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1882年6月17日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附近的奧拉寧堡(今羅蒙諾索夫),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性別:男,1882年6月17日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附近的奧拉寧堡(今羅蒙諾索夫),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

1901年入聖彼得堡大學攻讀法律,1903年師從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學習作曲,1909年起寫了許多著名的芭蕾舞音樂,享有世界聲譽。第一次大戰期間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為法國公民,1939年開始定居美國,從事指揮和創作活動。他是現代主義音樂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創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俄羅斯風格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序列主義時期。

學歷

斯特拉文斯基的父親是聖彼得堡帝國劇院的男低音歌唱家。斯特拉文斯基9歲開始學習鋼琴,1901年入聖彼得堡大學攻讀法律,1903年師從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學習作曲,1909年起寫了許多著名的芭蕾舞音樂,享有世界聲譽。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

經歷

1910年至1914年間,斯特拉文斯基全家多次前往瑞士,他一邊在那裡療養,一邊為演出事宜出入巴黎,後來長住瑞士。即使在瑞士這個永久中立國,戰爭也意味著匱乏,斯特拉文斯基的多數音樂出版商多數都屬於敵對國家,俄國的莊園也不再能夠為他帶來收益,因而生活變得相當拮据。迫於生計,他組建了一個“袖珍劇院”公司,在瑞士的鄉村里作巡迴演出。《士兵的故事》也由此誕生,在瑞士洛桑首演並獲得巨大成功。其呈現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和在代替序曲的第一段進行曲《士兵進行曲》中發明的避免重音突出的“雙重節奏”,都成為日後這位作曲家延續多年的創作特徵。

1915年,一戰爆發。斯特拉文斯基所有的私人財產都被沒收,從此不得不為生計而工作。作品配器方面顯得十分節儉(為了避免動用大樂團),以適應當時的經濟狀況。

1920年代,經過一系列探索,斯特拉文斯基創立了新古典主義,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號”。之後芭蕾舞劇的創作逐漸減少,而將創作的重心集中到歌劇及室內樂上。並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家密切交往。其中對其影響最大的是藝術大師畢卡索。斯特拉文斯基在進行新古典主義創作的同時,也對爵士樂產生了興趣。

1938年,斯特拉文斯基的女兒、妻子和老母親相繼去世,再加上希特勒侵占波蘭和二戰的爆發,促使斯特拉文斯基前往美國謀生。加入美國國籍之後,樂曲中爵士樂的風格越發濃郁;而在作曲上重新開始創作大型作品。在完成了歌劇《浪子的歷程》之後,斯特拉文斯基開始對序列主義產生興趣。

1950年代初,斯特拉文斯基開始運用十二音體系來寫作。

1956年,開始運用整體序列主義。他將勛伯格及其弟子韋伯恩的作曲技法加以改造,形成了他個人的風格。

1960年代之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逐漸減少。

1962年,斯特拉文斯基重新回到俄國。與此期間,出版了大量的訪談錄、回憶錄。

1970年,由於健康原因,回到紐約。

1971年4月6日於美國去世,死後葬於威尼斯;同年香奈兒也病逝巴黎。

關於國籍

1920年起斯特拉文斯基成為法國公民,1939年定居美國,並先後入法國籍和美國籍,從事指揮和創作活動。1971年4月6日,斯特拉文斯基逝世於美國紐約。

作品

斯特拉文斯基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他長期脫離祖國,生活在國外。這使得他生活經歷複雜,創作作品眾多,風格多變。從主要代表作為早期三部舞劇音樂《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其他重要作品還有舞劇《婚禮》《普爾欽奈拉》《阿波羅》《競賽》,歌劇《俄狄普斯王》《浪子的歷程》《普西芬尼》《詩篇交響曲》《三樂章交響曲》鋼琴曲《俄羅斯聖歌》《我兒童時期的回憶》等。

