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牡丹亭》是中國明代大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的傑作,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以強大的藝術力量衝擊著政治腐朽,社會黑暗的明王朝及其封建勢力,三百八十多年來,在戲曲舞台上歷演不衰。成為不少劇種著名演員的拿手好戲。杜麗娘的藝術形象深入人心。與林黛玉、祝英台、白素貞同為執著追求愛情、理想、勇於向封建禮教焚籬挑戰、至死不悔、矢志不渝的少女的典型形象之一。
改編這一中外已有定論的世界名著為舞劇,其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以著名戲曲家晏甬和著名舞蹈家陳愛蓮為首的劇組,選擇這一重擔來挑,可謂是知難而進。晏甬同志就曾說“把古典名著改編成舞蹈,拓寬了中國舞劇的題材道路,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即使我們這一代不搞,在我們死後,子子孫孫們終究是會搞起來的。”陳愛蓮也說過:“改編戲曲《牡丹亭》,是發展民族文化的有益之舉,只要能為發展具有中國氣派的民族舞劇盡一點力,成敗利鈍,在所不計。打個比喻,嬰兒是生下來了,如果還屬五官端正、肢體健全,但有頭髮稀疏或其他缺陷,那就和大家一起不斷努力,把他養壯養胖吧!”就這樣,他們和劇組的同志們投入了艱辛的勞動中。
舞劇《牡丹亭》的文學劇本,經過反覆討論幾易其稿,再經過作曲,舞美設計,編舞的艱辛勞動,劇組和廣東音樂舞蹈藝術劇院舞劇團的同志們一起,終於把舞劇《牡丹亭》搬上了舞台,和觀眾見面了。 國內舞台上,與《牡丹亭》相關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無論是白先勇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還是林兆華執導的廳堂版《牡丹亭》,都帶動了“《牡丹亭》熱”。然而此次中芭創作、排演的芭蕾舞劇《牡丹亭》並非要“趕時髦、追時尚”。
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籌劃和論證,中央芭蕾舞團決定將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牡丹亭》搬上芭蕾舞台,並選擇了在中國戲曲研究方面造詣頗深的著名導演、劇作家李六乙擔任芭蕾舞劇《牡丹亭》的劇本改編和導演。 多年來,李六乙一直活躍在國內外戲曲和戲劇舞台上,特別是對《牡丹亭》由獨到的理解和研究,也期望有機會突破戲曲傳統,用其他藝術手法來表現名作《牡丹亭》,這一點正好與趙汝蘅團長多年的追求不謀而合。中芭一直期望能在遵循芭蕾舞創作規律的前提下,通過舞劇的形式,將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用西方芭蕾的手法表現出來。
此次,由中央芭蕾舞團創作的芭蕾舞劇《牡丹亭》在尊重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力求將中國的優秀民族文化通過西方古典芭蕾這一獨具魅力、頗具美感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讓中國芭蕾舞劇走向世界。《牡丹亭》的創作正是在中央芭蕾舞團這種不斷開拓進取的基礎上,將中西文化相互結合創作出的一部經典作品。
劇情簡介
舞台、深遠、寂靜……
杜麗娘深深地沉睡……身體微微地顫動……似夢囈……似滾熱的潛意識……帶來身體的不能自已:一絲慵懶,一絲興奮,一絲對自我生命的發現……
隨即,兩個自我的麗娘款款而來……崑曲麗娘淡若清泉而至……花神麗娘火一樣的嫵媚,她引領著麗娘享受著自己身體的“真”——躁動的“欲”……
夢的碎片碰撞奔涌,麗娘感受著愛的無邊……
第一幕
第一場遊園驚夢
晨曦
雨煙
眾花仙隨風而歌,享受著春的拂面,品嘗著生命的清泉……
花神美輪美奐,舒展著生命的激情,沉醉於靈動的自然……
春香和麗娘偶然而至……觸景傷懷,春情難遣,幽夢誰邊,生命轉瞬凋落,花殘葉落,對誰言?
夢,絕望中的希望。生命里的“真”只有在夢裡尋見,柳夢梅就在眼前。柳枝親吻著麗娘……湖山石畔見證了愛的表現……
原始質樸本能的“欲”——夢的真無拘無束。
麗娘享受著美的睏倦……
第二場尋夢喚美
紫霞雲煙,流水潺潺,自然田園沒有她夢的香艷。
十里長亭,煙花三月,市井混亂更沒有她夢的倦戀。
湖山石邊,牡丹亭畔,物在人無,也無有她夢魂兒廝纏。
美——夢的美在誰邊……?柳夢梅與她相見擦肩,近在咫尺,真實與虛幻。虛妄的夢,怎能化作現實的真,這又是一個麗娘的夢。
夢與夢的交織化作美的痛美的苦美的怨美的淒悽慘慘……
第三場入夢寫真
杜麗娘懇請花神的自我——最真實的自己,將自己帶入夢中:曾經你是那樣的真情誘惑,此刻我們也該共同擁有,重溫自由無疆愛的旅遊……
死神降臨,黑白無償要將麗娘帶走。
麗娘以身體書寫,以舞肢潑墨,留下了自己最後一次微笑;生命的真。
感動了天。
大雪
殘片飛落,記錄生命的文字,逝去的美。
第二幕
第一場拾畫玩真
黑雪。
柳夢梅踏雪而至……“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
小花仙灑梅引路,柳夢梅拾梅辨蹤;麗娘的“寫真”融雪見天,柳夢梅喜出望外,畫中人夢中情依依相見。自品玩天仙美眷。
第二場冥判魂游
地府幽明。
無數的影在自我的深淵中煉獄自省……
黑白無常帶來無數“罪人”,判官幽默判案……人人皆有歸宿。
麗娘傾訴真情,因夢而亡,因情而終。打動冥府眾生。
