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評本

脂評本

脂評本與脂硯齋《紅樓夢》現存的版本系,可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僅流傳前八十回的,保留脂硯齋評語的脂評系統,另一個是經過程偉元、高鄂整理補綴的、刪去所有脂硯齋評語的、並續寫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統。所謂脂評本,是概括所有帶脂批的《石頭記》傳抄本的總和,這些傳抄過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紅色批語,其中有些重要的傳抄版本上,題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字樣,人們一般便稱這些早期的《石頭記》抄本為脂評本或脂批本。

簡介

所謂脂評本,是概括所有帶脂批的《石頭記》傳抄本的總和,這些傳抄過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紅色批語,其中有些重要的傳抄版本上,題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字樣,人們一般便稱這些早期的《石頭記》抄本為脂評本或脂批本。曾經有人專門寫過文章對脂硯齋進行過批判,認為脂硯齋是稍晚於曹雪芹的文人,獲得了曹的信任,得以獲得部分手稿,假借作者之名評書揚名於世,如果照這樣的觀點來看,脂本簡直就是聚滿毒瘤的大毒草,留之百害而無一利。

地位

《紅樓夢》脂評本自上世紀30年代胡適"發現"以來,一直被紅學界認作研究《紅樓夢》最有價值也是最為可信的本子。

發現的版本

目前已知的脂本基本上都是五四時期以後為世人發現的,共有十二種,其中比較重要的有:1. 甲戌本(這是目前所知底本最早的本子),原題為《脂硯齋甲戌抄閱 再評石頭記》,僅存十六回,相較其他的版本,首回前有其他各本所 無的“楔子”,並且各回回前批與回後批也相對較為集中完整,對於 研究《石頭記》成書的過程和寫作構架有很高的學術價值.2. 己卯本和庚辰本,這兩個本子已被考證出來屬於同一脂評體系,兩本 上的批語大體相同,應是屬於同一底本的幾乎同時的過錄本,己卯本題為《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與甲戌本楔子中記載相同,並在文中有“脂硯齋凡四閱評過”、“己卯冬月定本”字樣;庚辰本是現存保存回數最多的一個脂本,現存七十八回,是離曹雪芹逝世時間最近的一一個本子,因此也是最符合曹雪芹最後修改創作意圖的本子,在現行的脂評本體系中,一般作為原始基本參照的底本。 3. 戚序本,由乾隆時德清戚蓼生收藏並作序,因在序言中提出“一聲也而二歌,一手也而二牘”的獨特寫作方法而具有參考意義。 4. 靖藏本,該本在十年浩劫中不知去向,由於該本收藏者為吳鼐是《熙朝雅頌集》(其中錄有敦誠兄弟等有關曹雪芹的詩)的主要編纂者, 故此本決非一般藏本。 其他還有多種脂本抄本和過錄本傳世,這些脂本與程高本的最大區別就是,脂本的底本早於程高本;脂本體系只有八十回,即使有一百二十回本的,也都是後人從程本中轉錄過來;脂本保留了大量的脂硯齋評語,而程本則完全刪去;程本對脂本的部分章節和內容做了改寫,而程本自身的兩個版本在改寫後之間內容也極其混亂。 以上是脂本現存的一些簡要情況,曾經有人專門寫過文章對脂硯齋進行過批判,認為脂硯齋是稍晚於曹雪芹的文人,獲得了曹的信任,得以獲得部分手稿,假借作者之名評書揚名於世,如果照這樣的觀點來看,脂本簡直就是聚滿毒瘤的大毒草,留之百害而無一利。持這種觀點的多是從程本一百二十回小說的內容出發,來反駁脂硯齋的評語,認為評語中荒誕不經、自相矛盾、充滿自我標榜、嚴重誇大其辭。但從已考證的脂本系統資料來看,脂本在前、程本在後是不可否認的,而且僅從前八十回程本修改後的文字與脂本相對照來看,也可以比較出高下,讀者如果手頭有兩種版本的話,不妨就小說前部分內容對比一下。另外,在明清小說發展到鼎盛時期,書評已經不僅僅作為一種評書人對小說內容的理解和文字的欣賞,而逐漸演變成對小說整體結構的補充和再創作,這一點從一代奇人金聖歎評點《水滸》和《西廂》假託古本之名腰斬小說並融

版本詳析

1、甲戌本
