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夏桀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在史籍《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為黃帝軒轅氏之玄孫,姓姒,名文命,其父鯀。禹為人“敏給克勤;其悳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
他的父親鯀受堯帝命治理洪水,無功被誅。至舜帝,再命禹繼鯀業,任司空。
禹吸取父鯀治水失敗教訓,采疏導之法,平水土,歸九流。居外十三年,櫛風沐雨,勞神焦思。三十娶妻於塗山,三宿而別,後三過家門而不入。禹“薄衣食”、“卑宮室,整治溝洫,躬耕於農”、“身執耒鍤,以為民先”。禹制貢法,根據各地出產確定應納貢品,名曰“定貢”。
為志禹功,在典籍《尚書》中以《禹貢》名篇,主張“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曾向帝舜獻“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之謀,舜善其言,贊禹功為“地平天成,萬世永賴”。在《禹貢》中,還記述了大禹劃分九州的傳說。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各州的山川方位和走向、土壤性質、物產分布,貢賦的等級和物品等情況,以及進貢經行的路線,也都有記載。這是禹在治水過程中,建樹的又一件偉大業績。九州是中國最早的行政區劃,無論其可信程度如何,人們總是習慣把中國稱為九州。因為是大禹劃分九州,故古代人又常把中國稱為禹域。
由於禹治水有功,初被舜帝封為夏伯,故稱“伯禹”。
相傳,禹曾經鑄造了九鼎,後受舜帝之禪,約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社會王朝——夏朝,因此被稱作夏禹。
夏禹建立夏朝後定都於陽城(今河南登封),年老後仍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薦伯益為繼承人。他的兒子啟不服,在禹逝世後將伯益殺害,自稱為王,由此建立了中國的君主世襲制度,禪讓制被廢除。
從夏禹開始,夏王朝的君主於古籍中多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禹至桀凡十四代,十七傳,歷四百七十二年(間有一段有窮氏后羿、寒浞篡政時期):
姒禹→姒啟→姒太康→姒仲康→姒相→姒少康→姒杼→姒槐(芬)→姒芒(荒)→姒泄(世)→姒不降→姒扁(局、禺)→姒胤甲→姒孔甲→姒皋(吳、皋苟)→姒發(發惠)→姒履(姒履癸)。
夏王朝傳至姒履,又名姒姒履癸,是夏王朝第十六代君主姒發之子,在位五十二年(公元前1818~前1766年)。
姒履癸本來聰敏伶俐,文武雙全,赤手就可以把鐵鉤拉直,但他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姒發病逝後,姒履癸繼位,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一。
在夏王朝為姒發在位執政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進一步衰落。傳至姒履癸時,延續了四百多年的夏王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但姒履癸不思改革,驕奢自恣。
據史籍《竹書紀年》的記載,姒履癸“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而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還要給姒履癸進貢。
在姒履癸即位後的第三十三年,發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擋不住,就進貢給他一個美女,名叫妹喜。姒履癸得到妹喜後非常滿意,遂撤兵。他十分寵愛妹喜,特地為她造了富麗堂皇的瓊室、象廊、瑤台和玉床,這一切的負擔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異常,敢怒而不敢言。姒履癸還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個名叫趙梁的小人,專門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樂,如何勒索,殘害百姓,卻得到了姒履癸的寵信。
姒履癸即位後的第三十七年,東方商部落的首領湯將一個德才兼備的賢人伊尹引見給夏桀。伊尹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桀,希望姒履癸體諒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然而姒履癸根本就聽不進去,伊尹只得離去。
到了晚年,姒履癸更加荒淫無度,竟命人造了一個大酒池,稱為夜宮,他帶著一大群男女雜處在池內,一個月不上朝。據說,姒履癸建造的酒池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太史令終古哭著進諫,姒履癸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閒事,終古知姒履癸已不可救藥,就投奔了商湯。