判官為踐真情,放逐麗娘還陽,尋情證實,圓夢成真,“惡”的世界還有善的真。
杜麗娘率兩個自我麗娘“三人合一”共舞無邊冥道,為愛而死為愛而來,生命的力照亮了麗娘自我心路旅程。
第三場幽媾婚禮
柳夢梅托“畫”而歌,自尋夢中人。
麗娘尋聲而至:夢的人,在眼前正與“自己”畫共眠,情切意綿。
兩廂見,苦尋覓,近在眼前,人鬼交歡,幽情難耐。
亦真亦幻,超越平凡。
人鬼神共舉奇異婚禮,行走無邊。
人道,天道,地道,合歡。
夢的人,已不在,留下片片牡丹……
主創陣容
製作人、總監製:趙汝蘅
劇本改編、導演:李六乙
作曲、編曲、配器:郭文景
編舞:費波
服裝設計:和田惠美(日本)
舞美設計:米歇爾?西蒙(德國)
燈光設計:米歇爾?西蒙韓江
表演者:朱妍張劍王啟敏金佳曹舒慈李俊郝斌盛世東邢亮等
現場伴奏: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
指揮:張藝
本劇部分音樂片段選自:德彪西的《大海》和《牧神午後》、拉威爾的《達芙妮與克羅埃》和《鵝媽媽》、雷斯皮基的《羅馬假日》和《羅馬松樹》、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和普羅科菲耶夫的《西古提組曲》。
主要演員
胡琴心,青年舞蹈家。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舞蹈演員。曾主演女子集體舞《小城雨巷》、小型舞劇《一條大河》,參演舞蹈詩《媽祖》、女子集體舞《那年剪短髮》等。獲第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荷花之星稱號,第七屆全國舞蹈比賽“文華表演獎”、第八屆全軍文藝匯演表演一等獎和2007春節聯歡晚會觀眾最喜愛的歌舞類節目一等獎。曾出訪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等國。
許鵬,青年舞蹈家。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舞蹈表演。主要表演作品有《說唱俑》、《前哨》等,曾獲第五屆全國舞蹈大賽作品銅獎及演員十佳和“荷花之星”稱號、在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獲古典舞表演二等獎,在第七屆全國舞蹈比賽中獲文化表演獎,在湖北省舞蹈大賽獲表演一等獎和“江蘇優秀青年舞蹈家”稱號。
幕後製作
從戲曲到舞劇的改編
舞劇《牡丹亭》的文學劇本,經過反覆討論五易其稿,再經過作曲,舞美設計,編舞的艱辛勞動,劇組和廣東音樂舞蹈藝術劇院舞劇團的同志們一起,終於把舞劇《牡丹亭》搬上了舞台,和觀眾見面了。
經過初步實踐的檢驗。作品是成功的。在參加廣東藝術節的演出後,各地觀摩代表普遍認為舞劇《牡丹亭》“既忠於原著的精神,又較好地發揮了舞劇藝術的特點。”“總體結構嚴謹,情節動人,舞蹈優美,格調清新。”廣州幾間大學中文系,歷史系的師生帶著學術研究的目的前來觀看,看後普遍認為是對戲曲原著的一次有益成功的再創造。一位美國漢學家詹森正在中國南方旅遊,聞訊專程來看,事後表示“能看到與莎士比亞同時代齊名的中國名著改成舞劇,如此精彩,很是振奮,是來華的意外收穫,不負此行。”由此可見,改編者們的汗水沒有白流,他們探索是有益有效的,是成功的。
湯顯祖的原著《牡丹亭》,是共分五十五出的長劇,其劇情非常曲折,起伏跌盪,回合甚多,改編成舞劇,首先如何取捨濃縮,又保持作者原旨精神的問題,從崑曲、粵劇改編來看,多是壓縮為八至九場,保留“春香鬧學”、“遊園驚夢”、“尋夢”、“拾畫”、“掘墳”、“圓夢”等場次。基本表達了作者通過對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進行有力的抨擊,歌頌杜麗娘為追求美好理想,不惜一死的堅毅精神,這一反封建的主題思想的。舞劇改編者,經過反覆推敲,根據舞蹈長於抒情,拙於敘事的特點,大膽地把情節簡化,而更多地著墨於情,儘量地把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刻劃得細緻入微,以此為取捨原則,刪去“春香鬧學”等名折,以及“還魂”後,柳夢梅中狀元,舉旨完婚等許多場次。而發揮舞劇所長,選入“魂游”“勸農”等一般戲曲不用的場次。全劇到“還魂”便戛然而止,其餘留待觀眾去回味咀嚼,一共以“驚夢”“尋夢”“魂游”“拾畫”“還魂”五場來構成全劇。如此刪節,貌似過簡,其實已達到了保持原作精神,並充分發揮舞劇藝術特點的要求了。因此,我認為這一結構的改動有若刪枝去葉,讓主幹更加鮮明突出。是成功的。
八易其稿再造經典
舞劇《牡丹亭》從劇本創作到搬上舞檯曆時僅一年半時間,這對於一個大型舞劇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奇蹟。該劇編導之一、執行導演呂玲談到該劇的創作由衷感慨:為了在保持原著核心精神同時有所創新發展,創作人員進行了廣泛的案頭準備,閱讀湯顯祖的原著和大量《牡丹亭》的理論文章,研討崑曲《牡丹亭》等作品。前後集中奮戰幾個月,歷經無數次通宵達旦,八易其稿,才使得這部舞劇最終“脫繭”而出,創作成形。
該劇的創作陣容強大,創作班底由曾獲2007年CCTV春節聯歡晚會歌舞類節目一等獎舞蹈《小城雨巷》的主創、獲“荷花獎”金獎舞劇《媽祖》的部分主創等組成,聚集了軍內外著名舞蹈、音樂、舞美、服裝、燈光的專家。
實力陣容令人期待
《牡丹亭》的演出陣容可以用“豪華”二字來形容,主演胡琴心、許鵬、蘇娜、楊劍全部是文化部文華表演獎得主,主演這樣一部大型舞劇,對他們來說雖然是頭一次,但演員們都感到很興奮,有著強烈的表演欲望。在劇中扮演杜麗娘的胡琴心曾是名噪一時的春晚舞蹈《小城雨巷》的領舞,受領杜麗娘這一角色後,她細心研讀原著,3個多月的排演時間沒有休息一天。扮演男主角柳夢梅的許鵬曾在第四屆CCTV舞蹈大賽中有過古典舞《說唱俑》的精彩表現,入選柳夢梅這一角色既是氣質使然,更是實力決定。
