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糕

花糕

“花糕”亦稱重陽糕,漢族重陽節食品。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南朝時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製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並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

簡介

“花糕”亦稱重陽糕,漢族重陽節食品。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南朝時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製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並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

重陽花糕重陽花糕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敬老節,民間要蒸重陽糕孝敬老人。蒸重陽糕方法與蒸年糕相同,不過蒸糕要小一點,糕要薄一點。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製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這樣製成的重陽糕,香甜可口,人人愛吃。

歷史記載

古時,重陽糕十分講究,糕上嵌以蜜餞、棗脯。初起,風力正緊,又是放風箏的良好季節。故人們於此時,都紛紛出遊到郊野放風箏。古代重陽節還是騎馬練兵、講武習射的節日。

《禮記·月令》里就記載著古代帝王九月狩獵練武的制度。南北朝時,規定重陽節是軍事操練的節日。據《南齊書》上說,宋武帝劉裕篡晉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陽節騎馬登項羽戲馬台,即位以後就規定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期。

相傳,現在流行的重陽糕,就是從當年發給三軍士兵的乾糧演化而來的。唐德宗時,曾規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為歲時三節令。從那時起,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更是普及全國。在重陽登高的同時,唐德宗還鼓勵人民講武習射,鍛鍊騎術。此風一直沿襲到清代。直至民國,當時曾衍用重陽登高習武的意義,定九月九日為“體育節’。

淵鑒類函.歲時.九月九日》引隋杜台卿《玉燭寶典》:“九日餐餌,其時黍秫並收,因此粘米加味嘗新。”又《歲時雜記》:“重陽尚食糕,......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此字,輒不復為。宋子京以為不然,故《九日食糕》詩:飆館輕霜拂曙袍,糗糍花影斗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空負詩家一代豪。遂為古今絕唱。”

《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清代宮廷視重陽節花糕為傳統美食。自九月初一日起,宮中御膳房就開始準備做花糕的原料:糯米、粘黃米、粳米,要精心挑選.磨成麵粉,再將輔料、紅棗、核桃、松籽、瓜籽去皮核,蘋果脯、山楂脯、青梅、瓜條等蜜餞果脯切成碎塊。熬蜂蜜、煉奶油、豬油……九月初二日起開始使用不同熟制方法製成粘花糕、爐花糕、奶子花糕。每曰由皇帝分賜宮內妃嬪及大臣們食用,直到九月九日晚膳為止。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原料

糯米粉1000克

年糕花糕

粳米粉500克
赤豆250克
白糖1000克
紅綠果脯100克
紅糖50克
豆油25克

製作方法

做法:蒸
口味:甜味

1.先將紅綠果脯切成絲,待用。
2.將赤豆、白糖(250克)、豆油製成乾豆沙,備用。 
3.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取150克拌入紅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狀粉漿。 
4.將其餘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後,拌和拌透。取糕屜,鋪上清潔濕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隨即用旺火沸水蒸。
待汽透出麵粉時,把糊狀粉漿均勻地鋪在上面,灑上紅、綠果脯絲,再繼續蒸至糕熟,即可離火。將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狀,另用彩紙製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云:
篝火鳴機夜作忙
織工一飲登高酒
依然風雨古重陽
蒸出棗糕滿店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