夏桀與商湯
姒履癸屬下有個叫關龍逄的臣子,聽到老百性的憤怒聲音,便對姒履癸進諫說:“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愛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穩固。今大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滅亡。大王已經失去了民心,只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姒履癸聽後卻怒罵關龍逄,最後竟下令將他殺死。當時,四方的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夏王朝的臣民們都指著太陽咒罵姒履癸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幾時滅亡啊?我情願與你同歸於盡!”但姒履癸卻認為,他的統治永遠不會滅亡。姒履癸還狂妄地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他還召集所屬各部首領開會,準備發動討伐其他部落的戰爭。
姒履癸日益失去人心,弄得眾叛親離。而這時候,東方的商部落在子湯的領導下日益興旺了起來。姒履癸得知後,擔心子湯會危及自己,就藉故將他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禹縣)。不久,子湯設計使姒履癸釋放了自己。
後來,子湯在名相伊尹的謀劃下,經過數年準備後,起兵伐桀。
子湯先率商軍攻滅了韋、顧等助桀為凶的諸侯國,然後又擊敗了姒履癸所依恃的昆吾國,然後揮軍直逼夏王朝的重鎮鳴條(今山西安邑)。姒履癸得到訊息後,親自帶兵趕到鳴條,展開了歷史上著名的“鳴條大戰”。
誰知兩軍交戰時,夏軍將士都不願再為姒履癸賣命,乘機紛紛逃散,甚至都加入商軍反戈一擊。結果夏軍兵敗如山倒,姒履癸抵擋不住,只得倉皇退逃回都城內。商軍在後緊追,很快就攻破都城,姒履癸匆忙攜帶妹喜和珍寶,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
子湯率大軍很快就追上並俘獲了姒履癸,之後就將他及其宗室人等一起關押在南巢,長達四百七十餘年的夏王朝滅亡。傳說,在國亡後,姒履癸“依然倔昂,拒食商米”,最後絕食而亡。
姒履癸死後,子湯給其上諡號為“桀”。桀,就是兇猛、殘暴、荒淫、驕奢、自恣的意思。
在姒履癸的後裔子孫中,有明智者“自虐而居”(像苦行僧那樣露天而居),痛定思痛,將先祖之謚“桀”字一分為二,分取“舛”、“木”為姓氏,稱作舛氏,讀音作chuǎn(ㄔㄨㄢˇ)。這在中國的姓氏史上稱作“以鑒為氏”,取“先失為鑑”之義,即以前人的失誤、失敗為借鑑,時刻告戒自己。
著名的高陽酒徒酈食其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桀之後代舛於杞。”就是指姒履癸的後代舛氏,後被商湯分封於杞邑(今河南開封杞縣),後有以封邑為姓氏者,稱杞氏。
西周之前的舛氏、杞氏、木氏、癸氏,同宗同源,皆為姒姒履癸的後裔子孫,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註:
①舛,是中國傳統姓氏用字中的極忌,古往今來,僅有夏朝王室姒履癸的後裔子孫中使用該姓氏字。
②姒姓杞氏非姬姓杞氏,姒姓杞氏是商王朝時期以封邑名稱為氏,而姬姓杞氏則是周王朝以後以國名(號)為氏,這在姓氏淵源上需要注意予以甄別。
第二個淵源
源於上古,出自上古時期少昊屬下踳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踳”字,源義即紛亂複雜的意思,表示很繁複,在古代有三種基本含義:一是與“舛”相同,即舛字,指乖舛,相背、忤逆;二是指顏色雜駁,五顏六色,色彩繽紛;三是指農耕管理。
傳說,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少昊,設有九農之官,官稱“踳”,以掌管“趣民耕種”為職。因農耕種類繁多,因而稱其為“踳”,後來在西周時期改稱其為“春扈氏農正”,簡稱“農正”。
在農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古稱謂“踳”為姓氏者,稱踳氏。因“踳”與“舛”互為古體字,因此亦稱舛氏,讀音作chūn(ㄔㄨㄣ),但罕見使用。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染坊工匠踳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踳工,是上古時期原始的染色工匠,以植物、礦物原料提煉研磨出不同染料,用以染制布料,來製作服裝、鞋帽、旌旗等,是十分受人尊重的原始手工業者。
在典籍《左思·吳都賦》中記載:“謀踳駁於王義。”在典籍《玉篇》中也注釋:“踳駁,色雜不同。”
在踳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踳氏。“踳”與“舛”互為古體字,因此亦稱舛氏,讀音作chūn(ㄔㄨㄣ),但罕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