據悉《牡丹亭》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之後將參演上海國際藝術節,之後還將深入救災部隊進行慰問演出。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多家國外公司對這一舞劇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出國演出也在舞團的計畫之中,目前已有多家外國公司對這個故事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主要亮點
一、芭蕾舞尉《牡丹亭》對原著的“情”進行了精神層級的辨析
“情”是湯顯祖傳奇所要重點表達的內容,或者說是其指向序在。歷來的版本就此所取的態度基本上是保持原著的故事情節和內容而作相應的形式上的調整或更新,包括曾在國內引起較大反響的白先勇的青春版也是如此,也未形成更大的突破。而芭蕾舞劇《牡丹亭》不僅對原著進行了全新的大膽處理,在故事情節上予以取捨、提煉,而且對湯顯祖強調的“情”從心理學角度給與了精神層級上的辨析,使“情”的表現突破了籠統性和類型性,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心理結構的依據。
芭蕾舞劇《牡丹亭》將杜麗娘這個原型人物,以“本我”的杜麗娘、“自我”的崑曲麗娘和“超我”的花神麗娘的形式進行綜合體現,將杜麗娘這一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按照不同的精神層級視覺化、物態化。如此,也就決定了芭蕾舞劇《牡丹亭》與其它版本的最大區別:以刻畫人物心理為前提來塑造杜麗娘這一古典形象,從而完全異趣於此前的各婁《牡丹亭》-成為一個由心理戲劇結構起來的心理芭蕾舞劇。
《牡丹亭》所以與湯顯租的另外三部傳奇《紫釵記》 、《邯鄲記》 、《南柯記》台稱為“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原因是四部傳奇中皆有“夢”的情節。弗洛伊德學說認為。夢所代表的是“願望的達成”,夢中的願望往往是毫無掩飾、極為明顯的,並且“所有的夢均有其意義與精神價值”
“驚夢”即是其具體體現。因此,在芭蕾舞劇中,李六乙對花神麗娘的塑造就沒有將其設計為嚴格的“超我”意義上的監管、規範、限制“本我”的形象,而是強調了“超我”的“善”的一面。比如設計花神麗娘幫助杜麗娘認知自己身體的“真”,助她進入夢境.並達成柳杜二人情的傳遞、愛的溝通。這樣的處理.是編導對意識層人格心理結構的種超越認知和獨到的詮釋。
二、芭蕾舞尉《牡丹亭》對原著主題意蘊給予了忠實再現、挖掘和升華李六乙版本的《牡丹亭》,不僅遵循了原著揭露封建禮教的殘酷、讚美有情人對自由、幸福的頑強追求.而且對湯顯祖《牡丹亭》的文化意蘊進行了深度挖掘和升華。
該劇的文化內涵首先是對生命價值的追尋。全劇緊緊抓住原著“隋”的主題,通過對“情”的渲染,通向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的審視和探究。原著中杜麗娘因遊春而傷懷,完全是出於人之本然——被迫禁錮閨中的青春少女,面對春天的勃勃生機.面對那奼紫嫣紅、鶯啼燕囀的氣象,其心理反差何其大矣’麗娘“一生兒愛好是天然”,可在封建禮教制約下,只能眼睜睜看著良辰美景嘟付與斷井頹垣”!現實不允許她享受青春的快樂與幸福,她不得不拋卻舂光、虛擲華年。這無疑是違背天道自然的.其結果便是杜麗娘的“春情難遣,懷人幽怨”,這就導致了麗娘情、愛的愈加執著、沉迷、苦痛’終於,情愛的極致衝破了生命的極限轉向生命的終點——死亡。因為只有生命的終點——死亡可以證明、可以滿足、可以實現那極致的情、極致的愛。杜麗娘情極而終,愛極而卒,用自己的青春生命完成了她的至情至愛。
李六乙的《牡丹亭》將原著的五十五出濃縮成兩幕六場,惜墨如金,集中表現杜麗娘對情的痴迷和投入。在“遊園·驚夢”一場,麗娘憑藉“本我”的真舞蹈:在。尋夢·喚美”場,麗娘夢想“織女採桑.牧童放歌,夫唱婦隨”,在“入夢·寫真”一場,麗娘以身體潑墨,留下自己生命的美和青春的夢。
所有這些,都是指向一個目標——表達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對於封建社會的弱女子牡麗娘來說,珍惜青春,享受青春的活力與激情.為自己所愛之人去體驗去付出去品昧“活”的感覺,那就是生命的快樂。所以.麗娘用全部青春.全部的生命,全部“生”的存在,去換取她的“情”與“愛”,去換取永恆的“真”與“美”,以確證她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其次,該劇始終遵循原著與封建禮教抗爭、借超現實的時空實現理想的意圖。比如在第二幕第二場“冥判·魂游”中,“死”的婆結和“生”的希望在地府里演繹。
第三,該劇大大張揚了人性的本質。
在芭蕾舞劇《牡丹亭》中,無論是麗娘的春夢,還是柳夢梅的玩真,都表現出一種希望與絕望碰撞下的心靈釋放。其靈與肉,美與醜,情與理-愛與欲,真與假,雅與俗的激烈對抗,如狂飈巨瀾,衝擊得人靈魂出竅。這就是人的自然,人性的自然!否則,杜麗娘怎會因情而亡,因愛而卒。因情而亡不違天理,人性的本質通過對柳杜的精神世界的剖析、宣洩和演繹,得到了張揚。
第四,該劇對原著主題進行了意義升華。