甲戌本又稱脂殘本,脂銓本。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見於各冊首回首頁首行。因第1回第8頁楔子正文中“出則既名,且看石上是何故事”句上,比他本多出“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15字,指明所據底本年代,故名甲戌本。甲戌年,是乾隆19年(1754)。存十六回。即1至8回、13至16回、25至28回。第4回回末缺下半葉,第13回上半葉缺左下角。四回一冊,共四冊。每半葉12行,行18字。 甲戌本是現存各抄本中最珍貴的一種,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來面貌。此本祖本可能是脂硯齋的編輯本。理由是每頁版心下部都有脂硯齋的署名,有些地方虛以待補,如若干回的回前詩,僅有“詩曰”空懸。林黛玉眉目描寫尚未成文,其下半句以朱筆空圍。底本無拼湊現象,正文很少修改,有部份批語系從另本移錄。 此本第1回有畸笏叟丁亥春的行側朱批,墨抄總評也有作於丁亥者,說明抄錄時間在乾隆23年丁亥(1769)之後。 第1回第1頁第1行頂格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2行“凡例”二字,第3行起凡例五則,末題詩一首。陳毓羆認為這一段是脂批,正文當從“列位看官”起。其中第一至四則及題詩,共414字,為此本獨有。第五則“此書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雲……”,後來本子僅存此段作為引言,與正文混同,遂成了正文開始。凡例之末詩前橫書“詩曰”二字,脂系鈔本題詩多這種格式,下七律一首:“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尾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膾炙人口,為論紅著作所常引用。 第1回第4頁下第1行“豐神迥異”句下至第5頁上末行“大展幻術,將”句之間,較他本多出一段文字,恰好兩頁,400餘字。又第5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與警幻之妹兼美成親的一段情節,與各本也不同。 此本有眉批、側批、雙行批、回前回後批多種,無署名及日期。其中朱墨抄錄雙行批是此本一大特色。有九回無批。此本獨出的批語都在第6、第8回。所存各回脂批遠多於其他脂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語為他本所無。如第1回“滿紙荒唐言”詩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嘗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這條批語是持曹雪芹卒於壬午年(1763)論者的首要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此本不避康熙帝的“玄”字諱。 書中有劉銓福幾條跋,又有其友濮文暹、濮文昶兄弟跋。胡適、俞平伯、周汝昌在其上亦有批跋。紙黃脆,已經一次裝裱。第13回首頁缺去小半角,襯紙與原書接縫處,鈐有“劉銓福子重印”章。 甲戌本原為清朝大興劉位坦得於京中打鼓擔中,傳其子劉銓福。內有劉銓福在同治2年(1863)、同治7年(1868)所作的跋,極有見地。另有劉銓福的友人綿州孫桐生(署“左綿痴道人”)批語30餘條。之後流傳不詳,1927年夏此本出現於上海,為剛剛歸國的胡適先生重價購得,是為首次發現的傳抄殘本。胡適根據上述第1回中文字稱此本為甲戌本,開以乾支年份定名紅樓夢各鈔本之先河,並且認為甲戌本“為世間最古又最可寶貴的紅樓夢寫本”,所以適之先生視此本為平生秘本,向不輕易示人。1948年12月16日胡適南下,臨行匆忙,一生藏書俱皆拋下(由北大圖書館收得),只隨身帶走了這一十六回的甲戌本和他另藏的一部程乙本。1962年胡適去世後,將此本寄藏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圖書館,現已被上海博物館購藏。 