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竹竿巷

臨清竹竿巷

臨清竹竿巷位於臨清市古城區運河沿岸,巷長約1000米 ,巷寬3米 左右,因明清時期竹木器加工而得名,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清竹竿巷

臨清竹竿巷位於臨清市古城區運河沿岸,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清竹竿巷竹竿巷長約1000米 ,巷寬3米 左右。

古城臨清,巷子多,巷子奇是出了名的。在從這些豐富多彩、稀奇古怪的街巷名稱中有說不完的故事。臨清西城的竹竿巷,就因為街上的竹器鋪而得名。巷子沒有想像中的古老,卻很破舊,老街六十年代翻建過。大運河畔的臨清在明清可是個全國性的物流中心,南方的竹器商販來的原材料在臨清被加工製作,久而久之這門技藝也就融入了臨清人的生活。如今的竹竿巷還保留著幾家竹器鋪。

竹竿巷的歷史

明清兩代,為了優恤漕運官兵,允許漕船搭載一定的私貨沿途販賣,“免其抽稅”,如漕運軍人許帶土宜易換些鹽,許“置有土產松杉板木、篙竹等物沿途易換錢布,以備交糧腳價等用”,這種免稅土宜的捎帶貨賣,最初是每船限帶10石,後逐漸增加到60石,清代更是增加到150石。明清兩代漕船一般多保持在17000艘左右,這些漕船的捎帶土宜是運河商品流通的重要內容。江南盛產竹木,價格低廉,因而大多數漕船都載有竹木沿運北上,沿途發賣,這就為山東運河沿岸的各城鎮提供了足夠的竹器加工原料。在這些運河城鎮中,以臨清的竹器最為著名。臨清為重要漕運碼頭,流動人口極多,明代小說記載,自說是同放外任的官員,或經赴任所,或回鄉接取家小,多在臨清僱船,由水路南下。往來客商、官紳及各色人等,多從臨清購買油、醋、醬菜及各種土宜,對竹製容器需求量很大。漸漸地,當地百姓從江南人那裡學會了各種竹編工藝,編制出油簍、竹筐、竹耙之類,供應四方客商及當地民用,銷路頗佳。於是臨清的竹器加工業日趨興旺,從業人員不斷增多 。

在明後期,臨清的竹器業已有一定的規模。此後,臨清的竹器經營戶形成了兩個專門的街巷,一為竹竿巷,一為油簍巷。這兩條街巷都在衛河與運河之間的中洲。竹竿巷內有兩大竹商“亨通”和“太和”,他們從江浙一帶販來竹料,出售給臨清當地的手工業者,同時也自己僱傭工匠進行生產。竹木加工,不需要太多的本錢,只要吃苦耐勞、心靈手巧就可以養家餬口,當地民謠曰:“一把篾刀一弓鋸,兩把竹篾做生意。”所以臨清經營竹器的小手工業者很多,僅竹竿巷內就有70多家。竹竿巷的產品有百十種,農器類主要有:竹耙、掃帚、鞭條、篩子等;生活用品主要有:竹簾、竹籃、竹筐、竹簍、竹几、竹椅、竹擔、竹槓、竹籠屜、竹筷、竹牌等;另外還有竹鳥花、竹呼哨等裝飾品和兒童玩具,滿足了人們從生產到生活各個方面的需要。

明清兩代,臨清城內居民以竹木業為生者不下百餘戶,竹木加工在相當長的時段內,成為臨清城內十分重要的手工行業,這個行業養活的城市人口約有千人之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