芭蕾舞劇《牡丹亭》中,花神麗娘伴隨著杜麗娘的每次夢境,且出現在每一個關鍵時刻指引杜麗娘,幫助杜麗娘,直至“冥判·魂游”一場,杜麗娘、花神麗娘、崑曲麗娘同歌共舞。及此,舞劇的主題意義早己超出了原著對情的褒揚對“夢”的寄託和對封建制度的抨擊而升華到更高的境界——人、鬼、神交融,精神和肉體復歸,“自我”、“本我”、“超我”重台,生與死再次超越“現實”與“夢”終於從衝突、交融到統一,靈肉無分,人鬼無界,今昔無異,情愛無別。人道、地道、天道融通無礙,一個純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呼之欲出,有力地升華了原著的主題意蘊。
三、芭蕾舞劇《牡丹亭》打破了傳統
模式的藝術表現手法。該劇的藝術表現手法,首先是採用了如前文所述之心理戲劇的手段.其次是借鑑了一些後現代主義的方式。
芭蕾舞劇《牡丹亭》較為明顯的藝術手法就是突破門類藝術的界限,將戲曲和其他舞台表演手段融人芭蕾,既採用了一些極其寫實的方式,倒如真實的小動物出現在舞台上,又廣泛借鑑傳統戲曲的虛擬象徵手法——例如將柳枝作為一種虛擬的符號,既象徵“情”、“愛”,又象徵柳夢梅其人,舞蹈中柳夢梅手執柳枝撫弄麗娘,以含蓄地表現親吻的意象,再如,“抬畫·玩真”一場,用杜麗娘的衣服象徵麗娘的畫像、以至象徵香艷的麗娘,藉以表現柳夢梅在虛無的真實中完成尋夢。
尤其是尾聲.大幕緩緩拉開.牡丹花瓣片片飄落,一把椅子靜靜地立在舞台中央,呈現著傳統戲曲一桌兩椅的程式性空間,呼應著舞劇開場的“引子”——當初,杜麗娘正是在這裡開始了她的故事。椅子,在此被定格為一個極其鮮明、強烈的意象符號:麗娘的椅子—一椅子上的夢——夢的驚天地泣鬼神——夢的實現—一夢的繼續
另外,作為舞蹈戲劇,李六乙的《牡丹亭》,堅持了舞劇的立身之本——“舞”,以舞蹈為本體來結構全劇,並且較好地把握住了舞劇的創作原則,既沒有按部就班地講故事,叉密切注意戲劇結構的嚴密邏輯,同時充分發揮舞蹈在創造動態視覺意象方面的優勢,用虛擬象徵的抽象手法和現代芭蕾的風格語言,令人折服地完成了舞劇的創作。
該劇的舞蹈,其編舞技法較為熟練、規範,對動怍的掌握也比較得心應手,表現出編者訓練有素的編舞能力。無論是獨舞、雙人舞還是群舞,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另外,作為檢驗舞劇水準的雙人舞,其動作設計順暢、連線自然.少有突兀之感,有些段落也不失漂亮凝練。尤其是作為整個舞劇里不同規定情境中的氛圍營造和時空意象之載體的群舞,其寫意的表現手法,顯現出“夢”的特點,有助於舞劇意境的創造。
當然,該劇的舞蹈也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主要的不足在於:中心人物的動作形象缺乏個性特點,沒有找到十分切合杜麗娘和柳夢梅性格特徵的典型動機,弱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此同時,當需要柳杜進一步地宣洩激情、表現活力、展示苦痛的時候,舞蹈推得不夠t高潮出不來,動作的可能性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開掘,留下一些遺憾。
需要提及的是,編舞費波作為青年舞蹈編導,初次與國內著名戲劇導演、劇作家李六乙合作.能夠領會他的創作意圖,不與其相悖,確保了舞蹈部分與劇作整體相協調.已屬不易,應該得到靛,願他不斷進步。
該舞劇能引人矚目的原因還在於,它是一部強強聯決的佳作,從編劇、導演到作曲、舞美、服裝、燈光設計皆是國際國內獲大獎的藝術家。是故,芭蕾舞劇《牡丹亭》以其縝密的藝術構思、嚴謹的戲劇結構、簡潔的舞台布景、典雅的服裝設計、特色鮮明的音樂、優美“調的舞蹈,打造出中國芭蕾舞史上第一部心理芭蕾;劇,其深刻感人,美輪美奐,堪稱一次成功的嘗試。
作品風格
1、在藝術手法上,改編者充分研究了《牡丹亭》誕生的歷史背景。正是明王朝封建樊籬最嚴酷的時期。那時大家閨秀的禮教標準就是“小女子只合閨中坐”,連到自家花園小憩片刻都是大逆不道的。在這種封建道德標準的桎梏下,就是在戲中出現後園相會私訂終身的情節也將是大逆不道被查禁的,因此,湯顯祖這位一生以“全力對封建社會進行有力抨擊,大聲疾呼一個自由理想社會的到來”為己任的偉大作家,就乾脆充分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主要情節寫成夢,在夢裡大作文章。生活中不能做的事,我在夢裡做,人間不能得到的同情,我讓地府判官來同情。改編者就緊緊抓住《牡》劇這一浪漫主義的特點,結合舞劇之所長,充分調動舞劇各種綜合藝術手段,所以使得一些章節被譽為“夢裡的詩、詩中的舞”例如“驚夢”一場、帷幕一開,垂柳飄飄,碧水蕩漾,舞台上色調和諧清新,就使觀眾心曠神怡,隨後十八位花仙翩翩起舞,又給人以美不勝收的感受。然後麗娘夢梅在花中若隱若現,一步步漸入佳境……。
這一場可謂充分發揮了舞劇的所長,而取得其特有良好的效果。又如“尋夢”一場中,麗娘相思成病,自知不久於世,從她自描春容到不幸辭世這段戲中,戲曲多用大段唱腔來表達她十分複雜的心情,然而,舞劇卻大膽運用了電影幻化的手法,在特寫追光之下,一對熾熱地追求自由幸福的麗娘、夢梅,在翩翩起舞,另一對掙扎在封建雷池之中的麗娘、夢梅,纏綿悲切。兩對幻影在抱病懨懨的杜麗娘面前交替出現。對於前者,她羨慕嚮往。對於後者,她茫然若失。隨後,眼前又出現四個柳夢梅幻影與麗娘共舞。突然,舞台上四個柳夢梅兀地變成四個杜寶,輪番指責她違教叛禮。終於,麗娘不堪刺激,暈倒在地。這一大段舞蹈安排,細膩地揭示了杜麗娘的內心世界可稱是不似戲曲,勝似戲曲。其他如“還魂”一場,一般戲曲表現麗娘還陽,多是一陣濃煙過後,人物便出現在舞台上。而舞劇卻運用花仙的構圖與色彩,以象徵手法砌成墳墓,讓回生的麗娘濃裝艷容,在花叢中央升起。使全劇的團圓結局更添美感。以上處理,使全劇抒情、浪漫的基調貫徹始終,都是發揮舞劇藝術所長的成功之處。
