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音樂

舞劇音樂music in dance-drama,作曲家為各種類型的舞劇所寫的音樂。在西歐,主要的舞劇音樂是芭蕾音樂。此外,還包括民族舞劇與現代舞劇所用的音樂。

舞劇音樂

內容

music in dance-drama

作曲家為各種類型的舞劇所寫的音樂。在西歐,主要的舞劇音樂是芭蕾音樂。此外,還包括民族舞劇現代舞劇所用的音樂。

芭蕾音樂 芭蕾的起源可回溯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當時每逢各種節日,宮廷中常有持續5、6小時的盛宴,宴會中插有一系列演出,包括音樂詩歌啞劇舞蹈。一般認為,1489年在義大利托爾托納慶祝米蘭公爵婚禮的宴會上所演出的音樂舞蹈《金羊毛的故事》,可算是芭蕾的雛型。當時的舞蹈主要是宮廷舞蹈,使用的音樂不詳。16世紀時,這種娛樂樣式由義大利傳到法國。1581年在法國演出了《王后的喜劇芭蕾》是芭蕾與戲劇相結合的產物。其腳本及音樂至今仍存。音樂中還包括歌曲,為“宮廷芭蕾”之始。在17世紀中葉以前,宮廷芭蕾相當盛行,已有專人作曲,但樂譜流傳至今的很少。

7世紀中葉,法國在路易十四的提倡下芭蕾盛行,1661年建立了皇家舞蹈研究院,院長J.-B.呂利是作曲家兼舞蹈家,他寫了20多部新芭蕾音樂。1664年,呂利莫里哀共同創立了“喜劇芭蕾”的樣式。1669年法國又建立了皇家音樂研究院,促進了芭蕾音樂的專業化。後來,它與皇家舞蹈研究院合併組成巴黎歌劇院,芭蕾成為正式的劇場藝術。1673年呂利轉向歌劇寫作,將芭蕾引入歌劇之中,由此形成了歌劇(尤其是大歌劇)中必須插入芭蕾的慣例。J.-P.拉莫曾創設一種“歌唱芭蕾”,將戲劇加以簡化,以強調舞蹈。

18世紀以後,芭蕾逐步與歌唱分離,成為獨立的藝術(但歌劇中的芭蕾仍存在),並流傳到歐洲各國,當時所用的音樂流傳至今的不多。古典作曲家如C.W.格魯克、W.A.莫扎特、L.van貝多芬均曾寫過芭蕾音樂,尤以貝多芬的《普羅米修斯的創造物》更為著名。上述這個階段通稱為古典芭蕾時期。芭蕾音樂的樣式大致已經定型,約可分成 3種類型,即:①古典舞曲,用於烘托氣氛的群舞;也用於表現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獨舞、雙人舞等。②由民間舞曲發展而成的性格舞曲,如西班牙舞曲、馬祖卡舞曲等。③伴奏啞劇性表演所用的各種音樂及場景音樂。此外,還要加上序曲或前奏曲幕間曲終曲等。

19世紀初進入浪漫芭蕾的時期。芭蕾的題材逐步轉向浪漫主義,在歐洲各國得到迅速發展。女子舞蹈在芭蕾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在古典芭蕾中以男演員為主),並出現了一批名演員。足尖舞也變為主要的芭蕾技巧。較重要的浪漫芭蕾音樂有法國的A.亞當的《吉賽爾》,L.德利布的《葛蓓莉亞》與《希爾薇亞》等。另外也出現了由器樂曲改編而成的芭蕾 ,如根據F.F.蕭邦的 7首鋼琴曲編成的《仙女們》,C.M.von韋伯的鋼琴曲《邀舞》1841年被插在他的歌劇《魔彈射手》中作為芭蕾音樂,1911年又被改編為舞劇《玫瑰幽靈》。П.И.柴科夫斯基對提高芭蕾音樂的藝術性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所作的3部舞劇音樂《睡美人》、《胡桃夾子》和《天鵝湖》將交響音樂的特徵,特別是主題發展變化的手法引入到芭蕾音樂中,使音樂成為芭蕾舞的“靈魂”。自此以後,音樂就在芭蕾中起了主導作用。