1961年5月,胡適將此本交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該影印版為朱墨兩色套印,附胡適的“影印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緣起”及跋,印數500部。次年6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該版朱墨套印翻印出版,兩種:甲。線裝一函兩冊,保留胡適的序和跋;乙。依原大四冊,去盡胡適手跡,附有俞平伯先生的後記及紅樓夢年表,大陸發行。1973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據62年版重印,刪去後記,線裝四冊;1975年5月出平裝一冊。1985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據台灣商務版。

2、己卯本
又稱脂怡本,脂館本。題石頭記,見於封面。每回卷端題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卷之”字樣。 第2冊總目書名下注云“脂硯齋凡四閱評過”,第3冊總目書名下復注云“己卯冬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己卯年,是乾隆24年(1759)。 存四十回。即1至20回、31至40回、61至70回(內第60四、67兩回原缺,系後人武裕庵據程高系統本抄配)。其中第1冊總目缺,第1回開始缺三頁半,10回末缺一頁半,70回末缺一又四分之一頁。十回一冊,共四冊,每半葉10行,行25或30字不等。另有殘卷1冊,存三個整回又兩個半回。即第55後半回、586至58回及59回前半回。 此本第34回末題“紅樓夢第三十四回終”,為脂本石頭記第一個出現“紅樓夢”標名的本子。如果不是後世藏書家所加,則說明曹雪芹生前一度使用過“紅樓夢”為書名。 此本與庚辰本有共同的祖本,兩本有大量共同的特點。第17、18回尚未分開,共享一個回目,第19回無回目,第64及67回原缺,此與庚辰本同。此本訛奪字較少,文字有多於庚辰本的地方,語意較庚辰本確切。尤其以前五回文字差異較大。底本可能早於庚辰本,公認與庚辰本淵源極深,為庚辰本同祖之本。此本中64及67兩回系據另一種鈔本抄配,文字與程高本系統相同,見第67回末注云“石頭記第六十七回終。按乾隆年間鈔本武裕庵補抄”。 此本無複雜的眉批側批,面貌乾淨。批語絕大多數在正文內雙行書寫,計717條,除多一條單字批外,與庚辰本全同。第11回之前無夾批,只有12處寫在正文右側,見於第6回和第10回。這些側批為別本所無。 所用乾隆竹紙,薄而稍粗,有羅紋,土黃色,顏色深暗。周邊褐色,多磨損。夾條比書紙黃暗。朱筆校補文字新舊之分明顯,紅者時深,紫者時淺。夾條批語朱色頗鮮。 此本中夾有6張箋條,補此書批註不足。第一張為第1回正文“昌明隆盛之邦”批註“伏長安大都”;第二張為第4回“護官符小注”;第三張為第5回題詩一首;第四張為第6回題詩一首;第五張為第2回前指示將總批低兩格抄;第六張為第19回一條批註,連所屬正文,另紙記在回前。 此本正文始自“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陶洙抄補了前三頁半。此本曾由陶洙於丁亥年(1947)、己丑年(1949)據甲戌本和庚辰本分別用朱藍二筆校過,有校記二則。 己卯本正文避國諱“玄”和“禛”,避兩代怡親王胤祥和弘曉的名諱“祥”和“曉”。據此判定為清代怡親王弘曉府中的原鈔本。怡府是有清一代名聞海內的藏書大家,世代相傳百餘年。宋元精刻,迭床盈架,且多完帙孤品。弘曉之父怡親王胤祥為康熙第13子,曹家與之關係非淺,故所據底本可能就出自曹家。此本約於上世紀20年代末三30年代初為名藏書家董康所得,董在抗戰中當了漢奸,抗戰勝利後瘐死獄中。此本歸其友陶洙所有。後來陶洙將書讓與北京圖書館。現藏國家圖書館。 己卯本殘卷 另有殘卷一冊,1959年冬出現在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由中國歷史博物館購得。現藏於此館。 存三個整回又兩個半回。即第55後半回、56至58回以及59回前半回。共餘52頁,裝訂為一冊。行款格式同己卯本,且和己卯本一樣,避“祥”字和 “曉” 字諱。據此判定此當為已卯本的失散部份。然此本一體墨色,並無朱批。 該殘卷僅有夾批30條,與庚辰本這部份內容的批語類型和條數一致,其中11條小有出入。
