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相知

聖人相知

聖人相知,選自《呂氏春秋》。聖人之間相互了解是不需要言語來說明的,有在別人開口之前就理解的東西。

基本信息

原文

聖人相知聖人相知
聖人相諭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

孔子見溫伯雪子,不言而出。子貢曰:“夫子之欲見溫伯雪子好矣,今也見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不可以容聲矣。”故未見其人而知其志,見其人而心與志皆見,天符同也。聖人之相知,豈待言哉?

聖人相諭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從蜻游,蜻之至者百數而不止,前後左右盡蜻也,終日玩之而不去。其父告之曰:“聞蜻皆從女居,取而來,吾將玩之。”明日之海上,而蜻無至者矣。勝書說周公旦曰:“延小人眾,徐言則不聞,疾言則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勝書曰:“有事於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故勝書能以不言說,而周公旦能以不言聽。此之謂不言之聽。不言之謀,不聞之事,殷雖惡周,不能疵矣。口昬不言,以精相告,紂雖多心,弗能知矣。目視於無形,耳聽於無聲,商聞雖眾,弗能窺矣。同惡同好,志皆有欲,雖為天子,弗能離矣。孔子見溫伯雪子,不言而出。

子貢曰:“夫子之欲見溫伯雪子好矣,今也見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不可以容聲矣。”故未見其人而知其志,見其人而心與志皆見,天符同也。聖人之相知,豈待言哉?白公問於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子不應。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沒人能取之。”白公曰:“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澠之合者,易牙嘗而知之。”白公曰:“然則人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胡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為可耳。”白公弗得也。知謂則不以言矣。言者謂之屬也。求魚者濡,爭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淺智者之所爭則末矣。此白公之所以死於法室。

齊桓公合諸侯,衛人後至。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退朝而入,衛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衛君之罪。公曰:“吾於衛無故,子曷為請?”對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見妾而有動色,伐衛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之。管仲曰:“君舍衛乎?”公曰:“仲父安識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見臣而有慚色,臣是以知之。”君曰:“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內,寡人知終不為諸侯笑矣。”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聲,夫人乃以行步氣志。桓公雖不言,若暗夜而燭燎也。

晉襄公使人於周曰:“弊邑寡君寢疾,卜以守龜,曰:‘三塗為祟。’弊邑寡君使下臣願藉途而祈福焉。”天子許之,朝,禮使者事畢,客出。萇弘謂劉康公曰:“夫祈福於三塗,而受禮於天子,此柔嘉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願公備之也。”劉康公乃儆戎車卒士以待之。晉果使祭事先,因令楊子將卒十二萬而隨之,涉於棘津,襲聊、阮、梁蠻氏,滅三國焉。此形名不相當,聖人之所察也,萇弘則審矣。故言不足以斷小事,唯知言之謂者可為。

注釋

聖人相知聖人相知
相諭:相互了解。

待:需要。

有先言言者也:有在別人開口之前就理解的東西。

好:久。

其故何也:這是什麼原因呢?

若夫人者:像他這樣的人。

目擊而道存矣:眼睛一看就知道是有道的人。

容聲:指講話。

志:志向。

天符:天道。

溫伯雪子:當時的賢者。

豈待言哉:哪還用得著開口講話呢?

譯文

孔子見到溫伯雪子,沒說話就出來了,子貢問:您老早就想見溫伯雪子了,如今見了卻不言語,是何道理?孔子說:他那樣的人,目光相交就知道他的想法了,說與不說是沒有什麼分別的。因此在知道了他的名聲後,沒有見他的就知道他的志向了,見了他的人就知道的更加全面了,聖人之間的相知是不需要言語來說明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