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源寺

聖源寺

聖源寺:蒼山五台峰下的慶洞莊有聖源寺、觀音閣和被譽為“神都”的中央皇帝本主廟。小小一個村莊,竟然容納了如此豐富的宗教信仰,而且又是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這在白族村莊中是少見的。聖源寺原名聖元寺,聖元寺始建於南詔。

基本信息

聖源寺介紹

聖源寺聖源寺
寺里有一塊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立的《重修聖元西山記 》,從碑文看,這個寺又叫聖元西山。大理白族地區有許多佛寺都稱“山”,如班山(感通 寺里的寺)紫雲山、彩雲山等,這是白語稱寺為“山”的緣故。據碑文載,聖元寺始建於南詔,到大理國時已經是香火旺盛的佛寺了。寺的建築原來坐北朝南,經過代的重修,到了 清康熙年間修葺時改寺為坐西朝東的四合院。現在我們看到聖源寺的格局是清光緒十一年( 公元1885年)重修時定的。聖源寺歷經一千多年,每個朝代都要來一番修建,可見它在白族佛寺中的重要地位。寺的正殿為5開間,南北廂房各5間,東廂房共7間,中間一間為門道 。聖元寺因曾經保存《白國因由》一書的雕版,以及正殿20扇格子門上以觀音十八化為題材 的精湛浮雕而遠近聞名。《白國因由》是現在所見到的記載白族神話傳說的唯一的古本專集 ,內容與格子門的浮雕題材相同,其中“觀音服羅剎”尤其膾炙人口,雖然是用文言文寫成的, 但裡面保留了大量民間白語。這本書是清康熙四十五年聖元寺住持寂裕刊刻的,稱得上是一本奇書,可惜雕版和格子門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

聖源寺特色

聖源寺聖源寺
離聖元寺西南約15米的地方,又有坐西向東的觀音閣。這裡原來是屬於聖元寺坐北朝南的 鐘樓,與寺同一時期修建。清康熙年間重修聖元寺時,將寺和樓用牆隔開,變了朝向,定名 為觀音閣。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軍從蒼山花甸壩攻打杜文秀政權,雙方在這裡發 生了一場激戰,聖元寺被焚毀,獨有觀音閣倖存下來。這個閣為兩層重檐歇山頂木結構亭 閣式建築,上有磚雕仿木構斗拱,保持元末明初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現在留存下來的古代建 築中年代較早的一處,它對於研究白族建築史有一定的價值。觀音閣還因為曾經有一塊《山花碑》而引起世人矚目。《山花碑》,全稱《詞記山花·詠 蒼洱境》,刻在《聖元西山記》的碑陰,碑高120厘米、寬47厘米、厚9厘米,大理石質。碑 文是元末明初當地白族文人楊黼用“白文”山花體寫作的20首詞。作者先寫蒼洱風光名勝, 後抒發個人儒釋道思想的情感,情景交融,反映出在漢族文化和白族文化強烈碰擊的動亂時 期,白族文人的虛無心態。楊黼生於明初,他的先輩是大理國和元代的名仕望族,《明史 》隱逸傳中載有他的傳記,這在少數民族的文人中是不多見的。“山花體”是白族民歌通常 採用的一種詩歌體,每首由八行詩組成,分上半首和下半首。詩的第一句是三個音節(有時 是五或七個音節)的韻頭,第二、三句為兩個七音節的句子,第四句為五字句;下半首格式 基本相同。因此一般稱這種民歌體為七七七五或三七七五詩體。《山花碑》是由似漢字非漢 字的記音符號記錄的詩碑,這種符號通稱“白文”,是採用漢字的音讀、訓讀、自造新字以 及漢語借詞等多種方式表達白語,多為民間藝人所採用。“山花碑”現陳列在大理市博物 館的碑林內。它在白族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傳說

聖源寺聖源寺
在聖元寺北面,又有一座叫做“神都”的廟宇。神都是這一帶最典型而且很有名氣的白族本主廟,老百姓稱它是中央皇帝廟或“建國神宮”,稱廟裡最大的 本主神為“五百神王”,統率著周圍71個村莊的本主,他的神號很嚇人:“靈鎮五峰建國皇帝”。這箇中央皇帝確實非同一般,傳說他是南詔功臣清平官、又是大理國王族段氏的遠 祖 ,名叫段宗榜。他因為奉南詔國王勸豐佑的派遣,應緬甸王國的請求,率兵打敗了入侵的獅子國部隊,被南詔封為十八功臣之一。現存的本主廟是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的,東向,正殿三間,南廂房三間,門樓三間, 原來門前還有木牌坊一座,上懸“神都”匾額一塊,兩邊有楹聯:“本是為民祈雨澤,主乎 斯土享馨香。”這副對聯道出了本主崇拜的實質大理有名的“繞三靈”就是以“神都”為中心開展的,這個節日被譽為白族的“狂歡節” 。每逢農曆4月23日至25日,洱海周圍上百個村莊的男女老少都要濃妝淡抹,排成長蛇陣, 邊唱邊舞繞到洱海邊的金圭寺和馬久邑本主廟,當中在24日這一天到達神都。人們在廟前通宵達旦狂或對,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傳說,這個節日從南詔時起,到現在一直延 續下來,實在是一種奇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