2、在人物刻劃上,改編者對杜麗娘這一人物是經過精心分析,同是反對封建制度追求婚姻自由的少女,杜麗娘既有別於多愁善感、孤芳傲世的林黛玉,也不同於可憑超群武藝與法海抗爭的蛇仙白素貞。麗娘自有其純真、重情、倔強的個性。陳愛蓮在麗娘的舞蹈設計的語彙選擇上,在飾演麗娘的表演神態里,處處都注意到從人物的個性分寸出發,是十分成功的。
3、在舞蹈設計上,該劇本著“精神上忠於原著、表現上力求創新”的理念,著力展現古典意蘊之核心、現代元素之融匯、江南靈秀之氣韻、多維奇幻之情境。該劇編導之一、前線文工團團長應志琪介紹:《牡》劇的創作十分艱辛,原著長達五十五出,要在短短的幾十分鐘裡,作出相應的表達,難度極大。主創人員通過反覆的研討之後,對原劇進行了大膽的取捨與創新,決定選取原劇中男女主人公極其浪漫的愛情主線,從而使故事更加凝練、完整,人物豐滿突出。劇中杜麗娘為爭取精神的自由、婚姻的自主,不怕穿越生死,執著追求真情真愛,從而彰顯人性的美麗和精神的光芒,這就是舞劇著力要體現的核心思想。在作品的創作中,編導力圖以自由的精神來構建自由的夢境,用自由的敘述方式,打通人神之間的通道。通過大開大合、大起大落、大俗大雅、大悲大喜等強烈的對比手法,追求一種浪漫的氣質和氣韻上的跌宕變化,以獲得飛揚的視覺體驗和審美效果。
更為難得的是,舞劇在著力營造“雅”的意境的同時,編導竟然在“俗”上匠心獨具,實現了大雅和大俗的統一。劇中特意安排了三段充滿生活情趣的舞蹈場面分別表現了杜府書房裡讀書的場景、杜麗娘相思患病杜府上下忙亂的場景和街市之上芸芸眾生的千姿百態。這些段落與劇情巧妙吻合,形成了視覺的對比和反差,為舞劇融入了更加豐富的色彩和多樣的表現手法。
4、在音樂設計方面,《牡丹亭》則是以“民族底蘊、交響寫法、時尚風格”來彰顯東方魅力和古典神韻。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在《牡丹亭》曼妙舞姿跌宕起伏的樂曲背後,卻是一位魁梧的漢子——方鳴。他是全劇的音樂總設計,也是2008年北京殘奧會開幕式的音樂總設計。方鳴說,《牡丹亭》讓自己更深刻地認識了腳下這片江南沃土,增添了對它的熱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鳴的筆下曾流淌出《小城雨巷》汩汩的絲竹之聲,在《牡丹亭》中,他再次彈奏江南神韻,使自己的藝術積澱添加了新的養分。
5、在舞美設計上,該劇更是獨具匠心,通過各種牡丹畫面的拆分、變異、組合映襯主題,特色鮮明,服裝風格則具有清新典雅的江南特色,巧妙地把傳統元素和現代審美結合起來,不乏神來之筆,通篇充滿著清新典雅的江南水墨畫意蘊,散發著奇幻瑰麗的現代氣息,營造了精緻華美的舞台氛圍,擔任此次服裝設計的莫小敏同時也是大劇院版《圖蘭朵》的服裝總設計,他的造型設計中不僅有優雅飄逸的古典風格,更有時尚造型,甚至是來源於動漫的靈感。
舞美的獨特設計同時賦予了牡丹更多的象徵意義,通過牡丹的色調、多寡和形體變化,從中拆解出多重含義,以推動劇情變化和抒發人物心境,如中規中矩的大紅牡丹隱喻了封建禮教的嚴酷束縛,灰色破碎的牡丹代表了劇中人物低垂失落的心情,黑色牡丹暗示著死亡和悲哀,雲狀的純白牡丹則表明愛情的純潔和復生等等。
此外多維空間的運用也為舞劇展現出奇幻的情境,藉助舞台布景和燈光的拆分變異打通了人神間的通道。劇中為了表現杜麗娘“離魂”等場景,更是在舞台上大膽運用了“威亞”技術,講述杜麗娘靈魂離開軀體遊走於天上、地獄、人間的過程,營造出“人間天上,兩重世界”的奇幻之境。
爭議
芭蕾少了些,更像現代舞
《牡丹亭》票房雖然火爆,但爭議並未因此減少。近年來在國內舞台上,與《牡丹亭》相關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此次中芭創作排演《牡丹亭》,曾被人說成是“趕時髦、追時尚”,對此,中芭趙汝蘅團長表示:“我們並不是趕時髦,我們認為《牡丹亭》是最適合改編成舞蹈的古典作品,很美,故事簡單,適合藝術展示。中芭一直期望將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用西方芭蕾的手法表現出來。之所以邀請李六乙來擔任編劇導演,也正是看中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牡丹亭》演出現場,觀眾也有異議,認為該劇“芭蕾少了些,更像一出現代舞”。話劇“先鋒導演”李六乙首次執導芭蕾舞劇,他認為:“這部劇在舞台面貌和整部劇的氣質上就是後現代的。”李六乙還表示:“至於各界的爭論反應,我從來不擔心。一個藝術作品被爭論並不可怕,真正好的爭論反而是藝術發展的起點和基礎。對這部劇,我們非常有信心。”
“怪”(音樂)、“散”(舞蹈)、“亂’’(動作)、“差”(整體)
該版本一公演,相關學界眾說紛紜,見仁見智,各執一端,其優劣品評幾近天淵。有人用“怪”
(音樂)、“散”(舞蹈)、“亂’’(動作)、“差”(整體)來評價該劇;但又有人說它是中央芭蕾舞團自創劇目中之佼佼者,藝術含量很高,有人認為,既然是中國傳統劇目,音樂就該用崑曲,不能加入西方經典音樂:有人反駁,如若傳統劇目不能動用西方樂曲,則用芭蕾來表現《牡丹亭》,一開始就屬違禁之舉……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喜歡該劇音樂的,往往不是音樂內行;為該劇舞蹈說好話的.反而是戲劇界人士,讚賞其舞美、服裝的,多數亦非專業舞美者。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它似乎在提醒大家:通常情況下,專業人員總有一種職業模式,習慣用固有的模式來衡量眼前的事物,因此不容易接受那些打破常規的東西。而非專業者,只要有相應的藝術識養,雖然可能在專業知識上欠缺一點,卻往往多一份寬容,因為他們腦子裡的清規戒律會少一些,觀念容易更新,視野也就更為廣闊,不會墨守陳規,因此毹夠接納新的創造。