3、庚辰本
又稱脂京本。題石頭記,見於封面。各冊卷首標明“脂硯齋凡四閱評過”。每回卷端題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卷之”字樣。第5至8冊封面書名下注云“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故名庚辰本。庚辰年,是乾隆25年(1760)。 存七十八回。即1至80回,底本原缺第64及67回兩回。第68回脫去約600餘字,估計失去一頁。十回一冊,共8冊,每半葉10行,行30字。此本第17與18回尚未分開,共享一個回目,第19回無回目,第64及67回原缺,此同己卯本。另,此本無第80回回目。回目雙行並列,唯此本與鄭藏本如此,諸本皆是單行直書。 此本底本年代相當早,面貌最為完整,文字比較可信。應該是曹雪芹生前最後的一個本子。保存曹雪芹原文及脂硯齋批語最多,脂批中署年月名號的幾乎都存在於此本。 此本第22回末惜春謎後缺文,並記曰“此後破失,俟再補。”另頁寫明“暫記寶釵制謎云:朝罷誰攜兩袖香。……”“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嘆嘆!丁亥夏,畸笏叟”等文字。後人續補了寶玉及寶釵兩首謎詩,就將此謎錯改屬了黛玉。第75回缺中秋詩,回前單頁記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對清。缺中秋詩,俟雪芹。”第十九回“小書房名”下空五字,“想那裡自然”下空大半行。這些殘缺可用以鑑定他本後人補綴之處。 此本有眉批、側批、雙行夾批及回前回後批多種。批語之多為各本之最,總計2000餘條,包括了己卯本雙行夾批的全部(除一條單字批外)。其中有一批非常重要的批語,如第20回朱筆眉批“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襲人正文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余只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嘆嘆!丁亥夏畸笏叟”。 此本第11回之前,除偶將回前總評與正文抄在一處外,都無批語,為白文本。朱筆批語全集中在第12回到第28回。 此本抄手不止一人,水平參差不齊。全書訛文脫字,觸目皆是。最後一冊質量尤差,幾難卒讀。在後世流傳中,曾經讀者旁改過,多屬於臆改。後人加批的,有署鑒堂、綺園、玉藍坡。 紙色黃,周邊褐色。批語朱色與燕大圖書館章色幾同。已經“金鑲玉”法精心裝裱。但裝裱時經過裁切,部分眉批頂端文字被裁掉,致使不同出版社修補影印時有不一致的地方。 庚辰本原出北城旗人家中,徐星署1933年初於北京東城隆福寺地攤以八銀幣購得,格外珍視。1949年5月5日,經鄭振鐸先生介紹,燕京大學圖書館折價黃金二兩購自徐氏後人之手,與原藏之明弘治岳氏奇妙全像西廂記(此書最古刻本)及百回鈔本綠野仙蹤(刻本皆八十回)並稱燕大館藏“三寶”。1952年北大燕大合流之後,始入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4、列藏本
又稱脂亞本。題石頭記,見於各回回前所題,無書前題頁。因藏於原蘇聯亞洲人民(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故名列藏本。 存七十八回。即1-80回,中缺第5、第6回。第50回未完止於黛玉謎,缺半頁。第75回末至“要知端的”下脫半頁。共35冊。每半葉8行,行16、20、24字不等。此本另有一些回(第10回的回首,第63、64、72回末)則題作紅樓夢,可見當時此名即已通用。 第17與18回共享一個回目,但兩回文字已經分開,中有“再聽下回分解”一句。第22回缺文,止於惜春謎。第79回和80回未分開,渾然為一整回,只稱作“石頭記卷七十九回,只有一個回目。 此本有64及67兩回。其中64回回目之後,正文之前有一首五言題詩,為別本所無,回末有一聯對句,是早期鈔本的形像;又推究題詩的內容,此回應是曹雪芹手筆。67回文字與程本迥異,近甲辰、戚本一系。 此本總計批語300餘條。有眉批111條,側批83條,與其它脂本完全不同。疑多為後人所批。在前四回集中了3/5。