Стравинский Стравинский

代表作品

《彼得魯什卡》

《彼得魯什卡》是俄羅斯近代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所寫的一部芭蕾舞劇。在斯特拉文斯基創作出成名作《火鳥》以後,他的委約者賈吉列夫非常興奮,決定再與斯特拉文斯基合作一部芭蕾舞劇供他的芭蕾舞團上演。該劇創作於1910年,由亞歷山大·貝努瓦創作劇本,米哈伊爾·福金編舞,尼金斯基主演,1911年6月3日首演於巴黎。1947年,作曲家又對原譜進行過修訂,目前的演出一般使用修訂版。

舞劇劇情由俄羅斯民間故事改編,敘述一位魔術師在市集上表演木偶戲,結果使三個木偶彼得魯什卡,芭蕾舞女演員和摩爾人都有了生命。彼得魯什卡愛上了女演員,但女演員卻喜歡摩爾人。彼得魯什卡無法忍受,便設法破壞了他們的愛情,摩爾人氣得發瘋,把彼得魯什卡殺死。福金認為這部舞劇是他的得意之作,劇中的舞蹈具有強烈的現代性,採用機械式的造型和步法,突出了角色的性格特點,而且以男主角而非女主角作為作品的中心,在芭蕾史上具有開創性的作用。彼得魯什卡也是尼金斯基個人最喜愛的角色。

從音樂角度來說,《彼得魯什卡》是《火鳥》和《春之祭》之間的橋樑,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個人風格逐漸成型,創作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一環。該劇的音樂富於動力,配器尖銳粗糲,鏇律充滿俄羅斯民族風情,對打擊樂器和銅管樂器的使用方面有很多開創性的貢獻,是斯特拉文斯基最為人喜愛的作品之一。後來作曲家還將該劇音樂的三個片段改編成了鋼琴曲。

《火鳥》組曲

 芭蕾舞劇《火鳥》  芭蕾舞劇《火鳥》

芭蕾舞劇《火鳥》完成於1910年4月。6月25日,在巴黎歌劇院首演,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演出結束後,前來觀看演出的德 彪西會見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並表達了自己對《火鳥》的讚賞。從此斯特拉文斯基一舉成名。有人還認為斯特拉文斯基自從寫了《火鳥》組曲後,他就與里姆斯基 ·柯薩科夫和拉威爾等人並駕齊驅了。

芭蕾舞劇《火鳥》的劇本是由俄羅斯舞劇團的編導米哈伊爾 ·福金根據一個古老的俄羅斯傳說而編寫的。劇情大致為:王子伊凡為解救被魔王卡茨囚禁在城堡中的公主,與魔王進行了一番搏鬥,但不幸被魔王捉住。關鍵時刻,王子得到了一隻神奇火鳥的幫助,最終戰勝了魔王,救出了公主。斯特拉文斯基後來根據芭蕾舞劇《火鳥》的總譜改編了三部組曲,其中以第二部組曲最為著名,是當今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劇本。

這部組曲共分七段:

引子——樂曲以帶弱音器的低音弦樂器奏出一段起伏的陰暗鏇律為開始。在這支鏇律上,有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的一些獵號般的短句。這段音樂勾勒出一幅暮色蒼茫的圖景:在荒野之中,隱隱約約可以看見一座城堡及其花園,天空中飄浮著不祥的雲彩,整個畫面的色彩顯得有點陰森可怖。

火鳥之舞——散布於整個弦樂器組的一個突如其來的顫慄,宣告了火鳥的來臨。接著,木管樂器和弦樂器上一連串急促而略顯焦躁的樂句,暗示出火鳥激烈、驕矜的舞蹈。

火鳥變奏曲——這段變奏是在豐富的幻想中,由閃爍發光的弦樂器和尖刻輝煌的木管樂器的音響構築起來的。

公主之舞——公主們的舞蹈溫柔而抒情,採用的是俄羅斯民間歌曲的鏇律。霍洛沃多舞曲的一支副歌般的鏇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背景是加弱音器的弦樂器的輕柔音響。音樂的織體清晰透明,仿佛使人進入了仙境。