情節:古典故事被後現代了
自從中芭團長趙汝蘅對外公布籌措的新劇定格為經典名著《牡丹亭》開始,質疑聲就不曾間斷。崑曲版《牡丹亭》是毋庸置疑的經典之作,其深入人心從在國內外連創的票房奇蹟就可見一斑。當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從電影變身芭蕾獲得了成功,但《牡丹亭》是否適合在足尖上來跳?5月2日晚的全球首演,讓觀眾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牡丹亭》:該劇貫徹了之前《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創新理念,並且更加大膽,大量使用了現代藝術元素。
第一場“驚夢”杜麗娘與花神的雙人舞堪稱驚艷奇妙。那位崑曲青衣似有似無若即若離地貫穿始終,更像是一個籠罩在舞台上的文化符號,隱隱地在提醒著觀眾她的血脈淵源。痴情杜麗娘、崑曲麗娘、冥界麗娘穿插進行,虛實結合。布景色調以紅、白、黑為主,舞台設計抽象,伴著交響樂激情厚重的音律,讓觀者耳目一新。甚至小狗、和平鴿也成了該劇的道具之一。該劇原來曲折的情節已被模糊、抽象化處理,原有的古典氣質也已被淡化了。
相關評論
1、說《牡丹亭》不能不說湯顯祖,更不能不說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也稱“玉茗堂四夢”)。西人弗洛伊德釋“夢”,認為是體內被壓抑的“力比多”的一種釋放方式;老祖宗周公解“夢”,看重的卻是夢之“意象”的象徵性意蘊。在《紫簫記》《紫釵記》《牡丹亭》(也即《還魂記》)與《邯鄲記》這“四夢”中,《牡丹亭》以成功地塑造了杜麗娘的形象而被廣為傳唱以至久傳不衰。
2、這部舞劇十分重視“敘事性”,它的四幕分別是《閨塾·驚夢》《寫真·離魂》《魂游·冥誓》和《冥判·回生》。應當說,就舞劇的改編與原著的關係而言,一是把握了原著題旨之精義,二是擷取了原著情節之精要,三是開掘了原著可舞之精粹。讀到應志琪的“導演闡述”,說是“力圖以自由的精神來結構自由的夢境,用自由的敘述方式,打通人神之間的通道。通過大開大闔、大起大落、大俗大雅、大悲大喜等強烈的對比手法,追求一種浪漫氣質和氣韻上的跌宕變化,以獲得飛揚的審美體驗和視覺效果。”應當說,舞劇《牡丹亭》的“視覺效果”是強烈的,其原因主要在於:一、舞劇的戲劇場景選擇提供了視覺呈現的豐富性;二、舞劇的舞蹈氛圍營造提供了視覺捕捉的變化性;三、舞劇的舞台科技運用提供了視覺感應的新穎性。正是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舞劇《牡丹亭》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效果,這一視覺效果也的確給人以飛揚的審美體驗。但是,我對舞美設計者“通過拆解牡丹並運用牡丹變幻來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劇情發展”不敢苟同。“牡丹”在《牡丹亭》中的象徵意蘊是直指杜麗娘的,也即前述“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得先”?用“中規中矩的大紅牡丹隱喻封建綱常禮教的嚴酷束縛”,用“灰白色破碎的牡丹代表人物低垂失落的心情,黑牡丹代表地獄,雲狀白牡丹代表復生”,不僅“所指”十分牽強,其“視象”也顯得累贅。
3、審視舞劇《牡丹亭》的敘事性,使人覺得過早進入《寫真·離魂》是一個結構上的缺憾。現在的舞劇《牡丹亭》,《寫真·離魂》是“承”,而以《魂游·冥誓》和《冥判·回生》兩幕來完成“轉”與“合”,就勢必過多地去寫“魂”的遊蕩和“冥”的陰森,就難免“轉”得費勁且“合”得傷神。我對舞劇《牡丹亭》舞台呈現的總體感覺是:一、舞的鋪陳比戲的敘述更有效;二、群演之舞比主演之舞更有味;三、下半場比上半場更有彩。為什麼會這樣呢?細想起來還是與舞劇敘事性的結構相關。如果在一幕《閨塾·驚夢》的“思春”之後,展開“病春”的敘述以作為“思春”的承續,不僅杜父所代表的“法理”與麗娘“春心”的矛盾可以展開,而且可以通過外化麗娘的“病中所思”來強化“園內所夢”,亦可藉此為“寫真”之“留春”做比較充分的鋪墊。所謂“下半場比上半場更有彩”恐怕就在於上半場的敘述過於“急促”因而也就過於“侷促”,下半場“寬裕”的敘述空間當然也就使得色彩比較“富裕”些。但這種該“承”未承、該“轉”又未轉的敘述,為編導處理“舞”與“劇”的關係帶來了麻煩,也為編導處理“群演”與“主演”的關係帶來了麻煩——因為“戲”的敘述有欠妥貼,“主演”的敘述便顯得欠火候了。
4、情節推進的起、承、轉、合對於舞劇結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什麼是判斷舞劇《牡丹亭》繁略是否得當、濃淡能否得體的參照呢?使人以為主要是杜麗娘的內心世界,是她的內心世界是否有效外化並有效展開。《牡丹亭》之所以為舞劇編導青睞,正在於杜麗娘的“自由精神”——這個“自由精神”體現在杜麗娘的“夢遊”和“魂游”之中。孔老夫子早就有“游於藝”之說。也就是說,藝術本身是讓人來放縱遐想、馳騁精神的“自由”活動。但為什麼這種“自由”要以藝術為載體呢?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精神的表述主要依附於物質的形態;二是太“自由”的精神總是希望藉助審美意象而委婉含蓄地陳述。就後者而言,太“自由”的精神總是與現實有所牴牾的,即使是在藝術中來言說可能也不得不有所收斂。《牡丹亭》所要揭示的,其實正是杜麗娘憧憬愛情的“自由精神”要衝破現實的桎梏,而從“夢遊”到“魂游”正是她衝破桎梏不斷升級的行動。遺憾的是,舞劇《牡丹亭》把戲劇衝突的焦點交給了“冥判”,麗娘之父杜寶作為戲劇矛盾的另一方被輕易地放過了。