另有雙行夾批88條,幾乎全部與庚辰本相同,其中第19回占了42條。 此本另有一種特殊批語是接著正文寫的,字型也相同,在起訖處加方括弧,並於開頭右側空行小字寫有“注”字。出現於第16、63、75回。當是過錄時誤將批語抄作正文,後校對時發現,加以標明。 為竹紙抄寫,紙薄而稍粗。淺黃色。有包角。經後人重新修補裝訂,殘留裝訂線洞眼,且有裝錯順序處,反折清高宗御製詩第4、5集作為頁間襯紙。 列藏本為道光12年(1832)由隨第11屆舊俄傳教使團來華的大學生庫爾梁德采夫所得,傳入俄京,書首有其墨水簽名及兩個筆畫拙劣的漢字“洪”字,當是他的中文姓氏。原存外交部圖書館。1962年蘇聯漢學家裡弗京(漢名李福清)於蘇聯亞洲人民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收藏中重新發現此本,1964年撰文介紹,始為人所知。現藏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東方學)圖書館。
5、戚本
因乾隆年間德清戚蓼生收藏並序,因而得名,故世稱戚本。包含戚滬本、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戚寧本。又稱有正本,上石本,戚序本,脂戚本。戚滬本又稱戚張本。 有正書局據戚滬本照相石印的本子,題《國初抄本原本紅樓夢》,見於封面。中縫則題曰“石頭記” ,由上海有正書局印行過三次。“大字本”清末宣統3年辛亥(1911)石印前40回,民國元年壬子(1912)石印後40回。民國9年(1920)用“大字本”剪貼縮印了一種“小字本”,於是有大小字本之分。“小字本”又於民國16年(1927)再版。存80回全。“大字本”四回一冊,共20冊,十回一卷,共8卷。每半葉9行,行20字。縮印“小字本”為12冊,每半葉15行,行30字。 此本抄寫工整,石印精美,清楚有條,是脂本系統中面貌頗為精良的流傳本。抄手雖楷書整齊,但語文水平不高,文中時時可見錯訛字。 64、67兩回,19、80兩回回目,22回末等缺文都已補齊,17、18兩回已分開。凡此種種,以下諸本大同小異。此本除第78回“芙蓉誄”後缺回末收尾一小段外,無殘短。如正文文字比之程高本所改,大都同於脂本原文;比之其它脂本,又有個別細碎異文。第17與18回分回之處不同於今本。 此本有句下夾批、回前回後批的形式。回前回後批俱已補齊。批語較多,幾乎都在前40回。不少為獨有,有一定的價值,如第4回前的“請君著眼護官符,把筆悲傷說世途。作者淚痕同我淚,燕山仍舊竇公無。”一詩,但已不好判斷是否脂批。此本眉批前四十回為狄葆賢(署號為“立松軒”)所加,“小字本”後四十回中也有眉批,為狄葆賢徵求他人所加。價值不高。 此本底本付印前經整理,有改動失真之處,描改過個別字跡。批語有不少移位,如將原文眉批和側批俱改成雙行夾批或回前回後批,並都刪去原署的年月名號。 戚本為乾隆年間德清戚蓼生收藏並序。桐城張開模藏有過錄本,光緒年間為俞明震所得。上海有正書局老闆狄葆賢(平子)據以攝影付諸石印。魯迅先生1920年創撰中國小說史略時第一個予以重視。在第24篇論述紅樓夢專章清之人情小說中,所引紅樓夢原文全用戚本。這是當時他能見到的唯一的脂本。戚本是最早傳印的80回脂本,突破了延續120年的程高本壟斷的局面,首次將一個真的(或接近於真的)曹雪芹原文的紅樓夢行顯於世,意義非同尋常。 原本黃綾裝面,存上海時報社。曾傳聞已於1921年毀於火。1975年冬,上海古籍書店整理舊庫,意外發現迷失多年的底本前40回半部。白色連史紙抄寫,有蛀蝕。版框界格系木版水印,版心書名手寫。烏絲欄,版框高18.8厘米,寬11.6厘米。序文和目錄是淺色絲欄,微黃略帶青,近於隱格。字型為乾嘉時期流行的館閣體,有朱色圈句,色陳暗略紫。無書名頁。據鑑定,約在乾隆後期至嘉慶年間抄成。現藏於上海圖書館。稱戚滬本。 戚寧本 又稱南圖本、脂寧本、澤存本。題石頭記,見每頁中縫。今藏於南京圖書館,卷首有戚蓼生之石頭記序,故稱戚寧本。 存80回,全。四回一冊,共20冊,十回一卷,共8卷。每半葉9行,行20字。行款格式與戚本全同,但無格欄。可能是後者的過錄本。 此本抄寫字跡,有的較工整,有的很幼稚。文字幾乎與戚本全同,凡有正付印改過的地方,此本保存原貌。據高一涵分析,此本約在鹹同年間抄成。鈔本所用毛太紙,黃軟。幾一色,不暗。蛀痕有無及大小不一。 戚寧本有謂在1930年前後曾屬崑山于氏,後歸偽內務部長陳群“澤存書庫”。今存書上有標籤“澤存書庫藏書 子部 小說家類 平話之屬 清曹雪芹撰石頭記八十回 二十冊抄本”。日本投降之後,陳群畏罪服毒自盡,其藏書移交國立中央圖書館,即今南京圖書館前身,收藏至今。
