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馬銜山](/img/2/8c7/nBnauM3X0IzNykDM0EDN5MjN5QTMxEzMxEDOzQTNwAzMxAzLxQ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半山腰的金龍池、金龍廟,以及山頂的導航站,亦是馬銜山旅遊區的主要景點。
人文
馬銜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楧將“馬銜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銜山”,沿用至今。
馬銜山為甘肅省榆中縣與臨洮縣交界之分水嶺,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山頂如平川,寬約8至10公里,長約40至50公里,其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周圍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類似。半山腰的金龍池、金龍廟,以及山頂的導航站,亦是馬銜山旅遊區的主要景點。馬銜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楧將“馬銜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銜山”,沿用至今。
半山腰的金龍池、金龍廟,以及山頂的導航站,亦是馬銜山旅遊區的主要景點。
馬銜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楧將“馬銜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銜山”,沿用至今。
馬銜山秧歌(馬(口卸)山秧歌),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馬銜山秧歌主要流傳在甘肅蘭州市的榆中縣馬銜山一帶,涉及80多個村落4萬多人口。保存了馬銜山原生態秧...
簡介 地理環境 分布區域 歷史淵源 本內容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 馬銜山風光有四個方面的獨特景觀。 馬銜山四季有景。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直伸,灰白色,根莖短縮,具分叉。莖細弱,高15-40厘米,
介紹 描述 形態特徵 分布生境 功能用途馬銜山岩群是一個地層名稱,英文名Maxianshan Gr,命名剖面位於甘肅榆中縣南西約18km的紅莊—窩水溝(A組),榆中縣南西約16km的簸箕溝—吊...
命名: 沿革: 特徵: 備考:馬芳,生於1517,逝世於1581,男,字德馨,明山西蔚州(今張家口蔚縣)人。《明史》有傳。在明代鎮守邊陲的名將中,馬芳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當時就有勇不...
個人履歷 人物簡介 人物事跡 相關人物 文獻記載位於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而取名“棲雲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
概況 交通提示 地形地貌 氣象 土壤莒南馬鬐山旅遊區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莒南縣城北10公里,山峰海拔662.2米,景區面積50平方公里。山峰海拔662.2米,是莒南天佛風景區名勝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景區 四奇者 四怪者 四險者 四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