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踳
chuǎnㄔㄨㄢˇ
◎ 古同“舛”,乖違;相背:“趨行~馳不歸善者,不為君子。”
筆畫數:16,部首:足,筆順編號:2512121111342511
踳
chuǎnㄔㄨㄢˇ
◎ 古同“舛”,乖違;相背:“趨行~馳不歸善者,不為君子。”
筆畫數:16,部首:足,筆順編號:2512121111342511
踳駁亦作“ 踳駁 ”。錯亂,駁雜。出自《玉篇》:踳駁,色雑不同。 晉 左思 《魏都賦》:“非醇粹之方壯,謀踳駁於王義。”
chuǎn 猶言背道而馳。 曰:“踳與舛同,踳馳,謂相背而馳也。
踳雜(踳雜) 錯亂。 《<漢紀>序》:“其極至於流綴溢簡,踳雜而不可以觀。
《詩品》,余少時深喜之,今始知其踳謬不少。 ” ”
chuǎn 踳訛(踳譌) 駁雜錯誤。
” ,《釋文》此條必有踳誤。 ”
chuǎn ㄌㄨㄢˋ 乖錯雜亂。
chuǎn nì ㄔㄨㄢˇ ㄋㄧˋ 踳逆 猶乖逆。 漢 賈誼 《新書·匈奴》:“國有兩族,方亂天下,使上下踳逆,天下窾貧,盜賊、罪...輿處無禮,即上下踳逆,父子悖亂,而況其大者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