇歸於正”。指出“孫子之言奇正之變也,非道其常不足以辯奇正,非極其變,不足以盡奇正之妙也。正者,其陣堂堂,其隊整整,退如山移進如不可當,前卻有節,左右應麾,可以更休而迭戰,可以致遠而無弊,敵人卒來撼之而不動,敵人暗襲當之而不亂,由此而變化不測,倏忽無常,是以正生奇也。紛紛壇壇,斗亂而不可亂,混混飩飩,形圓而不可敗,是以奇歸於正也。奇正之用其無窮矣。”(卷五)它還認為,“兵無奇不勝,故將非奇不戰。”“善用兵者,臨陣出奇,因敵制勝。”(卷五)

人事與陰陽的關係方面

在人事與陰陽的關係方面,它以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闡述了陰陽占卜之類的東西,是由人創造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假借鬼神輔助用兵。尖銳指出:“夫天官時日之禁忌,元象物兆之吉凶,其屬人創造者,本駕誕以為使愚之計。即朕若冥定者,其轉移又在人事之勤,未有真倚仗鬼神,拘依俗禁,侈談奇門遁甲,金甲神將,而可為決勝之策者。”(卷三)所以,主張先修人事,禁祥去疑,“夫興國之君,先修人事,人事既修,我操其必勝之勢。即天象茫茫,尚不可拘,況卜兆時日,何足深信,而乃簧惑於此,自失機會。”(卷三)指出:“太乙可知,而不可恃。”(卷三)

陣法運用方面

在陣法運用方面,既主張學古法,又反對泥古法,指出:“自古未有無方醫,斯無不依古法之兵,第合法而不膠於法可也。”但是,“若區區依古法以求勝,愚將也。”(卷一)

其他方面

此外,它在激勵士氣、解決糧餉等方面也有很好的見解。如認為養氣之道在於“休眾享士,大將鼓舞而率作之。俾相勉以忠義,相賢以威武,相勸以建績,相激以犯難,相慚以無功,相恥以退卻,相怒以敵驕,相指以敵脆,人人無不毗裂發豎,萬夫必往,則氣斯勝矣。”(卷四)解決糧餉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採取不同的方法,“久守則須屯田,進擊則謹糧道,深入則必因糧於敵。”(卷三)
《草廬經略》對古代軍事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刻的闡述,而且間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對後世有一定影響。清宋慶在序言中說:本書“逐條論斷,最為審密。”“近時《武備志》、《讀史兵略》諸書雖該博過此,而精當遜之,亦談兵者不可缺少之書。”(宋氏排印本序)民國年間有人甚至稱其為“中國兵學通論”。
本書始以抄本行世,現存較早的抄本有康熙、乾隆抄本。清道光年間,伍崇曜據曾冕士廣文所藏抄本刊行,收入《粵雅堂叢書》。清光緒年間蓬萊宋氏、成都志古堂據粵雅堂叢書本重排和重刻。後來又被收入《申報館叢書續集》、《叢書集成初編》。民國年間,新建出版社將其改名為《中國兵學通論》印行。
另外,民國年間石榮* 輯印的《蓉城仙館叢書》收錄有《明代秘籍三種·草廬經略輿圖總論一卷》,題黃州黃之瑞纂輯。根據屠梅君京卿藏頻陽骨仙氏康熙壬戌(1682年)抄本著錄。黃之瑞生平不詳,骨仙氏抄本敘只言其曾將此書獻給先某公楚中丞。據寇息亭考證,骨仙氏“蓋得之某中丞之子孫。其抄本在康熙壬戌,考壬戌為康熙二十一年,以此推之,黃氏乾某中丞當確在明代無疑。”(寇息亭跋)但黃之瑞是否是《草廬經略》的作者,不可遽定。《草廬經略輿圖總論》是一部軍事地理著作,分別論述京師和各省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共15篇:北京、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原書有圖,後人抄錄時,“雲圖不精,遂未並繪。”(寇煜跋)今存本圖失傳。本書與《草廬經略》從體例到內容均不相同,似非一書。但本書從地理的角度研究軍事,綜述方輿形勢之沿革,統觀歷代之興亡,對後世有一定影響,“《方輿紀要》似仿其例。”(《草廬經略輿圖總論跋》,又見《寇息亭集》)。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對它的介紹

中國明代分類論述治軍和作戰等問題的兵書。無名氏(一說黃之瑞,一說黃啟瑞)撰。成書時間約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先有抄本流傳,今存清康熙抄本、乾隆抄本;清道光年間(1821~1850)收入《粵雅堂叢書》,光緒年間(1875~1908)單獨抽出付梓。該書共12卷,152篇。每篇正文論述理論,附史事以為例證,間有理論的進一步闡釋。內容廣泛,涉及練武演陣、選才用賢、行賞用罰、將帥修養、設計定謀、車騎步兵的套用及各種戰法等方面。基本觀點是:①戰爭的目的是遏亂安民,王者之師要為仁義而戰。②軍事訓練關係到國家命運,"從古國家巨弊,莫巨乎平時武備廢弛";軍隊只有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打仗,所以"善操之將即善戰之將"。軍事訓練的內容包括練陣法、技藝、耳目、心志、膽氣等,求精和實用,反對只供"飾觀"的"花法"。③任賢使能。任賢為"軍中之首務",對準備委以重任的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萬一謗言入耳,未可遂以為非",應該"默而聽之,徐而索之",考其真偽。對提拔的普通人,"不可以常情窺,亦不可以常例拘"。用人要"因能而器使",惟視其長。④將領要以忠義為立功建績之本,具有以下品質:有謀有勇,勤於任事,推功、讓能、避譽,言而有信,廉潔奉公,與士卒同甘苦而心忘其貴,勇於承擔責任而不護其短,力戒驕心,善於集思廣益,捨生取義勇於獻身,團結部屬使之萬眾一心。⑤用兵作戰,反對愚將式的"狃近利而遺遠略",而應有"制勝萬全之道","洞達利害,兼覽始終";主張因勢利導,因敵制勝,靈活用兵而無定局,"合法而不膠於法";重視用奇,"將非奇不戰";持重待機,避實擊虛,"寧蓄銳無浪戰,寧鬥智無鬥勇,即戰在可勝可敗之間亦必不戰",遇到強敵,更應"持久以待其衰"。⑥天官時日之類,只可利用來激勵軍士,迷惑敵人,而不可恃為決勝之策。主張先修人事,"人事既修,我操其必勝之勢"。⑦抵禦倭寇,"與其阻水列陣御之陸地,不若御之水上;與其御之內洋,不若出洋遠哨御之外洋"。《草廬經略》廣采前人舊說,間有作者的創見,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古代兵學的基本理論;文字簡約,論述翔實,特別是對戰略戰術等,從不同的側面分析比較,為後世所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