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范壽康(1896.1.6-1983.2.27),字允藏,浙江省上虞縣人。是中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歷史地位
民主革命時期,1913年留學日本,先後就讀於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1923年獲教育與哲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輯,主編《教育大詞典》。大革命時期,1926年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秘書長。1927年任春暉中學校長。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2年任安徽大學文學院院長。1933年8月至1938年4月,任國立武漢大學人文學院哲學教育系教授,主講“現代哲學”、“中國哲學史”、“哲學概論”、“希臘哲學研究”等課程,以通俗嚴謹的教學風格深得學生們的喜愛。作為“五·四”時期就開始介紹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學者,在課程中講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受到進步同學的歡迎。在此期間還兼任武漢大學《文哲季刊》主編、出版委員會委員,教授會主席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出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副廳長兼第七處處長,協助郭沫若領導抗日宣傳和統戰工作。此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國際研究室主任、政治部設計委員,行政院參議。
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處長、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台灣大學圖書館館長。在台任教育處長時,為弘揚祖國文化、普及國語,作過許多貢獻。1970年退休。1982年4月18日從台灣經美國輾轉回北京定居,積極致力於祖國統一大業。同年12月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
1983年2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87歲。出版有《個性教育》、《教育哲學大綱》、《各科教學法》、《近代六大教育思想家》等教育學專著,主要作品結集為《范壽康教育文集》,至今仍有出版;作為我國早期的啟蒙思想家,他編著了《哲學通論》、《美學概論》、《藝術之本質》、《朱子及其哲學》、《中國哲學史通論》、《現代德國哲學概論》等一系列哲學教材,並編譯了《認識論》、《康德》、《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小冊子。
范壽康一生出版著作近30部,論文二、三百篇,作為教育學家,傳播西方先進思想文化。在哲學領域涉獵極廣又多有建樹。在《哲學通論》的自序中指出,哲學研究中所必不可少的是一種“澈底求真”的精神,並在哲學探索中如是要求自己,在許多方面有獨特見解。在世紀初有名的“科玄”之爭中,作為中間派的代表有較合理的主張,如認為應該區分科學與規範科學,前者(比如生物學、心理學)說明“是什麼”的問題,後者(比如倫理學和美學)說明“應該怎樣”的問題。而他在美學領域提倡生命美學,這在20世紀初的中國,不能不說是一種先進。在學術上服膺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早在1921年,就在《東方雜誌》上發表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一文,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學說。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指出對於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既不能因為是國粹就一味接收,也不能因為是“洋貨”就全盤摒棄,“一定要分清外國學術思想何者與中國有益,何者與中國有損,採用外國學術之時務宜取長舍短”。為祖國革命事業做出的貢獻和為祖國統一事業所做的努力,映證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開闊胸襟和崇高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