魔王卡茨之舞——在這一段中,作曲家充分發揮了他擅長描繪怪誕異常、極其恐怖的事物之才能:強烈的切分節奏、閃耀著怪異光芒的樂隊色彩、互相牴觸的和聲、引人注目的不協和音等,造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刻劃出魔鬼卡茨及其同夥粗野、狂暴的險惡嘴臉。

催眠曲——這是火鳥用來催眠妖魔的一段音樂。那種神秘的朦朧感、輕輕晃動的節奏、富有感染力的鏇律,確實具有催眠作用。

終曲—一支獨奏法國號模仿著“公主之舞”中長笛引子的鏇律,奏起了宣告勝利的歡歌。

舞劇《春之祭》 舞劇《春之祭》

芭蕾舞劇《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的第一部芭蕾舞劇《火鳥》,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和德彪西音樂的啟發和影響;他的第二部芭蕾舞劇《彼特魯什卡》雖然不協和音的運用十分突出,節奏強烈多變,很少看得出浪漫派或印象派的痕跡,總的來說,但該曲所體現的仍是一種溫文爾雅的精神;然而,他的第三部芭蕾舞劇《春之祭》則完全算得上是在音樂、節奏、和聲等諸多方面都與古典主義音樂切斷了聯繫的一場革命。

正因為如此,該劇1913年5月29日在法國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劇院首演時, 曾引起了一場大騷動,遭到了口哨、噓聲、議論聲,甚至惡意凌辱的侵襲。而在音樂家和樂師們中間,引起的震動則比一場地震還要劇烈。面對如此帶有衝突的和弦、調性與節奏的音樂,有人表示贊同(以拉威爾為其代表),有人試圖仿效(普羅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樂家是一種竭力反抗的態度。就連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轉向了“新古典主義”的音樂創作。

這部在當時被視為“洪水猛獸”的 《春之祭》到底是什麼樣的音樂呢?1930年4月該劇在斯托科夫斯基指揮下由費城管弦樂團演出後,許多人對這“稀奇古怪”的音樂改變了看法,評論界也作了較為公正客觀的評論。

《春之祭》原本是作為一部交響曲來構思的,後來季亞吉列夫說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寫成了一部芭蕾舞劇。 儘管如此,這部作品通常還是以交響音樂會的形式演奏的。 本曲的總譜完成於1913年3月,是他的第三部芭蕾音樂作品,被英國古典音樂雜誌《Classical CD Magazine》評選為對西方音樂歷史影響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整部芭蕾舞劇共分為兩大部分,

前一部分有八段,後一部分有六段。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引子——舞劇以獨奏大管在高音區吹出的一支陰鬱的立陶宛民間曲調開場,它那神秘的音響把我們帶到了史前時期的一座孤寂的山谷。在這裡,春天即將來臨,大地逐漸甦醒,一群男女在靜靜地沉思。

大地回春;少女舞曲——這一段以模仿沉重踏步的節奏作為開始,少女們和著這種粗野的節奏而跳舞。這是“春天到來”的歡樂宣告。

誘拐之舞——這是整部舞劇中最粗野、最恐怖的一段,舞蹈也是激烈而粗獷的。整個樂隊變得越來越喧鬧,不時還傳來雷鳴般的爆裂聲。

春之輪舞——單簧管奏起了似乎無始無終的抒情鏇律,像一支牧歌,充滿了質樸的思慕之情,同時又表達出熱烈的願望。

對壘遊戲——一場描寫部落間戰鬥的舞蹈。在舞劇中,這是一段兩人一組的體操般的舞蹈,而樂隊則用一支受到“古怪而有力”的節奏交替支撐和推進的鏇律,來為這一舞蹈伴奏。

長者的行列——四支法國號以不同的調性,莊嚴而有力地宣告長者的到來。這時,打擊樂器用各種節奏來作伴奏,其中還有弦樂器的顫音纏繞其間,呈現出在遠古的獻祭儀式上香菸繚繞的情景。