6、蒙府本
又稱王府本,府本,脂蒙本。題石頭記,見於目錄頁及版心。疑為清蒙古王府舊藏,此本第71回末總評後半版有“柒爺王爺”字樣,一般據此推測此本是清蒙古王府舊藏,故名。 存120回,全。分裝4函,函8冊,共32冊。十回一卷,共12卷。每半葉9行,行20字。補配部份每半葉9行,行24字。版框高19厘米,寬12.5厘米。 原為80回,存73回。此本前80回大體同戚本,版式相近,為同源之本,但無戚序。此本抄寫書法端正,書首程偉元序則抄寫拙劣,顯系抄配。此本中第57-62回(第18冊4回和19冊前2回),第67回以及後40回(第25至32冊),乃後人據程甲本抄配。此本抄錄時間頗晚。在總目中67回與其它各回似為一色筆墨,故當遲於程甲本刊印的時間,即乾隆56年辛亥(1791)。 此本總計批語714條。雙行夾批和回前回後批大多同戚本,有多出之,無署名。另有623條側批此本獨有,因第41回回前詩署名立松軒,故疑為其所加。其中也可能有部份是脂批。 版框界格及版心書名系雕版印就,精美考究。朱絲欄,朱色淺暗,雙邊。粉色連史紙抄寫,紙色黃白不等,周邊黃,比己卯本庚辰本新。補配部份系素白紙。有總目。外黃綾裝面。 蒙府本據趙萬里先生所述出自北京蒙古旗人之手,原為清蒙古王府舊藏,1960至1961年間出現於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即由北京圖書館重金購藏。 1987年書目文獻出版社按原規格影印出版,全6冊。
7、甲辰本
又稱夢本,夢覺本,夢序本,夢敘本,脂夢本,晉本。題紅樓夢,見於書端總目和回前回後及版心。因卷首有序一篇,序末雲“甲辰歲菊月中浣夢覺主人識”,故名甲辰本或夢本。甲辰年,是乾隆49年(1784)。 書中凡目錄之後,每回前後,每葉中縫,明標“紅樓夢”字樣。是為最早正式題名紅樓夢。 存80回,全。分裝8函,函5冊,共40冊。二回一冊。第80回缺末頁。每半葉9行,正文行21字,序文行18字。版框高20.3厘米,寬12.5厘米。此本工楷精抄,字劃美好。僅缺末葉。 底本近甲戌本。此本是脂評本向程高本過渡的橋樑。正文經大量刪改,出現大批異文,為程高本所沿襲。此本第49回回前總評曰“原本評註過多,未免旁雜,反擾正文。今刪去,以俟觀者凝思入妙,愈顯作者之靈機耳。”故此本中脂批為大量刪棄。僅有雙行墨筆夾批,計230餘條。絕大多數在前40回,第1回尤多,達88條。後40回僅見第64回1條。 第17與18回已經分開,分法同於今本。第22回已補全,與各本皆不同。第18回回末七絕為獨有。 書首夢覺主人序中試釋紅樓夢書名,起首雲“辭傳閨秀而涉於幻者,故是書以夢名也。夫夢曰紅樓,乃巨家大室兒女之情事,事有真有不真耳。紅樓富女,詩證香山;悟幻莊周,夢歸蝴蝶。作是書者藉以命名,為之紅樓夢焉。”序末雲“說夢者誰?或言此,或言彼。既雲夢者,宜乎虛無縹緲中出是書也。書之傳述未終,余帙杳不可得。既雲夢者,宜乎留其有餘不盡,猶人之夢方覺,兀坐追思,置懷抱於永永也。” 米絲闌紙,朱絲欄,暗粉色。紙黃暗,天頭染褐色。地腳第二字處,橫向斷裂破損,斷斷續續,幾貫全書,已經裝裱。紙較蒙府本、戚本為舊。 甲辰本1953年出現於山西,曾藏於山西文物局,後歸北京圖書館。現藏國家圖書館。
8、己酉本
又稱舒序本脂舒本。題紅樓夢。卷首有落款“乾隆54年歲次屠維作噩且月上浣虎林董園氏舒元煒序並書於金台客舍”,由此得名。己酉年,是乾隆54年(1789)。 存40回。原本80回。存第1至40回。十回一冊。共4冊。每半葉8行,行24字。 此本系乾隆原抄本,文字經過竄改,屬白文本,無批語。正文屬脂本系統,有拼湊現象。舒序曰筠圃主人“就現在之53篇,特加讎校。借鄰家之27卷,合付抄胥。”所存40回為拼湊本,紙張字跡均有不同。有“元煒”“董園”印二方。首舒元煒序,次舒元炳沁園春詞,後總目。 總目偶存第80回之目。總目與各回分目不盡相同,是此本特異之處。與各本相比,多處回目及正文有異文。如第1回太虛幻境牌坊對聯作“色色空空地,真真假假天”;到第5回仍作“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第13回異文特多,第16回結尾、第17回分回皆與各本不同。似都是經過後人整理。 紙張黃脆敝舊,序文多處殘文。 己酉本原為清嘉慶年間姚玉楝號筠圃收藏。今只存半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吳曉鈴先生藏,吳先生家藏圖書中小說戲曲善本頗富,此本是現今所知唯一尚由私家收藏的脂系寫本。現歸首都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藏有朱南銑錄副本。