5、從細部處理來看,舞劇《牡丹亭》也有可圈可點之處。“麗娘病重”一場,為了烘托杜府上下一團忙亂的氣氛,編導用一連串的舞蹈片段——開方、抓藥、熬藥、吃藥、選婿一一進行概括,其中又巧妙地利用了一扇扇門的分割空間:人穿在門內外穿梭往來,忙亂之意不言而喻,既增強了舞蹈的觀賞性,又在簡明扼要之中交代了情節。“寫真”一段,編導採用“鏡像舞”將“畫像”活化,兩個杜麗娘、其中一個代表她的畫像在紗幕內外對影而舞,也是一個巧妙發揮舞蹈手段的設計。在場面鋪陳上,柳樹、花神、冥界的群舞增添了舞劇的靈。其中最具詩意的當屬一幕“夢境”場景,創作者草木擬人化的手法將杜麗娘的夢以舞蹈直觀的方式呈現,“萬綠叢中又點出一抹紅”,既重點突出了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夢幻雙人舞,再加上精良的舞美製作,場景美輪美奐。
帶有江南水鄉靈秀溫婉的舞劇《牡丹亭》,融寫實敘事與夢幻詩意於一體,牡丹亭下、太湖石邊、芍藥欄前、持柳少年;喧鬧集市、赫赫杜府、石姑道觀;黑白無常、閻王殿前、清明冥界,天、地、人三界不僅構成舞台色調的對比,也使得杜麗娘的“愛情”有了上天入地的力量,更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但金無足赤,獲得本次舞劇舞蹈詩比賽金獎的舞劇《牡丹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劇中出色的舞段,特別是作為舞劇重點的雙人舞缺少獨特性與創新性。二:相比於去年上海國際藝術節閉幕式的首演,經過修改的該劇在戲劇性、敘述性方面合理了、順暢了,但仍不夠精彩。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編導雖然抓住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這一核心精神做文章,但抓得還不夠深入,應該給杜麗娘內心世界的展示騰出更多的空間。為此,編導應更加大膽地擺脫原著的敘事順序,以舞劇的視角重新結構。因此,舞劇《牡丹亭》除了自身已具有的優點值得讚賞、可供學習之外,認為其自身之外的啟示還在於:對於“以舞蹈演故事的舞劇”創作,編導的著眼點不應只放在“舞”或者“劇”,而是應圍繞人物內心深入開掘,再把舞蹈與故事有機的融合起來。
6、因此,討論舞劇的結構不能不討論戲劇的衝突,而討論戲劇的衝突又不能不討論人物的關係。我們絕大部分的舞劇創作,都是圍繞著女首席來結構人物關係的。舞劇《牡丹亭》的人物關係,應以杜麗娘為核心來構織,這是不言而喻的。確切地說,“杜麗娘”作為舞劇人物關係的紐結,其心境的際遇又更優先於環境的設定。柳夢梅作為舞劇的男首席,在劇中應主要是杜麗娘心境的外化,應出現在杜麗娘的“夢遊”和“魂游”之中。柳夢梅的出場應在杜麗娘的心境之中;即使是杜麗娘人去魂游之際,也不應形成柳夢梅“活見鬼”的場景。相對於杜麗娘的心境而言,其置身的環境雖非“自由精神”的用武之地,但畢竟是戲劇衝突形成並最終化解的預先設定。目前舞劇現實環境中設定杜父、杜母兩個人物,我以為就不如將杜母換成丫環春香。這個春香及其引導麗娘賞游的園林,其實構成了以杜父為代表的現實環境和杜麗娘心境之“自由精神”的通道,是戲劇衝突的引線也將最終為戲劇衝突“收官”。
7、為使《牡丹亭》能進一步精益求精、優中更優,我以為它還要在強化舞蹈思維、豐富舞蹈手段、拓展舞蹈境界、突出舞蹈個性上下功夫。具體來說,《牡丹亭》一要考慮結構布局的調整,即前述延展“夢遊”、緊縮“魂游”,使“承”的部分遊刃有餘而使“轉”的部分“快刀亂麻”;二要考慮人物關係的調整,即前述以春香替下杜母,由現實中亦存在的可“游”之境比較自如地過渡到“游”之心境;三要考慮敘述方式的調整,改變目前上半場由杜麗娘主敘而下半場由柳夢梅主敘的狀況,通過對上半場“夢遊”和下半場“魂游”的強調,將“主敘”集中到杜麗娘身上,這不僅可以清晰表現理念而且可以明朗敘述風格;四要考慮舞蹈設計的調整,這主要有3點:一、要更美好地處理“冥判”之類的鬼戲,使杜麗娘的“魂游”得到更美好的表現;二、要更舞蹈化地處理杜麗娘的“寫真”,使柳夢梅的睹物思人擺脫啞劇性;三、要更細膩地處理杜麗娘與柳夢梅的“雙人舞”,不僅要“入情”而且要“進戲”,要以情感的深化推動劇情的發展……作為“觀後”,這篇短文顯然有些過於“理論化”了,但目的卻是為了舞劇《牡丹亭》真正表現出杜麗娘的“精神自由”和表現好“自由精神”的杜麗娘。切記,這是一個“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的杜麗娘。
專家評價
多位藝術家給予高度評價
《牡丹亭》首演之後,中國舞蹈界許多專家都給予這部作品高度的評價,認為該劇作為一部以現代手法演繹傳統經典的舞劇,在藝術追求上作出了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主題凝練,品味高雅,彰顯至美至愛魅力,讓觀眾在多彩的審美中受到感動、得到啟迪,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倡導民族美德、服務和諧社會,將產生積極影響。
馮雙白(中國舞協分黨組書記):觀看《牡丹亭》的時候我被劇情深深吸引,有好幾個地方我覺得內心非常的感動,不知不覺地被帶到了情景當中。整個舞劇應該說是非常的精美,在崑曲《牡丹亭》之上又給出了一個舞劇版本的全新解釋。應該說這部作品是近些年來舞劇創作的重大收穫,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新鮮的創作經驗。