大地的崇拜——這一段僅四小節,以一個輕微而神秘的不協和和弦構成,是上一段突然剎住後的一個尾音,它與先前的轟然巨響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地之舞——這是一段氣氛熱烈、力度與配器變化多端的音樂。當這一音樂最後上升到極度狂亂的音響時,全曲的第一部分在樂隊的沉重切分和弦音響中,以最強音結束。

第二部分:獻祭

引子——斯特拉文斯基曾為這個引子取名為“異教徒之夜”。 這段音樂描寫出獻祭前夜的沉思:長者和少女們圍坐在篝火旁,他們都沉思不語,因為要從這些少女中挑選一個作犧牲者——她將不停地跳舞,直至死去,這就是對大自然的獻祭。

十、少女神秘的環鏇舞——為表現精細效果而細分成十三個聲部的弦樂器組,奏起了一支陰沉的、懺悔似的鏇律;這是青年們在舞蹈。

十一、對被選少女的頌讚——這段表現被選少女與其他少女們和男青年的兩段舞蹈。音樂節奏複雜,節拍多變。

十二、祖先的召喚——在低音單簧管和低音弦樂器低沉的長音背景下,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的一連串蠻橫和弦,令人心焦地反覆奏響。它們不時被定音鼓和低音鼓打斷,這鼓聲仿佛是在催促被選少女跳“獻祭舞”。

十三、祖先的儀式——英國管奏出一支粗野的歌,仿佛一個原始的咒語,全場為之震驚,並在這激發原始人舉行神秘祭儀的咒語聲中感到顫慄。

十四、被選少女的獻祭舞——這最後一段音樂是整個獻祭儀式的最高潮。被選少女經過前幾段音樂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懼怕而神思恍惚之後,終於跳起了獻祭舞。被選少女在越來越粗野的音樂聲中,精疲力盡地倒下——她終於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大地和春天。

這裡僅僅選錄了全劇中最為著名的第十四段音樂——被選少女的獻祭舞,其內容與風格都具有最顯著的代表性。

風格變化

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重要作曲家,也是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革新過三個不同的音樂流派:原始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序列主義,被人們譽為是音樂界中的畢卡索。其創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俄羅斯風格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序列主義時期。

早期

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創作以著名的三部芭蕾舞《火鳥》(1910)、《彼得盧什卡》(1911)、《春之祭》(1913)為代表,也包括管弦樂《煙火》(1908)等,既有鮮明的俄羅斯風格,也有強烈的原始表現主義色彩,還具有印象派風格,這些作品也為他在世界樂壇奠定了不可動搖的根基。

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

中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爆發後,瑞士成為斯特拉文斯基的居留地。在那裡他的音樂轉向了新古典主義。斯特拉文斯基的中期創作以舞劇《普爾契涅拉》、歌劇—清唱劇《俄狄普斯王》(1927)、《聖詩交響曲》(1930)和歌劇《浪子歷程》以及一些器樂作品為代表,明顯具有新古典主義傾向,採用古老的形式與風格,提倡抽象化的“絕對音樂”將古典音樂的特點與現代音樂的語言結合起來;代表作有清唱劇《俄狄普斯王》、合唱《詩篇交響曲》等。

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

晚期

晚期斯特拉文斯基的創作套用了威伯恩的序列音樂手法,如《烏木協奏曲》(1945)、歌劇《浪子的歷程》(1951)等則混合使用各種現代派音樂手法如十二音體系、序列音樂及點描音樂等。啞劇《士兵的故事》(1961)包含舞蹈、表演、朗誦和一系列由7件樂器演奏的段落,卻沒有歌唱角色,由此可看出其創作風格的不羈。代表作有舞劇《阿貢》、電視音樂劇《洪水》、管弦樂曲《樂隊變奏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