9、夢稿本
又稱科文本,脂稿本,楊藏本,高閱本。題紅樓夢稿,見於藍面封皮。 首頁書籤題“紅樓夢稿本 佛眉尊兄藏 次游題”,下有“次游”印,復有“文雲密笈”印。次頁題“紅樓夢稿 己卯秋月 口口(草書難以辨認,疑為‘堇堇’)”,下“又雲印口(不可辨認)”印。第3頁題“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百二十卷 內闕四十一至五十卷 據擺字本補足 繼振記”,下“又雲”印。第4頁朱絲欄內題“紅樓夢稿 鹹豐己卯古花朝後十日 辛伯於源”,下“於源私印”章。第2第3頁又有“猗歟又雲”“江南第一風流公子”等印。故名夢稿本。因系楊繼振原藏,故又名楊本. 存120回,全。十回一冊。共12冊。每半葉7行,行38字,皇皇巨冊,在各本中開本最大。 此本前80回中有15回是據程高本抄配。另各冊起首或末尾佚去數頁,由楊繼振抄配。楊抄據程甲本。餘60餘回根據早期脂本過錄後,又用墨筆刪改,文字與程高本同。後40回中有21回據程乙本,另19回文字簡練而通暢,非刪節而成,當據另一個初稿本,後以程高本校改。故此本來源不一,是個百衲本。至少有四個底本。 此本前八十回原鈔本所據底本相當早,不少異文可以訂正他本之訛誤或提供新的研究線索。前7回公認屬己卯本系統。最明顯之處是王熙鳳眉目描寫,此本與己卯本為“一雙丹鳳眼,兩彎柳葉眉”,無“三角”“掉稍”數字。故可補己卯本首三頁半缺文。 此本第78回回末有朱筆寫的“蘭墅閱過”四字。蘭墅,高鶚字。此本是否為高鶚付印前稿本,此四字是否為高鶚手跡,各家觀點不一。 楊繼振入藏此本時殘缺太甚,以程甲本補足時在鹹豐5年乙卯(1855)秋月。 竹紙,色黃暗,質地已脆,易破碎。天頭地腳及書口黃褐。第1冊周邊殘損,扉頁書口殘缺,已改淺黑色。朱章暗,很是破舊。 夢稿本原為楊繼振(字又雲)道光己丑年(1829)收藏。1959年春北京文苑齋收得此書,後歸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
10、鄭藏本
又稱脂鄭本。題紅樓夢,見於版心中縫。後世藏者加有封面題“石頭記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四回”。原鄭振鐸藏,故名。 此本原回數不詳。殘卷僅存第23與24回兩回,凡31頁。裝訂為1冊。每半葉8行,行24字。版框高21.4厘米,寬12.7厘米。兩回抄手不同。第23回回目首聯缺二字,回目雙行並列,唯此本與列藏本如此。 正文屬脂本系統。與列藏本關係密切。經竄改,無批語。人名有特異處,如賈芸做賈義,秋紋作秋雯,茗煙、焙茗兩名等。兩回結尾與各本異。23回末自“只聽牆內”至“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200餘字脫去,與回目失去關合。24回末無紅玉改名小紅原因及身世遭遇一段,夢見賈芸的描寫也大為簡略。列藏本、夢稿本則無遭遇及夢境。 烏絲欄,雙邊。白皮紙,質地細膩,薄似蟬翼。邊角殘損過甚,全部加襯紙裝裱。色灰黃,邊緣黃褐色,上下經水浸。皙庵章朱色較西諦章淺淡。在各本中最是陳舊殘破。 鄭藏本原為鄭振鐸珍藏。藏北京圖書館,現藏於國家圖書館分館
11、靖本
又稱靖藏本,脂靖本。題石頭記。原藏於揚州靖氏,故名。 存78回。缺第28與29回,自別本抄配,附於80回後。第30回殘失3葉。原本分19小冊,合裝成10厚冊。每半葉行數字數未察。此本每分冊皆有“明遠堂”及“拙生藏書”篆文圖記。 此書1959年夏由毛國瑤先生髮現,並借去將書中批語與戚本對勘,總計有150條批語為戚本所無,散見於總計41回中,經他過錄在橫行練習簿上。撰文脂靖本紅樓夢批語首次發表於南京師範學院文教資料簡報1974年8、9月號(總第21、22合刊)。1959年秋末將鈔本歸還靖氏。1964年毛國瑤將批語寄交俞平伯,俞平伯發現此本價值,商借原書,而靖家已遍尋不獲。 