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卡利

卡塔卡利 (kathkali) 印度古典舞派之一也是印度舞劇的一種形式“卡塔”意為故事,“卡利”意為表演。卡塔卡利形成於17世紀初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農村,它以戲劇性的演技、豐富的表情、激烈的舞蹈動作和濃重的宗教情緒為主要特徵。

卡塔卡利

內容

卡塔卡利 (kathkali)
印度古典舞派之一也是印度舞劇的一種形式“卡塔”意為故事,“卡利”意為表演。卡塔卡利形成於17世紀初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農村,它以戲劇性的演技、豐富的表情、激烈的舞蹈動作和濃重的宗教情緒為主要特徵。
淵源與發展 卡塔卡利沿襲了喀拉拉邦古代梵劇的主要形式和風格,如10世紀的梵劇庫蒂雅塔姆以及14世紀的克里希納塔姆和17世紀初的羅摩納塔姆,都被認為是卡塔卡利舞劇的始祖。現在的卡塔卡利舞劇比古代梵劇已有不少改進,演員不再自己背誦和演唱詩文,而由歌唱者伴唱;在劇情的處理和服裝方面,也更為完美、華麗。然而,它至今還保留著用梵文演唱的特點,是現在印度舞蹈藝術中唯一還用梵文演唱的劇種。
內容和形式 卡塔卡利舞劇的劇情多選自《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兩部著名印度史詩。主題大都是描寫神或英雄人物如何戰勝邪惡的鬥爭,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卡塔卡利通常是在鄉村寺廟旁的露天舞台上表演,表演前以一陣激烈的鼓聲宣告演出開始,緊接著是兩位男歌唱者用歌聲祈禱演出的成功。之後,一塊長約2米,寬約3米的帷幕由兩人拉到舞台中心,在整個舞劇中帷幕的上下扯動,表示場景的變換和對一個新上場的角色的介紹。在又一陣更強烈的鼓聲之後,是祈禱舞和一段與開場相似的頌歌,讚頌即將上場的英雄或神。這些程式表演完畢之後,其他角色才陸續登場,舞劇正式開始。通常演出從傍晚開始,直到黎明來臨。遇到重要節日,就要通宵達旦地持續演出10多天。如在城市舞台演出時,除序幕外,要對正劇作很大的壓縮。
卡塔卡利的主要特徵是它強烈的戲劇性。表演者運用24個基本手語和眼、眉、臉、頸等面部變化,構成一套表情的示意動作,它們是劇情和人物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在每段戲劇表演之間,通常要加上一段純舞蹈片斷,演員要做很多快速轉身、急速鏇轉、單腿平衡、跳躍、大蹲踏步,以及用腳跟、腳掌和腳側完成的各種腳點。這些高難動作,形成了卡塔卡利男性舞蹈健壯、英武的特徵,在整個舞劇中起重要的烘托作用。
樂隊伴奏和化妝 伴奏樂隊通常是4人,兩位吟誦者(兼打1鑔,1鑼)和兩位鼓手。富有特殊戲劇效果的各種臉譜,是卡塔卡利舞劇的重要特點。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臉譜,但只以人物類型劃分。如英雄人物為綠色;反派人物為紅色並在鼻尖、額頭上加白色圓球;正面女角為肉色;獵人為黑色等。
卡塔卡利的表演者在喀拉拉邦村民中是世襲的,按傳統習慣,劇中角色均由男性扮演,女角也由年輕漂亮的男子扮演。現在這種舞劇已經在城市中流行,有些角色已開始由女角扮演。

配圖

所屬分類

舞蹈
印度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