於平(國家文化部藝術司司長):大型舞劇《牡丹亭》改編非常到位,開掘了原著可舞之精華,把握了原著之精義,汲取了原著情節之精妙,開掘了原著文字之精華,舞台呈現和敘事一致,劇情演繹流暢生動,給人以震撼。
賈作光(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顧問):大型舞劇《牡丹亭》是軍隊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奉獻的一部精品力作,通過藝術家們的傾心創作,保持了“清、巧、妙、氣”的特點,古色古香,古風古氣,高質量、高水準,非常難得,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具備較高審美價值,讓觀眾得到了極大的精神滿足和藝術享受。
趙國政(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原主任):這部舞劇的難度相當大,我越看原來的劇本、原來的方案,越感覺到改編這個題材比改編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要難。但是創作者準確地把握了原著的精神核心,又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創新,使該劇富有文化底蘊,保持著濃郁的東方特色。
羅斌(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舞劇《牡丹亭》賦予古典名劇以現代生命,使其在舞台上重新綻放出夢境般的藝術色彩,風格典雅浪漫,是一部具有現代意味與古典情懷的舞劇精品。
相關看法
中國國家芭蕾舞團新創作的《牡丹亭》,很快出現在深圳的舞台上,這也是這部作品第一次離開北京公演,深圳演出市場的一些策劃還是頗具魄力的。
這個來自中國古典文學的《牡丹亭》,經過中國最好的芭蕾舞團體的打造,視覺上美輪美奐,有十分考究的形式感,包括舞台的設計、舞蹈的編排等等,充分展示了舞蹈的形式魅力。有兩點是十分可貴的:其一,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題材、素材,這對發現傳統文化價值是一個探索。其二,用一種大張旗鼓的方式展示舞蹈的形式之美,在表達上也有一些新的東西,有一定現代意味。
當然這個作品可能仍處在爭議中,儘管節目單上也印著“遊園”、“驚夢”、“冥判”等字樣,但是這個《牡丹亭》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抒情的,敘事性很弱,這與故事曲折的《紅色娘子軍》正好是兩個極端。
整體看來,這個版本的《牡丹亭》更像個大型舞蹈而不太像舞劇。但是觀眾難免有一種觀看舞劇的期望,而且對於這樣一台大型製作來講,“舞劇”也無疑是更有感召力的。而且,《牡丹亭》首先是一部愛情劇,而芭蕾舞《牡丹亭》的愛情劇分量很弱,更像一個哲理劇,不知是題材的顛覆還是分寸沒有掌控好。其實,很多現代芭蕾舞作品也還是很有敘事性的,像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 、《皮德魯什卡》等作品。雖然是現代芭蕾舞經典,但“現代”主要是體現在音樂上,舞蹈的編排仍保留著很好的敘事性。一個大型的舞蹈作品,因為要包含更多的內容,不能不通過一定的敘事來實現(當然不能再像《紅色娘子軍》那樣包含過於曲折的故事)。一個恰到好處的敘事,能將所有優美的舞蹈串成一個有機體,而不是若干漂亮的片斷展示。
《牡丹亭》的音樂由郭文景創作,郭文景有幾處採用印象主義音樂,比如第一幕的第二段舞蹈中,幾乎全部採用了德彪西《亞麻色頭髮的少女》,還有一段採用拉威爾的《達芙尼和克洛瓦》第三幕的片斷素材。這種音樂素材的使用,產生了一種神秘主義的玄思。郭文景的音樂還是很好聽的,但是感覺還不夠淋漓盡致,還有很大的推敲空間。戲劇唱白與樂隊混合,陳其鋼在《蝶戀花》中有成功的嘗試,郭文景也採用少數唱白,加入到舞劇音樂中來,顯得很鮮活。
三身杜麗娘的設計,同樣有一種玄學色彩。對於大型舞台作品來講,敘事是一種最可靠的表現手段。敘事對唯美的表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有挑戰性,但這才是經典產生的土壤。這個《牡丹亭》有沒有可能成為新的經典,或許不好預測。但是,經典作品要求結構完整,能打動人,《牡丹亭》在這兩個方面都還有所欠缺。敘事被舞蹈淹沒,結構還是鬆散的,愛情只是一個虛渺的影子。在運用傳統題材創作的時候,我認為應該保留足夠分量的原著精華,不能過於天馬行空,否則很可能只是捕風捉影。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浪漫主義理想。這個理想作為封建體系的對立面而出現。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都屬於杜麗娘。湯顯祖描寫杜麗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寫杜麗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寫出,她不是死於愛情被破壞,而是死於對愛情的徒然渴望。通過杜麗娘的形象,《牡丹亭》表達了當時廣大男女青年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儘管如此,《牡丹亭》還是一部有自己特點的優秀作品,有頗多創新,堪稱舞台精品。比法國人的《搖滾芭蕾》、俄羅斯人巴蘭欽的《小夜曲》都要好,作為一種舞台樣式也值得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