此本正文不缺第1回石頭求情,僧人大展法術將其變為美玉的400餘字及“西帆樓”(即天香樓)一節。 此本有眉批、行間批、句下夾注批及回前回後批。朱墨雜出。其間共35回無批,即第11、19至21、25至27、31至36、38至40、44至46、51與52、55至62、68至77回。疑為抄配。 此本中獨有一些極重要的批語。如第13回命作者刪去“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遺簪、更衣諸文”的人是畸笏叟;如第22回畸笏叟所加的批語“前批知者聊聊,不數年,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今丁亥,只余朽物一枚,寧不痛殺!”,拓清了曹雪芹,脂硯齋,畸笏叟當是三個人。此外,批語中還提供了許多先前不知道的80回後的佚稿情節。 此本第13回有一署名“常村”的批註。此批於甲戌本中為眉批,無署名。周汝昌認為即“棠村”之誤。 此本有疑為立松軒所作的“旺族都中吾首門”詩(亦見於戚本)和戊子孟夏長批。 不少批語文字錯亂訛誤較甚,有的難以尋讀。 保留有首行書“夕葵書屋本石頭記卷之”過錄殘頁一紙,次錄批語一條。 第1冊封面下黏一長方形紙條,墨筆抄寫曹寅七言詩題楝亭夜話圖 竹紙抄寫,書頁黃脆。因保存不善,騎縫大多斷裂,多處蛀蝕。藍紙封面。抄手不止一人,字跡尚工整。 靖本為揚州靖應鵾所藏。1959年在南京浦口出現,1964年尚在,後迷失。文革中,靖氏後人因失去此本受牽連。迄今尚未尋回。風傳80年代曾見人在一往南京的列車上閱讀此本,書上胡亂寫著“此是大毒草”等字樣。或許猶存人世。因靖本只有毛國瑤先生一人親見過,部份研究者懷疑此本並不存在。 此本原藏者為先人八旗遼陽某氏,因軍功賜姓,始遷江都,乾嘉之際移居揚州,清末復遷南京。在揚州時與吳鼒(夕葵書屋主人)交遊。吳應藏有另本。據考,吳之一生富收藏,精校勘,故其本當非屬一般,然不知尚存於天地之間否。

版本特點

脂批中有不少牽涉到全書結構和寓意的特點,除作者外別人是不可能批出的。例如:開篇講到青埂峰下頑石時,就有一系列脂批,表明“青埂”實為“情根”,“落墮情根,故無補天之用”,“高十二丈應十二釵,方經二十四丈照應副十二釵,三萬六千五百塊照應周天之數”,這種類似的比喻是只有作者才有可能加上去的。
但通觀全書脂批的口氣,除有部分男性化口氣的脂硯先生所題以外,還有相當多的部分表現的是女性化的口氣,並且經常與小說中人物口氣和身份相合。例如書中多處評寶釵襲人和平兒處,評者經常把自己身份與小說人物掛溝,代小說人物說一些本未顯露出來的話,例如平兒收起賈璉頭髮,只裝做看不見風姐的譏諷處,有評語:“余自有三分主意”,顯然是將自己與平兒掛上了溝。前文談襲人時沒有講到平兒的問題,實際上襲人和平兒也有聯繫,是屬於同一溫賢類型的,而且平兒和寶玉之間的關係是通過那一枝並蒂秋蕙來表達的,用香菱的話來說就是夫妻蕙。
從脂硯齋的字面上解釋也可以看出些端倪,“脂”對應女子,而“硯”為石見,我們知道作者一向都是以石頭自稱的,而這個齋也就自然對應的是夫妻齋了。從襲人辨析中我們可以知道襲人背後的丫鬟原型和曹雪芹有夫妻關係,這在小說中是通過平兒扶正和黛死釵嫁等相關內容進行透露的,而由襲人名字的由來也可以看出她在作者的成書過程中是出力最多的,很有可能負責了謄寫校對和很大成分的評改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把“脂”字放在前面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個值得考證的地方是襲人原型——柳蕙蘭先於曹雪芹去世了,脂批中也有一部分對小說結構理解錯誤的地方,被作者回批訂正,這些批語似不會出於柳氏之手。據考證,曹雪芹曾於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再婚,新婦叫許芳卿,安徽《舊雨晨星集》中記載許芳卿之事:
鄉鄰許芳卿,隨父明夷客金陵,美姿容,工詩善畫,嫁一士人,家貧不習生事, 治俾家言。後二年,不幸士人卒,芳卿傷之,懷悼詩示余云: 。。。。 芳卿夫死後,貧無所依,余乃勸其歸鄉里終老。己卯本和庚辰本的部分評改工作由曹雪芹和許芳卿共同完成,到癸未除夕雪芹辭世,這部分工作尚沒有最後定稿完成,最終留下了紅樓千古難彌的缺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