20世紀的芭蕾呈現出相當複雜的面貌,大致分成法國學派俄羅斯學派。劇目日益增多,芭蕾音樂也呈現出各種風格流派。在歐洲,重要的芭蕾音樂作品有I.F.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普爾欽奈拉》,M.拉韋爾的《達夫尼斯和赫洛亞》 ,C.德彪西的《遊戲》,M.de法利亞的《三角帽》,B.巴托克的《木雕王子》等。1920年以後在美國也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芭蕾音樂,如A.科普蘭的《小伙子比利》、《牧區競技》,L.伯恩斯坦的《自由夢》,W.舒曼的《回頭浪》等。在蘇聯,則有Д.Д.蕭士塔高維奇的《黃金時代》,Б.В.阿薩菲耶夫《巴黎的火焰》、《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А.И.哈恰圖良的《加雅涅》與《斯巴達克》,С.С.普羅科菲耶夫的《小丑》、《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等。

20世紀有許多交響音樂被編成芭蕾,被稱為“交響芭蕾”,從而擴大了芭蕾的領域,賦予了新的意境。交響芭蕾包括了各種時代風格的樂曲,例如,有古典樂派J.S.巴赫的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後改名為《巴羅克協奏曲》)、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蕭邦的《第一鋼琴協奏曲》、R.舒曼的《狂歡節》、R.施特勞斯的《梯爾·歐倫施皮格爾有趣的惡作劇》、G.馬勒的《大地之歌》(改名為《風之影》)、A.勛伯格的《升華之夜》(改名為《火柱》)等。印象派如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拉韋爾的《圓舞曲》、《博萊羅》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芭蕾得到了發展。1958年7月1日,北京舞蹈學校首次上演了《天鵝湖》。1959年冬,中國第 1部芭蕾《魚美人》(吳祖強、杜鳴心作曲)在北京公演,獲得很大成功。1964年又出現了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紅色娘子軍》(吳祖強、杜鳴心、施萬春等作曲)和根據同名歌劇改編的《白毛女》,得到輿論界的好評。近年來又出現了不少芭蕾新作,如根據中國文學名著改編的《魂》、《阿Q》、《林黛玉》、《雷雨》和外國文學名著改編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芭蕾音樂也常在音樂會中演出,一般以選自芭蕾音樂中的精采片斷的組曲形式出現,也有不加變動而全面演奏的,大大豐富了音樂會的曲目。
民族舞劇 根據各國民族的傳統舞蹈發展而成的舞劇,一般不使用足尖舞的技巧。在世界上較受人注意的是印度和中國的舞劇。印度舞蹈的歷史有2500年以上,並一直與戲劇相結合,對東南亞各民族舞蹈有深遠影響。印度舞蹈流派甚多,主要有4種:①婆羅多舞,起源於宗教祭祀舞蹈;②卡塔卡利,起源於度南方;③卡塔克,印度北方的宮廷舞;④曼尼普里,起源於古代宗教舞蹈。印度詩人R.泰戈爾自己作曲寫詞編舞,將 4種流派結合起來。舞蹈家U.香卡與庫蒂對發展印度舞劇作出貢獻。前者編有舞劇《那利泰》,後者編有《吉特拉》、《我國的誕生》等。近年來,印度的舞劇大多與電影相結合,劇目甚多。中國的民族舞劇集中了中國民族舞蹈的特點,又融合了中國戲曲、特別是崑曲與京戲的舞蹈動作,還部分吸收了芭蕾手法,自成一格,獨具特色。中國第1部成功的民族舞劇是《寶蓮燈》(張肖虎作曲)。1962年又出現了《小刀會》(商易作曲),這兩部舞劇都攝製成影片,受到觀眾歡迎。近年來又陸續出現了一批很有影響的作品,如《奔月》(商易作曲)、《鳳鳴岐山》(劉念劬作曲)、《絲路花雨》(焦凱、呼延、韓中傑作曲)、《紅樓夢》(石夫作曲)等。現代舞劇 歐洲現代派舞劇,流派甚多。最早為人所知的是I.鄧肯。她的舞蹈企圖恢復古希臘舞蹈的傳統,以獨舞為主,群舞只作為陪襯,不使用專門創作的音樂,只利用已有的音樂。此外較知名的現代派舞劇團還有維格曼舞蹈團、格雷厄姆舞蹈團等。M.維格曼的舞蹈不專門請人作曲,強調打擊樂的運用。M.格雷厄姆則有專門的創作音樂,如P.欣德米特的《希羅底》、A.科普蘭的《阿巴拉契亞山的春天》、W.舒曼的《夜之旅》、S.巴伯的《美狄亞》(又名《心靈的創傷》)等。

配圖

所屬分類

音樂體裁
音樂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